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我国中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推进对策研究

 2024-01-04 10:01  

论文总字数:10029字

摘 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良好的感恩意识品质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社会,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感恩意识品质方面存在着不足,如:淡薄父母养育之恩、不懂学校培育之恩、不解社会感恩之举以及缺乏对祖国与党的感恩之情等。相应地我们的感恩教育同样存在着重视度不足、所处社会环境混乱、教育活动形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中学生自身等方面。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要务在于:营造积极的感恩氛围;构建合理优化的感恩体验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推进对策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moting Strateg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titude Education in China

HAN Qi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Gratitude is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 and a good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enagers’ healthy personality.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however, a quite numbe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ck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ir failure in respecting for and being grateful to their par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our nation and party. According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gratitude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chaotic social environment, form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unsou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The caus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mainly include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etc. The top tasks of strengtheni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titude education are to create a positive atmosphere of gratitude; to build a reasonable and optimized system of gratitude experience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ystem of gratitud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gratitude,gratitude education,promoting strategy

感恩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与交往中,内心认同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等给予的恩惠和方便,并希望回报的一种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认识、情感与行为的总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感恩观念一直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知恩图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素养与道德素养,感恩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元素之一,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发生着重要作用。而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十分迫切,对学生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中学生感恩意识品质及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中学生感恩意识品质现状

根据研究显示,我国中学生大多数都懂得知恩图报,会对施恩于自己的人怀抱感激。但由于中学生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在感恩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 淡薄父母养育之恩

当前,很多中学生习惯被父母照顾,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对父母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做出感激。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曾对某所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只有30%的学生“对父母的付出能够感激和回报”。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付出是习以为常的,觉得没必要过意不去。[1]中学生已经把父母的养育付出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淡薄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1. 不懂学校培育之恩

有的学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商品关系”,认为自己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劳动。所以不尊重老师的工作,觉得老师的批评教训都是有意地为难自己。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成绩不理想就是老师与学校的问题,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不能进行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还有部分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对校领导与老师的教育批评表示不服,更有过激者辱骂殴打老师,不分场合地诽谤学校与老师,恨不得早点离开学校。

  1. 不解社会感恩之举

中学生感恩意识薄弱,常常不能理解社会上的一些感恩行为,甚至对一些感恩之举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们普遍关注自我,对他人、集体缺乏尊重与沟通,不在意他人与集体的利益,不懂得对他人、集体感恩。有的学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严重倾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有一篇网络报道:“爱心大使丛飞11年间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然而,当他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来看望他。有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打电话或写信给丛飞,抱怨:你不是说要供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2]这些学生忘恩负义的行为在令人心寒的同时也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感恩文化的淡薄与部分学生道德观的偏失。

  1. 缺乏对祖国与党的感恩之情

在多数中学生看来,国家民生工程的启动、农业税的减免以及其他惠民利民政策都与他们无关,即使与他们相关的普及义务教育与减免学杂费也被当做是“早该如此”的事。功利主义使他们变得自私。多数中学生总是将自身利益置于第一位,逐渐丧失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奉献精神,甚至严重的“崇洋媚外”,缺乏爱国情结,对祖国与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无动于衷。

综合上述现象可知,我国中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这对中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首先,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不利于其与他人、集体、学校以及社会的和睦相处,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同时,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意识缺失会阻碍中学生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感恩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恩意识品质的缺失会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二)我国感恩教育的现状

总体上,我国感恩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投入,但依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感恩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实社会中,不仅是被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以感恩为主题的研究尚不成熟。现代心理学诞生以来一直存在忽视感恩教育研究的问题,感恩几乎成为心理学研究中“被遗忘的角落。[3]中国虽自古就强调“感恩”,但是我国专门针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国内心理学领域对感恩的研究最早见于1994年[4]。2010年以来,在中国知网中能查阅到关于中学生感恩的文章总共才有10多篇。[5]由此可见,感恩教育的研究著述较少,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倾向,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

  1. 感恩教育社会环境混乱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6]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众传媒也变得十分发达,互联网早已广泛普及。在利益的驱使下,大众传媒与互联网都未能幸免于利益竞争的俗套,一些具有不良影响的花边新闻或电台节目、电视剧等得到了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的追捧,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扭曲了中学生的道德观。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西方思潮的涌入,加速了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群体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逐渐丢弃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还有,社会的功利化导致感恩教育的功利化,各种借着感恩教育名义炒作的人物、慈善活动等层出不穷。除此之外,感恩教育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大多又是由学校单方面进行,在得不到社会广泛的参与支持下,感恩教育成为了空谈。

  1. 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化

感恩教育活动应该具有道德性、体验性、主体性、实践性[7],活动的后续影响应该是长期有效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跟进式的有实质内涵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中,教育者组织感恩教育活动,大多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比如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时,教师总是千篇一律地让学生写感谢信给希望感恩的人,写完便完事,对写信的目的、效果都不作评价或简单了结。这种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序列化的活动,使感恩教育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感恩教育的体验性、主动性与实践性,使感恩教育学科化,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感恩的实质。

二、我国中学生感恩品质及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由于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中学生感恩意识品质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综合上文以及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家庭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家庭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第一集体,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中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首先应该从家庭方面找原因。

  1. 家庭的溺爱

现代家庭生活水平较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独高。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使他们感受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法体会父母家人的付出,因此就不懂得珍惜已有的幸福,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1.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当前,多数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遇到问题,不及时与孩子沟通,总是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解决问题。更有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处于放弃状态,任其自生自灭。除此之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重智轻德,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导致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

  1. 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品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很多家长自身的感恩意识很薄弱,更不可能意识到培养子女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如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救人反遭被救老太起诉的案例,就从侧面反映出经过文革“洗礼”的家长们在感恩心态上的畸形状态。[8]这些长辈的“言传身教”,必将严重影响中学生感恩品质的养成。

(二)学校感恩教育存在的缺陷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的系统化集体,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主战场。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中学生感恩意识品质的缺失同样可以对学校方面的因素进行审视。如果我们审视当前学校的感恩教育,同样可发现其存在着诸多不足。

  1. 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的偏差

由于我国的中考高考模式,导致了学校教育极强的应试性,表现为许多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教学目标单一。多数学校只着重安排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课程,德育课程开设极少甚至被取消,重智轻德的现象基本存在于每个学校中。另外,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只注重向学生灌输课本理论知识,极少涉及感恩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成了传授学科知识的手段,未能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中,不能融会贯通、深入人心。感恩教育得不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容易造成学生感恩意识品质的欠缺。

  1. 学校教育缺乏体验性

体验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用心体验教育过程,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学校感恩教育缺乏体验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方面,学校的感恩教育氛围不协调。现代教师队伍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普遍较低,很多教师自身的感恩意识品质欠缺,更无法去感染教育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紧张的学术气氛都与感恩教育所需要的氛围相违背,不利于学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师生沟通有限。感恩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一种沟通和感化。学生接受到的感恩教育不应该仅是道理和知识的灌输,而应是认识快乐和满足自尊心的体验。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言传身教和情感的沟通。但现实中,升学压力和有限的德育师资力量都制约着中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最后,由于学校教育基本是在课堂中进行,感恩教育也被局限在课堂中,缺乏实际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感恩,只能提高有关感恩的理论知识,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无法将感恩转化为具体行动。

  1. 学校缺乏健全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9]而这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与对道德文化素养的忽略,使感恩教育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学校可能强调感恩意识的重要,另一方面却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即使有些学校建立了这种评价机制,许多学校在对感恩教育活动的评价上也只关注形式,使感恩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校只能看到对学生积极行为进行奖励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对感恩教育反面行为的惩罚可能使学生对原有道德意识产生动摇的事实。这些都使感恩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自然就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影响

随着世界各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社会文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成人社会混乱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外来文化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念,包括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这些都是导致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这些错误观念正成为一种暗流左右着社会,对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更不用说感恩品质了。

(四)中学生自身特点对感恩教育的制约

研究显示,“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10]这一时期的他们正在慢慢地对社会有所接触,处在不断地学习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存在的多种负面影响,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加之中学生往往缺乏自律精神,所以很容易失去道德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个人道德素质水平较低。

三、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综合上文的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加强我国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出台系统而多层次的方案措施。对此,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加强我国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感恩氛围

积极向上的感恩氛围包括和睦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学校氛围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等方面。营造积极地感恩氛围,不仅要加强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的建设,也要注重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对此,笔者试提出如下建议。

  1. 丰富感恩教育的主体资源,用榜样营造感恩教育的基础氛围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进行感恩教育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具有感恩品质的农民、懂得知恩图报的工人,甚至是身边品学兼优的同学,只要是具有感恩之德的人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挖掘感恩教育的主体资源,就是丰富感恩教育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氛围——学生愿意认同榜样的感恩意识品质,进而认知到感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然后才会配合相关的感恩教育。运用榜样影响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避免了灌输、形式单一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所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教育者要善于寻找、发现具有感恩品质的榜样人物,并对其感恩事迹进行宣传、学习,积极营造感恩教育良好的氛围。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评选等都是丰富感恩教育主体资源、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有效途径。

  1. 优化感恩教育外部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影响感恩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首先,家庭方面,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浸润作用,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响应社会感恩文化的号召,正确地引导孩子参加各类感恩教育体验活动,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共同在感恩文化的浸润下学习成长。其次,学校方面,要形成感恩教育的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等。学校还可以挖掘感恩典型,并在学校的各类宣传媒体上进行展示,如广播宣传,校报感恩主题的建设等,以此在校园里烘托出一种感恩的氛围。最后,社会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先要规范现有媒介的信息传播,正确引导社会风尚,对传播虚假或不良信息的媒体给予严惩;还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对感恩文化多做正面积极的报道,通过媒体途径宣传感恩思想。可以刊载一些有关“感动”、“爱”、“励志”、“孝义廉耻”等感恩事迹的作品,大力宣扬社会先进人物事迹,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与感恩文化相抵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判与打击。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要紧密联系,形成一股感恩教育的合力,共同作战,拓宽感恩教育渠道,营造浓郁的感恩教育氛围,使感恩教育更具长期性、持久性。

(二)构建合理优化的感恩体验教育体系

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关键在于加强教育的体验性。所以,应该将体验教育法融入感恩教育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感恩体验教育

感恩教育应该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将感恩意识品质寓教于学。首先,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找准切入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方面的教育。如在语文课中贯穿感恩思想,学习一些有关感恩的文章;在音乐课上播放讲述感恩故事的音乐,如韩红的《天亮了》等,以此强化中学生的感恩体验,提高学生感恩觉悟。再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采用适合感恩教育特点的体验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教师要适时地营造出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并在切入点设置相应的感恩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逐步引导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案例或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感恩文化的认同与体验。总之,在课堂感恩教育中,理论说教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情感体验为感恩教育的主要形式。

  1.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强化感恩体验教育

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多样,重要的是,不能使活动形式化。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活动结束,要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收获、体会作详尽的调查总结,并及时反馈。同时,感恩教育活动,要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夏令营、敬老院献爱心、郊游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会感恩。

  1. 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结合现实社会需要与本校学生实际特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积极性,对学生更具有教育价值。将感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高中学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发展。如刘剑涛的“孝敬感恩电影课”校本课程开发的断想。[11]将影视教育与孝敬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体验孝敬感恩的道德品质,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以下几点:课程内容要充分结合社区与学校特点,充分利用社区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课程教学形式应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感恩体验教育;此外,还要建立合理优化的校本课程考评机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综合上文对我国现行感恩教育评价体系缺陷及其影响的分析可知,建立一套合理优化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十分重要。首先,要制作出一个感恩量表,其构成要合理,符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感恩量表不仅可以为本土化和本土的感恩理论研究提供借鉴,而且可以为我国心理和教育工作者了解青少年感恩特征提供科学测评工具。[12]其次,要使感恩教育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中,要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采取汇报、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总之,一个科学合理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在此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雪峰.孩子为什么不感恩?——感恩与事件的情感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02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