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简论《出师表》

 2024-02-05 04:02  

论文总字数:6691字

摘 要

以往,诸葛亮为世人熟知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乃至发明家。现在,本文将以文学家的身份来阐述诸葛亮,文章结合历史与作品来探讨,主要以他的《出师表》的艺术特点、文学成就来定位诸葛亮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诸葛亮;《出师表》;艺术特点;文学地位

Abstract:

Key words:

三国时期,曹军实力最强,孙吴第二,蜀汉的实力最弱。此时,蜀汉处于外忧内患的局面。这样的局势下,刘备还身患重病,这对蜀国是一场大危机。面对这样的处境,为了汉朝基业,刘备无奈之下,只好将年幼无知的后主及整个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当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身负重任,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国家。他对内奖励耕织,对外联结孙吴一同对抗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内经济有所恢复。

建兴五年,国家更加富裕,物产更加丰富,社会风气更加严明,整个国内一片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于是诸葛亮打算率军北上,讨伐中原。《出师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表文不仅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奠定了诸葛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从写作艺术和文学地位进行简要探讨。

一 《出师表》的写作艺术

《出师表》语言真诚感人肺腑,为说服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奖励和惩罚,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抒发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对刘氏父子的忠心。所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有人对其“情”是这样说的“《出师表》表露了诸葛亮的忠肝义胆,抒写他的深情厚谊,其情震撼天地,贯穿古今” [1]。情感的表达肯定与文章写作方式密切关联,因此,试着从作品结构和语言及作者品格两方面来体会这种“情”。

(一)结构特点

1.主次分明

《出师表》主要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的谏言,以承先帝遗愿。文章一开始就写“开张圣听”的论点,这样便于下文叙述自己的治国观念。此言同时为自己所说的话是为了蜀国发展的更加繁荣做铺垫,接着再说执行法令的时候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只听小人的谗言,而远离贤能的人。虽然要说执法公平,却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然后从宫中、府中两方面分别叙述,虽然是分开叙述的两部分,但又紧扣“开张圣听”的主题。给后主刘禅的建议是:不管事情是大事小,都可以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忠志之士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 [2]的建议。这三个建议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广开言路,是为忠贤之士开的门,而不是为邪恶的诽谤开方便之门。亲近贤能的人,远离卑鄙的小人,才能广泛地采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建议,才能“昭平明之理” ,不要让那些奸邪小人坏了法度,导致内部和外部的法律差异,奖惩不明。诸葛亮提出的这三项建议对蜀汉的强大是有利的,它为蜀国的繁荣做了铺垫。这三项建议,其中,“广开言路”是好好治国的前提,“执法公平”是好好治国的关键,“亲贤远佞”是好好治国的核心。

总之,《出师表》道出诸葛亮的心声,它承载了诸葛亮的忠诚,也是诸葛亮为后人所记挂的关键。作品感情真挚,主次分明,让人一眼便明其意。

2.叙事表情

根据经验,二十一年的叙事时间跨度很长,所以情感表述也是不易的。对于这样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不仅要描述自己被先帝托孤白帝城后的心情,还要表明出师北上的决心。此两者的结合必定凸显其“情”,也就是情感变化。现在来讨论其情之所表。

《出师表》的前面论述身世、进谏忠言、抒发情感,这使得文章的特点完全明了。接着又继续说托孤的事,由此,引出此次出师的历史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如此一来,为此次出师北上奠定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2],为这次出师北上奠定物质基础。在叙说的条件充分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出师表》到这时才直接说要出师北上的目的,切入正题。之前对后主所说的话,都是为了使出师顺利北上作了条件保证。中间部分叙事,是用来表明蜀国已经具有出师北上的实力,所以两条线索归为一条,提出现在适合出师北上,如此也就顺理成章。

出师顺理成章,其间的叙事也很多,也很重要,这是体现出诸葛亮情感的根基,叙事表情,表他忠心之情。

3.据势叙理

本文开篇讲述具体形势,指出现在北上是最好的时机,既能使后主听了自己的话恍然大悟,又能激发后主承继先父遗愿的作用。文章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是对刘备的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没有实现而感到悲伤。借此告诉后主刘禅一定要继承先父的遗愿,恢复汉室统一中原,用这样的语句开头,总领了全文至忠至爱的情感。然后又用“今天下三分”,来说明当今天下的形势,想在中原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中原有那么多的强国,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会败在谁的手下;接着又直说“益州疲弊”,国家自身的经济条件很差,土地稀少,将领也少,百姓穷困,土地荒芜;因此着急的大声呼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今局面形势危急,倘若不在这个时候拯救危险的局面,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剧。在这种紧张形势下,用“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做铺垫,指出将领们不会忘记先帝的恩德,不会改变对后主的忠心,将危险的局面转变为安全的局面还是有希望的。据此,建议后主“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并规劝后主不可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作者将能否广开言路作为出发点,不仅从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角度来谈,还从有关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将国家安危与对先帝忠心结合,这样使人闻之惊心动魄,也激发后主的斗志。

这种据势叙理的方式对处于危难的国家及个人是十分有用的,同样对于胸无大志的后主刘禅也一样的。所以也激发了帝王北上的决心,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

4.议论为主,抒情为辅

我们都知道,那些能打动人使人乐于接受的的文章总离不开“情”,《出师表》也是如此。本文第一个部分将“情”放在议论中体现,第二个部分将“情”放在具体事情中体现,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与诸葛亮的报国之情。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⑴人称转换恰当

刘备的话反复提到,但是“离开都国”,“遗嘱”这些文章的重要部分却没有提到“先帝”,而是处处以皇帝为主体,劝其始终秉承先帝的教导。这样便起到鼓励后主刘禅在光献帝离开后奋发的效果,从而完成先帝未完成大业。人称的恰当转换,拉近彼此的心,情之所表亦诚。

⑵由己及人结合

《出师表》中,作者时常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加之,以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表达自己的忠贞来使后主救国,以完成先父遗愿。这种议论方式更能感化人,使其与后主产生共鸣,融为一体。

⑶融入先帝理想

表中所述,处处是以“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的。所进谏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社稷、先帝遗愿上,将大的理想与小理想相结合,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使后主刘禅再怎么昏庸糊涂,也应该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二)语言特点

虽然全文只有624个字,但语言质朴、恳切而精练。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知遇之恩、“忠陛下”尽职尽责的思想感情统领全文。时刻不忘记先帝对自己的恩情与托付,处处为后主刘禅着想,急切地期望他继承父亲的志向,完成先帝没有完成的“光复汉室”的大愿望。诸葛亮抒发此情此景,便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里的想法,就是笔下所写的。情感倾注其中,道理简单明了,全部都一看就懂,并且很感人。

整篇文章没有用典故,没有用修辞手法,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注重真情实感。将朝臣和尊长不同的这两种身份安排的合情合理,文章的语言既不会丢失朝臣的身份,又符合尊长的口气,语言质朴,富有感染力。本文言语精炼,多采用四字句,同时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这反映了东汉散文流行的风尚。

文中,大量的复合词,因为诸葛亮的举措多,但是都详细说出会导致表文过长,让后主不愿细看。为此很多话,是经过他的精选而提炼成的,由此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成语,至今仍在使用,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个人品格融入

通常,别人的进谏能否打动我们,很大程度上受著作者的品格影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进言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一大亮点。

1.先人后己

第一部分的进谏都是在讲他人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可到了第二部分,文章却一改前部,以“臣本布衣”[2][1]开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述说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生活状况,和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这便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报恩献终身”的故事,这也成为后人的美言。因先帝的信任,使其从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

对他经历的叙述,看似多余之笔,但实际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原因在于:第一,提到21年前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非常感激,更能体现自己的所说的话属于忠言,使后主听起来比较舒服。第二,用自身没有辜负先帝的给自己的特殊待遇,愿意抛弃性命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如此,让蜀国后主更不能忘了先帝建业的艰辛,并以此为榜样。第三,以二十一年来协助先帝治国的不平凡的经历,来阐明治国的艰难困苦,激励后主不能够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是后主应该学习的榜样,要学会知人善用。第五,讲明自己二十一年来,一直忠心为蜀汉,往后也是全力以赴的,希望后主能够出师讨伐,将兴复汉室的重任交托给自己。此举可以避免因为率领军队北上讨伐,致使小人进谏谗言而不给予信任,反而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说,虽然很长,但是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蜀汉,能让后主体会其间的艰辛。这是诸葛亮将要出师前的深情感叹,一切都以蜀汉为先,自己居后,这是他先人后己品质的体现。

2.举贤为亲

《出师表》里诸葛亮为了阐明亲近贤德的人与远离奸诈小人间的利弊,用“兴隆”的先汉和“倾颓”的后汉的历史事实当作前车之鉴,并且以先帝慨叹痛恨桓帝、灵帝的昏庸误国为告诫。进而使后主亲近贤德的人,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可后主刘禅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辈,所以诸葛亮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而言语又不能说得太重,既要一点一点地开导他明白道理,又不能失去君臣间的分寸,因此才用“形势”让后主意识到危机,以“情感”使后主感动。再用具体“措施”来告知治国方略;“事业”激励,警告后有远大的抱负精神,完成先帝未尽的事业,统一中原,汉室兴隆。这表明诸葛亮对蜀汉政治了入指掌,是他忠心、贤德的印证。

本文从多个方面向后主进言,情意真切,理由充分,用词委婉,心情迫切,因此虽然属于奏章表文,但是却感人至深。

二 《出师表》文学地位

诸葛亮不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还在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有很高深的研究,特别是文学方面的艺术造诣。《出师表》则是体现诸葛亮文学成就的重要作品之一,当然它的文学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要看一部作品的文学地位无非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它的内容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二是后人对其作品的评价。

(一)内容是否符合时代需求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先帝去世后,国家富饶的情况下打算出师北上讨伐中原,恢复汉室。但在出师之前,又不担心后主刘禅轻信小人,使国家灭亡,于是写下《前出师表》。出师北上是先帝在世的遗愿,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现在机会合适,必定要讨伐中原。出师北上,自己不在刘禅身边,为了蜀汉的安定与发展,临行做了很多准备。例如:宫中有什么事就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人请教;军中有什么事就向将军向宠请教。“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此等措施,有利于国家稳定。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被先帝请出山的经历,以及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写的。第一次北伐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第二次北伐,但有人阻碍,为消除阻碍,又写下《后出师表》。主要以为什么要进行北伐以及怎样进行北伐为论点,用六个“臣之未解”来说明自己要北伐的必要性,从而得出定要北伐的结论。

总之,《前后出师表》是在恰当的时代背景下写出来的,它符合时代的需求。它的发表,不仅使汉得到繁荣发展,而且也是民心所向,顺应时代需求。

(二)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忠”“孝”作为人高尚节操的至高境界,因为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文代表了至孝的佳作,它就是李密的《陈情表》,而代表至忠之作,则认为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后人对这两部作品的评价甚高。对于《出师表》的评价,唐朝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P117)用这样的诗句来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 (P68),这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出师表》及本人无限的敬佩。陆游、杜甫两人都和诸葛亮一样有一颗爱国报国的心,所以他们笔下的诸葛亮是为国为民的好丞相。

在《后出师表》中,他在文中写出了二次北伐的必要,以六个“臣之未解”来说明北伐的必要,以此来反驳那些反对北伐的人。在这两篇表文中,他的观点极其鲜明,说理叙事的逻辑性非常强,语言纯朴,情意真切。这两篇表文中主要体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这也是后代君臣所看重的珍贵品质。

诸葛亮毕生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虽然不是纯文学性的文章,但这些作品都是他一生思想的精华,可以看出他伟大的人格。在《出师表》中,他在受到先帝遗命之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努力完成先帝的遗愿——挥师北上,讨伐中原。由于后主年幼,又将宫中府中之事细细交代,怕奸佞之人挑拨离间,又将自己的出身写出,最后立下军令状,以表忠诚。

司马光说到:“诸葛亮乃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言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谶而不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忠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邢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知治之才,管萧之亚匹也。” [5](P485)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 而这些品质在《出师表》中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结语

至今,当我们读《出师表》,仍会读之泪沾胸,我们为他的精神所震撼,被他的“情”所感动。通过《出师表》,我感受到诸葛亮的文学才识,以及他的赤诚之心。它是一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忠心报国之情为后人所推崇,成为后人景仰的模范。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出师表》是诸葛亮文学方面的成就的代表,它代表了诸葛亮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卢光孝、张鹭:《lt;出师表gt;中诸葛亮的情》,文学教育2008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69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