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无痕教学的实施

 2024-02-05 09:02  

论文总字数:9905字

摘 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经济利益、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相对固定、僵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灌输”,强调短期内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当代,中学生更加注重思想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在这种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本文从无痕教育的定义出发,阐释其特征,实施途径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由此来说明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运用无痕教育。

关键词:教育; 无痕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

Analysis on the Traceless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Zhou L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has increasingly deepen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economic composition caus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eople"s ways of thinking, behavior, value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til ideology into students’ minds with relatively fixed, rigid form, which emphasiz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goal in the short term. At present,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freedom of thought, the pursuit of the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In this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gnores the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Therefore, students tend to has the psychology of escape and defensive. This topic will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raceless education, explaining its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In this way, it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celess education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education; traceles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一、无痕教育的基本特征

无痕教育,是相对于有痕教育而言的,是教育者隐蔽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图,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迂回的方式对教育者产生影响,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以此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然而无痕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形式,它更是一种教育艺术。无痕教育的身影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出现,比如“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最终孟子守纪律、懂礼貌、爱读书。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我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可以看出无痕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雏形。其基本特点有: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中学生正当青春期,其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道德判断不成熟。如果教育者将教育意图仍然以一种强制的形式对受教育者加以规定,受教育者容易产生逃避、排斥的心理,教育效果将会甚少如微。与此不同的是,无痕教育将教育影响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它削弱了目的性,强调教育效果的自然生成,利用多种载体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其中。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这就是无痕教育的“润物无声”。

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传统的政治老师给人的印象大多都是严肃,爱说教,反复强调大道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淡化角色观念,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无痕教育正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学生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启发诱导,逐渐获得真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名“旁观者”和“引导者”所体现的教学优势,受教育者感到自身地位提高了,定会改变以往被动、消极的状态,转而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接受教育。

3. 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要传授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环境也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给予学生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良好的教育资源。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在游览自然风光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访问红色旅游胜地的同时培养爱国精神,走访社区进行自愿者服务之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通过师生的合作,拉近生生、师生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心理相容,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4.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有痕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手段向学生灌输教育思想,企图在短期内收获教育效果。因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教师往往受制于教学时间与教学时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课堂缺乏生动的教学情景,大多是空洞、乏味的政治说教,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但往往学生遗忘的也快。无痕教育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用一种为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感知,学生在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中逐步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形式,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理上的共通点,达到心灵的契合。在一种愉悦、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寓教于景,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受到无形的环境熏陶,学生得到的影响自然也就深远持久、潜移默化。

二、无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设备、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内容宽泛空洞,缺乏实际意义,难以真正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当代学生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以往“说教式”教育与学生的需求是相违背的。而无痕教育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能够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思政课堂,改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了必然。

1.利用思政课堂,开展情景教学

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有痕的思想政治课堂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所谓有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用一种显而易见的教育方式,将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图直接显露在受教育者面前。教育者越说越激动,越讲越觉得有理。相反,受教育者越听越乏力,越听越厌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独立在教育过程之外。学生更易产生排斥、逆反的心理。

无痕教学的实施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隐形因素,例如教学情景、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等。为了无痕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顺利实施,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设置一个教学情景,除了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嬉戏耍闹转移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中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景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课堂带来了一抹清新剂,无形无言中滋润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推动了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多彩的情绪》这一课,课堂可以这样导入:

(情景):作为班级的文娱委员,王刚的书法写的非常好,曾经在省里得过书法比赛二等奖。有一次,王刚在班级后面做黑板报,同学们走过来看到王刚同学一手漂亮的好字,都情不自禁地夸赞他,王刚心里美滋滋的。这时,小伟走过来,看了看黑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王刚起初没理会,没想到小伟继续对王刚的书法指手画脚,还引来了不少同学注意。王刚实在生气了,愤怒地扔下粉笔:“你写吧,我不干了!”

(提问):王刚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讲台下展开热烈讨论。这种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过,所以更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王刚的情绪作为切入点,同伴之间讨论情绪的特点,高兴、失望、愤怒…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王刚,你会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呢?逐步加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亦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老师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情绪的调节方法,名词新,学生不易理解,更可能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在这样一个虚拟化的情景中,每个学生都化身为情景的主人,回忆以往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做法。在与同伴交流体会自身经验的同时,也在聆听别人的方法,无形之中就收获了调节情绪的多种方法。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深化主题,我们要善于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有益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掌握了调节情绪的方法,无形中提前化解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也促进了师生关系。只有充分参与到情景之中,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反思经验,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收获多方受益的教育效果。

2.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其目的是解读法律法规、社会万象,传授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念与党的方针政策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假大空”,不是啰嗦反复的强调,而是使学生获得实在的道理,能够切实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们遇到的常见侵权事件有哪些?事情发生后,人们通常采取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是什么?有没有想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人们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多少?等等。对于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都比较感兴趣,也乐于去调查了解。学生们在调查过程中,不仅亲自了解到了消费者侵权这一社会现象,了解到人们的心态和处理方式,更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无痕实践教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悄悄地融入到活动之中,将教学内容潜伏在多样化的活动外衣之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实际体验中学到了知识。[1]实际上更是无形地推动学生亲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此项活动作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升华了教学主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总结反思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除了问卷调查,学校要引导、指导和管理好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以及学生会组织的专题讲座、介绍名著、评述热点新闻、组织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包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借此来科学分析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正确审视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积极投身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组织、表达、协调、沟通、创新等多种能力。[2]

  1.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教育乃民生大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增强国家软实力要从教育入手,需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荀子·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基于对隐形教育的探讨,国外很早就重视对教育环境的营造。例如,美国就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等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广大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3]我们国家也应当学习借鉴国外进行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营造有利于促使人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反映并关系着全校师生的成长与进步。第一,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一个校园整洁的总体结构和布局给人严谨有序之感,干净舒适的校园绿化是心灵的净化剂。第二,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校风、教风等等,是一个学校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时刻影响全校师生的整体风貌。第三,要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例如,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对校园进行改造布置,美化校园橱窗,将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及及感人事例公布于橱窗之中。作为教室的必经之地,学生每天都会看到,通过环境的渲染,置身于情景之中,学生感受到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被榜样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内心不由自主的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主动生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情感。正是通过创设诸如此类的无痕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树立榜样,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无形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导负有激情、负有理想的青少年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人生的价值。

  1. 加强师德建设,凸显示范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只有正确的思想被群众所掌握,群众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一条哲学原理,也是无痕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这些理论灌输到受教育者的观念之中,不是靠一味的政治说教,而是应该深入解读方针政策,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刻起着模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师德建设最根本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充分关心人,理解人,将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将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用包容宽恕的心态对待学生,用平等公正的态度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念。其次是教师的行为改造。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养成。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镜子,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教师是学生诚信做人的榜样。反之,一个虚伪自大、为我独尊的教师定会误人子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自身得做到平和谦逊,以身作则。班规校规一同遵守,共同监督,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最后,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当学生犯了过失过错,教师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同时,应该巧妙的使用语言艺术,把握学生的心理,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反省,自己改正,避免冲动的体罚行为,避免鲁莽的语言攻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力量,除了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指导学生看待心理问题,做学生的倾听者,用情感感化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精神力量鼓舞,人格魅力感染,生活态度在悄然声息中发生变化。

  1. 结合大众媒介,渗透德育思想

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强有力载体,具有速度快、范围大、影响大的的特点,小至对个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大至对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之前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进行信息捕捉,注意收集与课堂所学内容有联系的新闻资讯,利用电教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将材料以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容易被新鲜、有趣、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信息所吸引,例如将一首振奋人心的红色歌曲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歌声中感到革命力量的伟大,自然抒发出爱国之情。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所学内容融入这些信息中,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又得到收获。其次,利用校园网,校园BBS等网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阵地,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相关网站,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旋律的网上信息,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校园网包括学校的各种信息,理应访问校园网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必需。然而,校园网在各个校园的点击率却很低。[4]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多媒体时代,网络犹如一张大网铺盖在生活的周围,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浏览信息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系统的育人环境,充分运用校园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痕教育所必须要考虑的,在学校网站上及时更新时政新闻,表扬学习模范,展示校园文化,宣传校园活动。这样,学生在使用大众媒介捕捉信息的同时,也在受到思想耳濡目染的熏陶。

三、无痕教育运用的基本要求

1. 注重知行统一

所谓知行统一,有两层意思。首先,在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不能光顾着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亲身实践了,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自觉树立主人翁姿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良好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养成。其次,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实事求是,不能扭曲、夸大事实。无痕教育将教育情景与学生联系起来,这种情景应该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在与自己有关的场景中,产生自然亲切之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作出相应的行动,由此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

2. 重视情感因素

情感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无痕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思想政治教学中“情”从何来?从教材中来。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它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教知识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即常言所说的“吃透”教材。所谓“吃透”,则必须做到“三读”:一要通读,其目的是从全局上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二要精读,其目的是理解教材,融合贯通;三是熟读,其目的是掌握教材、驾驭教材。通过“三读”,使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而后投入到对整个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中。[5]此外,中学生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情绪体验、情感波动起伏较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遇到困惑、烦闷等心理问题之时,教师应淡化角色意识,以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动声色的做思想教育。疏导他们走出困境,重拾信心。在教师无形的爱的滋润下,学生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坚持适度原则

要倡导思想政治无痕教育并不是在将其运用在教育的全过程,而是把握好尺寸,将无痕与有痕将结合。无痕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然而,没有理论的支撑,没有方针的指引,没有规范的引导,过度的无痕只是无本之木,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飘散,却难以正确引导方向。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无痕与有痕的关系。无痕以有痕为依托,有痕是将教育内容集中起来,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无痕是对有痕的有益补充,是受教育者思想的自然生成。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只有将无痕与有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4. 抓住教育契机

当引到学生进入某个事先预设的教学情景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寻找共通点,巧妙的结合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学生便会更容易接受知识内容,自觉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特定的场景。除此之外,也有偶然的突发场景,例如一名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五分钟之后,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满脸尘土,气喘吁吁。教师此时不打断教学节奏,允许学生进入课堂,课后再找学生了解情况。再得知此名学生是在教室楼梯口发现了昏倒的同学,于是将这名昏倒的同学带到校医室,没想到耽误了上课。教师在了解实情之后,及时到班里对此名同学进行点名表扬,称赞其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事先没想到的事故,教师抓住了教育点,及时对该同学表扬,同时也激励了其余学生。初中生群体意识强,很容易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捕捉教育因素,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参 考 文 献

[1]杨丹霞.初中思品课中的无痕教育策略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90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