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从高加林的生存困境看《人生》的苦难意识

 2024-02-05 04:02  

论文总字数:9389字

摘 要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充溢着苦难意识的小说。从小说一开始,作品里的主人翁高加林就处于一种窘迫的生存困境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小说,主要分析高加林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且结合作者路遥的人生体验,探究苦难意识产生的原因,同时试图研究苦难意识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人生;生存困境;苦难意识

Abstract: Lu Yao’s life is a novel full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The work of the master Gao Jialin is in an awkward survival dilemm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based on the novel, intends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predicament that Gao faced with,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the meaning of it.

Key words: life; Survival predicament;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小说《人生》的作者是路遥,他是一个已经离世的作家,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他对苦难的理解与感悟与他的错综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说,他许多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生活,并且使得苦难意识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更加合乎情理。本文认为,“苦难意识是一种总体性的情感、终极性的价值关怀, 说到底它就是人类历史和生活的本质。”[1]路遥有很多作品都表达了其苦难意识,为大众熟知的大概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中,《人生》这部小说里的高加林、巧珍、德顺爷爷等人物,他们的形象对那些在生活中经受苦难的人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活中对人生充满迷惘的人,也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一 苦难意识的表现

在小说里流溢出作者苦难意识的内容多有阐述,主要是通过高加林面临的生存困境来体现的。高加林,从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渴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将来可以为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是命运似乎喜欢同他开玩笑,走过曲曲折折的路,转了几次弯之后,他还是失望地回到了出发的地点。这复杂多变的人生路被苦难砸下了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坑。

(一)失业的无奈

小说一开始,作者便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高加林的大雷雨已经到来——失业。这对于一个踌躇满志的人是无法接受的。尽管自己之前的身份就是乡村教师,可是他依然对将来通过努力考试转正抱有很大希望,但是现在突然被迫失去职业了。他的失业归因于本村村干部高明楼和文教专干马占胜的勾当,他把高加林的教师职位拿下,让自己的儿子三星直接顶上去。无权无势的高加林能怎么样呢?尽管有才能,现状逼迫他只得回家重新当上农民。他的酸楚的心情在文中有所体现: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2](p11)

即使是哭,也藏着难以言说的酸楚。在社会当权者意志的压制下,他无奈地从学校回到黄土地,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下降,更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下降。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偶尔向他看,他都认为那目光里含有杀伤力极强的嘲笑和讽刺,谁能看得出此时踉踉跄跄行走的年轻人正是之前风流潇洒的人民教师!尽管出身乡土,但是在高加林内心深处,他对农民身份抱有高度耻辱感,对于他来说,这无异于从天堂掉入深渊。当然,失业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心理上难以承受,最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可观的工资来补贴家用。这是高加林在小说里的第一次失业,也是他在工作上面临困境的首次体现。没有工资便没有了收入来源,高加林陷入了幽愤之中。在此,苦难意识包含了高加林内心的悲愤、无奈及巨大的挫败感。

满身才能的高加林在有权势人的压迫下被摧残成了如此之模样,读来不让人深为之痛心。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失业,为高加林的生存困境抹上了浓重一笔。

(二)生活的贫困

贫穷,是高加林面临的最直接的生存困境的体现。失业,更使得生活雪上加霜。路遥在小说中是这样写高加林的生活变化的:

“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可是纸烟却没有了——准确地说,是他没有买纸烟的钱了。当民办教师时,每月除过工分,还有几块钱的补贴,足够他买纸烟吸的。”[2](p13)

从这里看出,高加林失业前后对比可见一斑!失业直接导致没钱买烟,家里的灯油和盐都几近瓶底,一家人生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高加林的父亲安排他赶集卖馍便也是顺理成章。高加林因为失业这一事件,已是满腹不甘心,加上他是一个做梦都想风光的有志青年,要他提着一篮子馍去热闹的交易市场与那些生意油子为伍,是他极不情愿的。在这一情节里中,高加林的心理活动表露地相当明显:

“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2](p25)

在这里,苦难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高加林是要强的,也满怀虚荣。也许,苦难,并非一定要在躯体上遭受巨大痛苦,相比较而言,心灵上的挣扎更能凸显出苦难的悲剧性。赶集卖馍,高加林把它看做是一件及其受辱的事情。他自认为自己是沾着书本气儿的清高人,怎能降低身价去和普通百姓站在一起?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摆脱黄土地的羁绊,要他卖馍,无异于是在加林失业后受到创伤的心灵上撒盐。但是生活就是如此无奈,因为他已经不是人民教师。家里虽然贫穷,而人总归要生存的,他硬着头皮也要挤入街上的人群里。他跌跌撞撞的行走着,压根不会像那些熟悉生意之道的人一样吆喝,他只好低着头,当然是为了躲避偶遇到的熟人。此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是在他读高中的时候,他穿着干净的衣服,还别着闪闪发亮的校徽,不知有多么风采。而现在呢,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两样,随着拥挤的人群在街上游荡,心中的苦恼自不在话下。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着:一定不要遇见之前的同学。可是,恰恰就在县城的汽车站,高中同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迎面走来。高加林不得不即兴说谎是去亲戚家探望。从文本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心理的矛盾、苦恼、屈辱、挣扎也是路遥在文本中倾注的苦难意识的表现。

(三)爱情的困扰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的重要内容,很少有作品与爱情完全隔离,路遥的作品同样如此,但其笔下的爱情既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也没有海枯石烂的甜蜜,相反充斥着泪水,充斥着咸涩。路遥在面对爱情这一主题上,很显然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的,而是把爱情与赤裸裸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小说中,高加林在的两次爱情面前都有极大的困扰,作品里的爱情除了其原有的甜蜜,也传达着几分主人翁的苦涩、无奈。

高加林失去教师职业后,极不情愿地跟着父辈们的老路当上了农民,他的心情是低落的,他甚至是在混日子。但生活总是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主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爱慕之心。高加林懵懵懂懂地接受了巧珍的爱意之后,随即就为自己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感到懊悔。他认为他当前所处的境地不适合谈恋爱,甚至想到了以后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农民的身份,因为他是和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乡下姑娘恋爱。这不是在承认自己甘于平庸吗?从高加林的性格上看,他不喜欢被束缚在黄土高原上,他始终把事业和理想放在心中首位。他向往着拥有汽车、飞机的喧闹大城市,他像一只笼中之鸟,渴望着凤凰涅槃。但是,巧珍对加林无比热烈的爱情之火给高加林带来了母性般的关怀。她为他的加林哥卖掉一篮子馍,而且巧珍长得漂亮更使得高加林难以抗拒她的爱情。路遥几乎用了一个章节写高加林在面对巧珍爱情时的心理煎熬:一方面,高加林享受着巧珍的温柔体贴给自己疲惫的身心带来的慰藉,另一方面,高加林介意巧珍的农民身份,这与他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毋庸置疑,高加林这种心理煎熬的痛苦程度远远大于他农作时手上被磨出血泡的疼痛。因为,他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将会影响他以后的命运。“从纯粹的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3]而高加林,把很多外在因素都考虑在他和巧珍的爱情里。当然,最终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尽管加林克服心理折磨接受了巧珍的爱,但是在他内心深处还是不甘心的,可以这样说,他要摆脱农村跃进成为一个城市人的追求并没有改变。像文中所说:

“高加林每天都沉醉在这样的柔情蜜意里,一切原来的想法都退得很远了……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4](p34)

身处热恋,心里还在想着自己那遥遥无期的理想,并且自己的恋爱也不能帮助他实现理想,苦涩的滋味在心里翻涌着,难受的心情不必多言。这样咸涩的爱情夹杂着无以实现的理想不得不说是对高加林的心灵折磨。

当高加林离开农村到县城当了通讯干事后,春风得意,爱情故事里的另一位女主人公——黄亚萍出现了,她的出现为处在事业攀登期的加林带来了无限希望。毕竟加林当时已经当上了县委大院里的通讯员,已经开始了完全有别于锄头、黄土地的新的生活体验。他渴望有个人能理解他的理想抱负,甚至助他一臂之力拥有城市人的身份从而获得大好前程。于是,面对黄亚萍的示好,高加林又一次纠结了,一边是曾经爱过对自己满腹爱怜的农村姑娘巧珍,一边是拥有城市户口且和他有共同志趣爱好的黄亚萍。在小说中,他的纠结、无奈多有体现。

“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产生共鸣与和谐,高加林和刘巧珍文化层次不同,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以说没有共同语言,更不可能产生共鸣,”[5]尽管他从心底出感激巧珍,但是他为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而苦恼,更不喜欢巧珍口中带来的农村里发生的琐事。因此,他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了,再度陷入选择的泥潭之中。在仔仔细细地衡量了利弊得失之后,高加林果断决定和巧珍一刀两断,跟有城市身份且有文化的黄亚萍谈恋爱,不过,他对巧珍的惭愧内疚之心却非轻易摆脱。高加林此时在路遥的笔下有了如下表现:

“他像一个疯子一样在自己的窑里转圈圈走;用拳头捣办公桌;把头往墙壁上碰……”[2] (p184)

直到高加林被告下了台,他的爱情困扰才算告一段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高加林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爱情的困扰,或者说,爱情的困扰使得高加林的生存困境更加糟糕。试想,如果他不是抢了张克南的女朋友——黄亚萍,或许张克南的母亲便不会出于报复揭发他,那么他也不会遭遇第二次失业。“高加林片面的去追求前途和完美爱情,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抛弃了自己原本应该珍惜的巧珍,最终不仅想要追求的前途和完美爱情落了空,就连已经拥有的真挚爱情也失去了。”[6]可以说,作者是通过记述高加林面对爱情困扰时的态度来向我们展现苦难意识的。

二 苦难意识的根源

路遥在整部小说中虔诚地将苦难意识写入其中。他把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心理刻画得细致详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苦难意识。那么在我们领略苦难意识表现的背后,在我们深为高加林的困境感到震撼和同情时,不禁思考,作者的苦难意识难道是无中生有的吗?它源于哪里呢?

(一) 个人因素

首先,作者路遥的人生体验,使得他逐渐形成了苦难意识。路遥自己就是从生存困境中走出去的人,所以他写高加林面临的生存困境,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在小说《人生》首页上出现这样一行字: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这是路遥对自己写作的意旨,由此可见,苦难意识在路遥的心中根深蒂固,同时也使他的创作受到了极大影响。

1949年,路遥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这个农村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地,常年干燥少雨,到处是沟沟壑壑。对于生活在此地的人来说,生存的压力是巨大的。作者安排故事在黄土高原上展开,便给作品蒙上了苦难氛围。“老牛山”“庄稼地”“煤油灯”、“窗户纸……从这些在小说《人生》中出现的词语,我们大致可以寻见黄土高原上的人的生存状态。

路遥从小就经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贫困和饥饿。贫困、饥饿像时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屈辱与悲愤毫无疑问在路遥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年仅七岁的时候,经过一路艰辛乞讨,他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伯父家。

曾经有一次,一个干部的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在外面吃白面馍时,无意发现了一直小心躲在角落里眼馋的路遥,就趾高气扬地对他说道:“你学一声狗叫,我给你一个疙瘩馍吃。”这对幼小而懂事的路遥来说无疑是一句羞辱话。而这种在生活里真正切切体会到的羞辱同样被作者写入了文学作品中。就《人生》而言,高加林去城里挑粪时,遭受到了干部的指责:

“‘这些乡巴佬,真讨厌!’那妇女又骂了一句。”[2](P124)

高加林有文化有知识,却在城里挑粪而且还要受这样的屈辱,张克南的母亲着实刺激了高加林摆脱黄土地走向城市的决心。虽然城市的不容也充分体现出高加林的生存困境,但是苦难意识被作者赋予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作者在作品中安排高加林暗暗发誓“非要到这里来不可”!在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符合作者的期望。尽管故乡的山山水水使路遥钟情,尽管朴实厚道农村人让路遥热爱,但是处于青年时期的路遥,他满怀理想,对城市充满无限的向往。“童年的创伤和体验,让路遥逐渐形成了既自卑、懦弱、敏感而又自尊、自立自强的复杂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使他在社会现实中渐渐失去自我、失去了归属感、安全感,促使他产生逃离现实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在精神上激励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生存现状,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 [7]因此,他不停歇地努力着,极力追求改变自己低劣的处境,同时,他也在深思人生,尝试探讨怎样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因而作者创作了这部中篇小说,通过高加林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心路历程,提醒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走好人生之路。

路遥童年之后的生活也处处充溢着苦难的气息。据他的朋友李天芳回忆:路遥收入有限,支出无穷。路遥在陕北山村有两个家,两对父母都需要赡养,平时还帮忙接济众多兄弟姐妹。大联合后,路遥被免去了县委副主任的职位,而且爱情失恋,他在曹谷溪面前痛哭,这一阶段是“路遥生命历程最为困难的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家庭环境塑造了路遥的性格与心理,自卑与自尊成为了其心理中非常重要的情结”。[8]因此,从路遥的《人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苦难意识始终是他重要的创作心理。弘一法师在致友人的信中说:“于此娑婆世界中已不再生贪恋之想,惟冀早生西方耳。”[9](P103)因此,不管我们正在走怎样一条人生之路,摆脱不掉的是伴随我们的苦难。路遥也不例外,人生的苦涩的滋味如此强烈地冲击着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苦难也许是人类历史和生活的本质,割不断,摆脱不掉。路遥心中常驻的苦难意识随着岁月日益发酵,自然在写高加林便就像在写自己所熟知的人了。总之,路遥在小说中表现的苦难意识,离不开他所经受的苦难,离不开他在体验苦难之后深沉的思考。

另外,处于城乡交叉的尴尬空间里也使得路遥对于苦难意识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路遥的一生,前期在农村经历,后期在城市生活,因而他处于城乡交叉地带是毋庸置疑的。他仅仅是处于这块尴尬空间的代表,他深谙人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灵煎熬。

(二)时代因素

当读完《人生》这部中篇小说,我们会被一种“悲壮”的情感所萦绕,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高加林”那种坚毅的个性、淳朴的为人所吸引,更是因其所生存着的社会环境所震撼,其中充斥着当时新青年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纠葛,“如若深究其根源的话,则体现的是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变革期,人们价值观念的矛盾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冲突”。[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十年动荡之后,悄然发生着变化。经济开始复苏,政治上开始得到整治。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掀起一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思潮,青年在文革期间被压抑、摧残的精神思想,在文革结束后又重新获得了巨大的释放,新的生活已经到来,人们也逐渐摆脱时代带来的伤痛的心情满怀热望地去迎接它。时值于国家走出困境力求发展的关键期,有知识的青年希望抓住机会,力图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人生价值。因而,在那个时代,人们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优秀品质是最值得今天的我们钦佩的。

当然,农村知识青年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出生于农村,从他们身上毫无疑问地可以看见传统文化的落后的影子,但是他们同样也感受到了城市文明之风的吹拂,他们当然渴望进城打拼,从而实现沉睡了已久的理想。“他们经历过文革的创伤,在面对时代巨变的浪潮时都对生活、人性、人生意义有自己的看法,敢于大胆追求自我理想,违背父母意志,不甘顺承父辈传统安分当一个农民。” [11]只是他们所处的尴尬境地使得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不知所措,甚至会迷失。如高加林,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他也有所指责,但当他选择了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城,就证明了针对这种现象,他是持着默认和接受的态度的。还有,他觉得自己不同于巧珍,比巧珍有文化更讲卫生,但是他的这种优越感却是建立在对巧珍愚昧行为的指斥的基础之上,他为了追求自己的“远大前程”对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道德和感情视而不见。所以,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他最终还是抛弃了巧珍。时代推动着农村青年奋进,但时代并没有给他们指明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路遥在小说中,通过对高加林一小段人生之路的刻画,试图以一个精神导师的身份来回答青年人普遍关心的人生之路问题。他尝试着探讨怎样走人生之路,怎样面对苦难,怎样实现个人价值。就《人生》这部作品而言,路遥通过高加林面对苦难、面对城市等情况时产生的矛盾,将其对苦难意识的理解进行了形象的表达,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三 苦难意识的现实意义

1982年,小说《人生》发表后好评如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如今,这部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青年的青睐。可以这样说,路遥以他的那个年代为背景,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试图用苦难意识构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苦难意识像一股暗流,虽不轻易被看见却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人物形象中,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深处。或者我们可以认为这也是《人生》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合卷沉思,故事里的人物难道是白白忍受痛苦的吗?当我们感受到作品中的苦难,又能真真切切领会到苦难意识的现实意义吗?

“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12](P6)小说最后,高加林用流过血的手指捧起泥土,相信他会悟得“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的真谛。虽然高加林在向城市进军的路途中经历屈辱、无奈、屡遭挫折,最终还是回归于黄土地,但是我们相信“痛苦不是白忍受的”。 “旧的高加林死去了,新的高加林诞生了,经过涅槃般的考验,新的高加林会更加坚定,更加拼搏。作为一个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够坚强地承受这一切,坚强的充满希望的活下来,这本身就值得赞美。小说的结尾,路遥为我们这些像高加林一样的青年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只有实实在在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地上,才会有一个新的‘人生’。”[13]纵使人生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我们都不要失去自己的梦想,要勇于面对苦难。当我们失望的时候,想一想路遥寒窑写作的耐力,当犯错的时候,想一想高加林迷途知返,找回真实自我的勇气。或许,内心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继续在人生的长路上摸爬滚打,赢得精彩人生。今天再次捧起路遥的《人生》,走进高加林、巧珍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感受生活的艰辛与苦涩,领略苦难意识的真谛。学会从容地接受生活赋予我们的挑战,敢于直面苦难的人生,一步一步地编织自己理想的花环。

路遥在小说中渗透的苦难意识不仅对当今的人有深刻的震撼力,更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个民族若失去苦难意识,则很难做到居安思危,那么这个民族注定是孱弱和不堪一击的,迟早会落后于时代的洪流之中。

四 结语

路遥用他的一生及作品向我们诠释,苦难只不过像黎明前的黑暗。光明,终会来临。当你面带微笑迎接金辉的那一刻,你会感谢生活的所有刁难。但是“不离弃苦难的世界, 决非是因为乐于受苦, 进而炫耀痛苦精神, 而只是因为苦难的世界迫使我们相信上帝终会听到我们的哀告”, [14](P336)尽管我们会在人生的路途中纠结、迷惘、犯错,但是只要向这个世界宣告“我信”。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也许是一个伟大作家书写苦难的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杨峰:《经典文学中的苦难意识探析》,《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38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