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太一生水》与屈原宇宙生成论新探

 2024-02-05 04:02  

论文总字数:9415字

摘 要

:本文试图从宇宙如何生成,宇宙间各个事物间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宇宙间事物变化的循环三个方面比较《太一生水》和《天问》宇宙生成论的异同。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进一步理解先秦哲学及楚国哲学运动的轨迹,《太一生水》宇宙生成和《天问》的宇宙生成是先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一生水》宇宙生成论中“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上,然而《天问》却没有将水这一元素上升到一个重要高度。

关键词:《太一生水》;楚简;《天问》;宇宙生成;楚人;屈原;哲学思想

Abstract:Guodian unearthed bamboo slips "Tai Yi Sheng Shui" and Qu yuan"s theory of the universe are produc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volving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generation,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qin philosophy, the "Tai Yi Sheng Shui"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its deck "Lao zi" philosophy, the Qu yuan"s theory of the universe. "Tian Wen " begins cross-examine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universe generation problems, suggests that Qu yuan has deep thinking about the universe generation problems.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universe how to generate,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things, things change.

Key words:TaiYi Sheng Shui;ChuJian; Tian Wen; universe generation; chu people; QuYuan; philosophic thinking

《太一生水》是一篇关于宇宙生成的先秦楚简文,它是一篇阐释宇宙生成论的重要著作,就这篇文章而言可以表明战国时期楚人已经对宇宙生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探讨,它把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和一年等有机的联系起来。《太一生水》也从《老子》中等著作中继承了部分宇宙生成的哲学思想。屈原在《天问》一文里,不仅探讨了宇宙的生成,而且还用较多的篇幅探索远古人类的历史,屈原根据楚人当时保存的远古人类的神话传说问及夏代的兴亡,后羿的成败,顺及于楚与吴民族的来源;接着又问及殷商的兴亡,周代的兴衰至五霸之初;吴楚之事,秦人的兴起;最后问及楚国之事令人颇生感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太一生水》和《天问》的宇宙生成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进一步探索先秦哲学及楚国哲学运动的轨迹,这不仅涉及到先秦时期楚地的文化,也会涉及到楚人的哲学思想。

一、《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及楚人的哲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中,楚简《太一生水》第一次关注了“水”这一重要元素,将水上升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地位,“水”成为了宇宙生成论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在先秦哲学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刻地体现了楚人的哲学思想。先看一下《太一生水》的原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圣人。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以其字也。 清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P223-229)

自“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至“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主要说明了一年的形成。太一创生了水,水反过来辅助太一,继而又创生了天。天反过来辅助太一,就创生了地。天和地相互辅助,也就产生了神明。神和明互相辅助,就创生了阴和阳。阴和阳互相辅助就产生了一年四季。一年四季之间相互辅助便产生了寒冷和炎热。寒冷和炎热互相辅助就产生了湿润和干燥。湿润和干燥互相辅助就形成了一年。

在这个宇宙生成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宇宙万物可以分为八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太一,他是万物之始,没有它就没有水、天、地等等。水、天、地则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至第八层次分别是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和成岁。

自“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至“君子知此之谓圣人。”主要讲了这也就是说,一年是由湿润和干燥创生出来的,湿润和干燥是由寒冷和炎热创生出来的,四季是由阴和阳创生出来的,阴阳是由神明创生出来的,神明是由天和地创生出来的,天和地是由太一创生出来的。这一段是从逆向推论宇宙生成的。

自“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至“君子知此之谓圣人。”的大致意思是:因此,太一隐藏在水中,并且在时间的长河里运行。他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把自己当做天下万物的母亲;它一盈一缺,无穷无尽,就是宇宙的典范。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天不能使之减损,地不能使之改变,阴阳不能使其终结。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能够懂得这个规律的人就能够称作圣人。

自“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至“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的意思主要是:天道以弱为贵。它削弱旺盛的事物来增长新生事物。它侵伐强大的事物,责备刚强的事物,我们把泥土称作为地,我们把头顶上的气叫做天。道也是天地的名字。既然这样,那么它的名字有什么作用?依据道做事的一定要依托天地的名字,所以能够事业有成,健康长寿。即便是圣人做事情,也要依托天地之名,因此能够建立功业,不会伤及身体。天地的名和字并立,只不过是给予托名之方而已,不要以为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在西北部低而且不足,然而在东南部则高且强;地在东南部薄而不足,但是在西北部却高而强。这样也就是说,在西北部不足的,则在东南部有余;在东南部不足的,在西北部有余。

在先秦时期,由于楚人知识所限,缺乏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积极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通过观察水、天地、神明、阴阳、寒热等去寻找宇宙的本原,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盖天说,二是宣夜说,三是浑天说。盖天说就类似于天圆地方的学说[2](P118)。《太一生水》已经用道家的理论和观点对宇宙生成进行解释。它把“太一”作为宇宙的本原,并且不仅仅纯粹的探讨天和地,它的视野更为开阔,还讨论了水、寒热、湿燥、阴阳、神明等其它宇宙现象。《太一生水》将“太一”作为宇宙的最高级的存在事物,构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宇宙生成体系,表现了当时楚人对于宇宙的探寻就有了比较复杂,高级的思想深度。同时还表明了楚人具有双重宇宙观,即:太一的形上宇宙观与天地万物的形下宇宙观是上下贯通、和谐并存的。

《太一生水》在阴阳变化等宇宙生成论方面可以说与《老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很好的阐释了阴阳的变化。《老子》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与《太一生水》中的“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有着相似之处。《老子》中多处提及“一”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一生水》虽然没有像《老子》那样多处涉及“一”的概念,但是它将“太一”置于宇宙 中的最高层次。这也可以说明《太一生水》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老子》对于水也非常钟情。如“上善若水”,在《太一生水》中,水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没有水太一就不能够创生“天地”,“神明”等。因此,《太一生水》是对《老子》的继承与发展。

《太一生水》之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上显得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其第一次关注了“水”这一元素,根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对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水”这一元素在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也对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作了相关阐述,可见《太一生水》这篇郭店楚简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天问》内容及其哲学思想之探讨

屈原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他用诗歌的语言将其对宇宙生成的认识表达出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根据林庚先生在《天问注解的困难及其整理的线索》对《天问》内容的分析,可将其分为八段:

第一段:自“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至“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是问天体事。

第二段:自“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至“西北辟启,何气通焉”问大地河山之初及洪水事。

第三段:自“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至“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问大地之物,十日并出及射日事。

第四段:自“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熟期去斯,得两男子”问夏代之兴亡,后羿之成败,顺及于楚与吴之民族来源。

第五段:自“缘鹄饰玉,后帝是飨”至“梅伯受醢,箕子详狂”问殷商之兴亡。

第六段:自“稷维元子,帝何竺之”至“齐桓九会,卒然身殺”问周室之兴衰,乃至五霸之初。

第七段:自“勋阖、梦生,少离散亡”至“易之以百两,卒无禄”问吴楚之事,以及秦人之起。

第八段:自“薄暮雷电,归何忧”至“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问楚国之事,予以感慨。

《天问》一文开篇就对宇宙是不是由物质创生的提出了疑问,如果把这些问题的底提出来,就是先秦学术思想中最完整的宇宙发生论。这个宇宙生成的理论在先秦的许多著作中都有阐释,比如说《淮南子》和《谷梁传》中都有涉及。屈原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此提出问题,他希望能够探讨究竟,屈原对前人现成的理论有些方面是承认的,只不过想知道原因,比如说“明明暗暗”就是屈原所承认的客观事实,“惟时何为”是屈原对“明明暗暗”这个客观事实的进一步追问,“阴阳三合”一句已经表明屈原已经把阴阳当作宇宙的本原,然后他只不过是追问阴阳是如何成为宇宙的本原的。从“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至“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这一段是对宇宙天体等问题进行提问,屈原对日月神话,太阳运行的方位、里程,月亮形状的变化等问题进行提问和质疑。当时的人们为了能够在自然界当中好好生存、生活下来,对这些宇宙中的自然现象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天问》的前一部分就围绕自然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质疑。”[3](P120)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然界的矛盾变化就是天地,天地不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人也不受天地的支配,日月是如何运行的,昼夜是怎样交替的,星辰的排列也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去探索,去认识尚未被认识的宇宙。

从“不任泊鸿,师何以尚之?金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表明屈原开始问及洪水神话了,鲧是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所相信和拥护的一个人, 所以才会有“师何以尚之” “何不课而行之” 之问。“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表明尧对鲧不太信任,不想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他。 因此屈原也表露出对鲧不幸遭遇的慨叹和同情。“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鲧在治水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没有鲧做了治水的前期工作,那么禹又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肯定鲧在治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屈原认为鲧治水虽然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他的治水方法就是完全错误的,筑堤以湮洪水的方法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如果坚持用这种方法也会有成功的一天。舜虽然采用的是疏浚的方法治水,但是舜在治理水患的整个过程中也并不是完全运用疏浚的方法。舜治水成功也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如果没有鲧的经验教训舜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鲧和禹治水的神话中,屈原并没有将洪水当做天神发怒来惩罚人类的,而是把洪水当做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灾害。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屈原在《天问》中所提出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有关远古人类历史方面的问题。”[4](P45) 屈原认为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国泰民安,受到老百姓的支持与爱戴就必须要做到顺从民心,顺应民意,治理国家需要任用贤才,节制自己。每个朝代开国时,君王几乎都能够为老百姓着想,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但是等到国家渐渐强大起来,有的君王就开始追求自己享乐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了。“昭后成游,南土爱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 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就可以表明周昭王、周穆王开始不理朝政,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力衰弱,百姓怨声载。又比如说周幽王的事例:“周幽谁诛,禹得夫褒?” 周幽王完全不顾百姓的安危,一味地骄奢淫逸,荒淫无道,贪图享受,最终被犬戎部落攻打。我们从许多的历史文献当中,都能看出人们对待国家兴亡,王朝的更替等事情往往都认为这是上天决定的。然而屈原却很清醒,他认为王朝的更替,国家兴亡当然与君王本人是否关心百姓,是否为老百姓着想有关。

屈原又认为一个明君需要听信贤臣的意见,需要积极采纳大臣们正确的建议。“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成汤东巡,有莘爱极;何乞彼小臣, 而吉妃是德?” “ 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这些句子就充分说明了君主依靠贤臣,好好听取贤臣的建议才会将国家治理好。如果君主不听贤士之言,不任用贤能,那么只能导致国家灭亡。“比干何逆,而抑沉之”“梅伯受酿,箕子详狂。”“从这些句子中就能看出。”[5](P68)

以上体现了屈原通过提出问题,以严肃的态度来探求历史问题,正体现了屈原的上下求索的精神。

屈原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宇宙生成论,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天问》当中。屈原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问题最为鲜明的就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屈原通过对宇宙万物的仔细观察与深层思考,以层层问难的方式提出。

第一段文字屈原以凝练的语言提出了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论的问题。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屈原在探索“天”的起源、发展变化,然而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姜亮夫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主要是讲宇宙生成问题,而不是去追溯认识天的历史,“谁”应该解释为“如何”的意思,也就是说,那远古的开头是如何变化、生发变迁的。 “传道”应该解释为生发、生成的意思。 正好印证了下文“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因此,我们认为这段文字主要是阐述了宇宙本原和生成的问题。在中国古人尤其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宇宙的生成问题其实就是宇宙本体的演化问题。

屈原对宇宙万物的探索,并不是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而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哲学的思考,屈原的宇宙生成论与商周以来人们固有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学观念完全不一样,毫无疑问,屈原的宇宙生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为先进的、科学的,他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显得相当重要。屈原的宇宙生成论的形成,与特定的楚国文化、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也源于其对道家文化的借鉴、吸收和传承。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屈原的宇宙生成论正是在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之上,通过深刻的思考以及哲学的思辨从而产生的。《老子》、《黄帝书》、《庄子》以及《曷鸟冠子》等著作中有关宇宙生成的阐述也能够与屈原的宇宙生成论相互印证,《淮南子》则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了先秦时期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总结了屈原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道家哲学,屈原的宇宙生成论产生于楚地文化与楚国风俗,可以说它代表了楚国文化的核心。

三、《太一生水》与《天问》哲学思想比较之异同

《太一生水》和《天问》都探讨了宇宙的生成,《太一生水》将“太一”作为宇宙的最高级的存在事物,构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宇宙生成体系,表现了当时楚人对于宇宙的探寻就有了比较复杂,高级的思想深度。《天问》一文开篇就对宇宙是不是由物质创生的提出了疑问,有所不同的是《天问》不仅探讨了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而且还涉及远古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天问》在文章的开头几句主要讲天地日夜的创造, 包括讲上下、明暗、阴阳这些自然现象,屈原试图从混沌状态探讨出宇宙的起源。这与《太一生水》探讨水、天地、神明、阴阳、寒热、湿燥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由于天体结构属于空间,时间其实就是空间的旋转运行。因而接下来屈原就开始对日月神话提出质疑, 质疑太阳运行的方位、里程, 月亮形状的变化、异相。这些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其实都是为了寻求宇宙的本原,《太一生水》将“太一”作为宇宙的最高级别的事物,通过“太一”创生了水、天地、神明、阴阳、寒热、湿燥等自然界的其它事物,屈原在《天问》里面也谈到了宇宙的初创是一种自然现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太一生水》和《天问》的哲学思想都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

《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的许多思想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尚书· 洪范》当中有这么一句:“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这里的水位于五行之首,我们不难发现在《太一生水》中,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简本《老子》甲: “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我们认为《太一生水》中的“太一”很可能就来源于《老子》中的“道”。在《老子》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已经谈论到“道”、“天地”、“万物”等。这可以说明《老子》中的宇宙生成对《太一生水》宇宙生成理论的产生是起促进作用的。《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我们认为,“易”是《系辞》的最高层次的一级,“太极”相当于是“易” 当中具有创生作用的部分。《太一生水》中的“ 太一藏于水”与“易有太极”很相似。《吕氏春秋· 大乐》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这里的“太一” 、“阴阳” 、“天地” 、“ 四时”等与《太一生水》中的“太一”、“阴阳” 、“天地” 、“ 四时”等;有一致部分。“太一出两仪,两仪生阴阳” 、“万物所出, 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的宇宙生成过程亦与《太一生水》中的宇宙生成也几乎一致。

屈原《天问》中有关宇宙生成的思想也很大程度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战国时期,楚人对于宇宙自然的探索充满了热情,《庄子·天下》 记载:“ 南方有一个叫黄缭的人, 曾经发出感慨:“天为什么不坠落,地为什么不塌陷呢?这是因为宇宙当中有风雨雷霆的原因。”。屈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哲学家们的宇宙生成论。

《太一生水》和《天问》在哲学思想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

(一)《太一生水》一文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思想。文中不仅说明了万物的本原——太一,创生出水、天地、阴阳、沧热等生成物,而且还说明了太一与这些创生物之间除了单方面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外,还表明了 “水”和“天”对“太一”有着反辅作用,如果水不反辅太一,那么天就无法创生。如果天不反辅太一,那么就不会产生地。天和地,阴和阳等等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的关系。如果神和明不相辅就不能产生阴阳,如果阴阳不相辅,四时就不能创生…… 反辅和相辅体现出辩证的哲学思想。

《天问》开篇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具有哲理思辨水平,但是它并没有体现出辩证关系,然而它却涉及了宇宙本体论或宇宙本体观念。

(二)《太一生水》宇宙生成论中“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上。太一是首先生出水来,然后在水反辅的作用下才生出天,以至于又生成其它层次的生成物。《老子》第七十八章所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因此,其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管子·水地》中也有“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在《天问》当中,却没有把水作为宇宙生成的一个重要元素。或者说《天问》中几乎就没有提到水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邢文:《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1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