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议浮士德与魔鬼在五阶段中形象之对比

 2023-07-10 07:07  

论文总字数:6801字

摘 要

:《浮士德》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浮士德和靡非斯托,浮士德孜孜不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他和魔鬼靡非斯托经历了追求知识、享受爱情、体验政治生活、探索古典艺术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浮士德不断追求的这五个阶段中,靡非斯托成为浮士德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他作为浮士德灵魂深处的对立面,在靡非斯托身上体现出一种恶以及否定的力量,两者在各方面形成显明的对比。

关键词 浮士德;魔鬼;五阶段;形象对比;

Abstract:Faust is the play"s main character Faust and the devil extravagant non Stowe, Faust diligently, the courage to explore the truth, the constant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life, the devil as a negative symbol of Faust, showing people complete opposition with the devil. He and the devil extravagant non Stowe undergone profound knowledge pursuit of knowledge, love to enjoy a better experience in political lif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lassical art and feats five stages. Faust in constant pursuit of the five stages, non-extravagant Faust Stowe become obstacles i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stage forces him as Faustian spirit and soul of opposites in the body reflects the extravagant non Stowe only one evil and negative forces, both stark contrast in all respects.

Key words: Not The Storm   Five stages   contrast

《浮士德》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浮士德和靡非斯托,浮士德的形象来源于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各种民间传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大约生活在十五世纪。剧中的浮士德是位满腹经纶的老学者,他性格充满矛盾,是一个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象征性艺术形象。而魔鬼靡非斯托陪着浮士德参与一系列的事情,这足以证明,魔鬼与主人公浮士德具有同样的价值地位。魔鬼靡非斯托也是歌德笔下一位罕见的,具有个性的文学艺术形象,靡非斯托他原名靡非斯托斐勒斯,来源于希伯来文,这个名字原本含着作恶者,破坏者,撒谎者和善的否定者等意义。歌德用这个名字来称呼靡非斯托看得出他赋予魔鬼更多的意义。在《书斋》一节中,他戏弄天真的学生的举动让人觉得他世故圆滑,聪明机智,能说会道。从全文后面的场景中,又能看到他的玩世不恭,逢场作戏等性格特点。朱文利在《浮士德:人类精神的隐喻》一文中指出:“靡非斯托是浮士德本身中的否定精神。”在浮士德不断追求的五个阶段中,靡非斯托成为浮士德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他作为浮士德灵魂深处的对立面,在靡非斯托身上体现出一种恶以及否定的力量,两者形成显明的对比。正是因为事物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两面性,所以这种反面的恶和否定的力量,才不断地激发浮士德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进取。

一 追求知识阶段

在全剧开始的《天堂的序幕》里,魔鬼与天主对话时,靡非斯托把人比喻成“长腿儿的蛐蛐”,又把人的追求说成是“不住地飞过来啊蹦过去”,他认为人类的这种追求与奋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终究是白费力气始终改变不了自己的状况。这就表明他对人类的努力以及在发展中的自我完善做了很坚决的虚无主义的否定。因而魔鬼靡非斯托认为,浮士德在自己的引诱下必然走向堕落,成为自己的俘虏。所以从一定程度上靡非斯托便象征了歌德要否定的,不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世界观,而天主认为浮士德在前进的追求道路上难免会犯错,但“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更确切地说,天主也就象征了肯定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观。正如余匡复在《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里说:“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活动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发展了自己,这就是歌德建立在斯宾诺莎哲学基础上的发展观念,这个发展观念也成了《浮士德》全书的哲学基础”。因而天主与魔鬼的这种争论表明了两种对人类善恶的不同看法,为了证实各自的观点,他们以浮士德为对象进行一场赌赛,天主答应魔鬼下凡人间,寻找引诱浮士德的机会。当时的浮士德对自己的书斋生活已感厌倦,对知识的追求也已失望,他精神贫乏对生活无望。当他想以自杀求得解脱时,恰巧复活节的钟声唤起他对生活的希望。当他与魔鬼靡非斯托订立契约时,靡非斯托认为浮士德会沉迷于酒色钱权的生活享乐之中,并且认为这就是他追求的理想生活,让他满足于现状喊出“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啊!”这样死去之后,浮士德的灵魂便成为他任意差遣的奴隶。但浮士德深信自己是一个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并且拥有崇高理想目标的人,所以他很坚定地与靡非斯托打赌订约。在这里浮士德代表“善”的化身,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象征,而魔鬼靡非斯托是“恶” 的化身,代表着消极堕落,厌世悲观,是贪图享乐的代表,是否定和罪恶的象征,在浮士德追求知识以及对知识失望的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知识悲剧阶段,浮士德和靡非斯两者形成显明的对比构成一对矛盾体。

二 享受爱情阶段

在浮士德发展的第二阶段里,魔鬼靡非斯托陪伴着浮士德,成为他形影不离的朋友,这时他们已成为对立统一的个体。而一直追求知识的浮士德没有经历过感官方面的享受,靡非斯托认为,人都会在各种器官的享受中得到满足并走向堕落,浮士德也不例外。于是离开书斋后靡非斯托带领浮士德来到莱比锡的一家酒馆,可是浮士德对“酒”毫无兴趣。随后魔鬼又带浮士德来到巫厨,也就是魔女的炼丹之房进行“色”的诱惑。他让浮士德喝下一碗魔汤后变成英俊少年,而浮士德面对炼丹房镜子里的裸女心中早已充满了对情欲的渴望。之后他们回到德国的一座小城里,浮士德邂逅了少女玛格莉特,他们真心相爱。在《花园》一节中,魔鬼为了让浮士德与玛格莉特顺利的约会,于是他接近玛格莉特的邻居玛尔特,由于玛尔特的丈夫外出多年音讯全无,魔鬼便称她丈夫已死,遗骸已安葬在帕多瓦的圣地旁。当浮士德说需要一次长途旅行去帕多瓦了解实际情况时,靡非斯托嘲笑他真是“神圣的纯洁”,写一个假证明就行,没必要去实地访问。另一方面靡非斯托认为,浮士德为了得到玛格莉特要说海誓山盟的谎言,并且认为忠贞与爱情都是自欺欺人。靡非斯托不相信爱情,在对待他与玛尔特的感情时,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完全是逢场作戏,一种玩弄女性的表现。并且他用各种手段调唆,用尽方法诱使浮士德去占有玛格莉特,这就意味着给少女生活中带来可悲的后果和精神道德上的自我谴责,从而造成毁灭性的的悲剧。在浮士德与玛格莉特幽会后,浮士德的精神已发生变化,他心中已有了享乐的欲望,而且浮士德知道现在的自己在精神发展方面已为情欲所控制,并为女性的美所痴迷,而他又因为身边有靡非斯托的存在而感到惭愧,这时魔鬼再次诱惑浮士德说:

这样的生活你大概也过腻?

这样下去你怎么会欢喜?

偶尔试一试自然倒是挺好,

不过随即得来点儿新东西!

可见魔鬼靡非斯托并不赞成浮士德对少女的用情专一,他想尽办法让浮士德对女性喜新厌旧,在迷恋贪欢的享乐中不能自拔。并且不顾一切的在淫乐中放任沉沦。当浮士德在瓦普几斯之夜的狂欢中看到玛格莉特带着镣铐的身影时,他就很迫切的想去营救正在受苦受难的少女,可是魔鬼却毫不在乎,甚至分散他对这件事的注意力,他带领浮士德去观赏奥布朗和提泰妮娅德尔金婚礼。而在这之前,靡非斯托为了使浮士德沉沦在感官的享乐中,隐瞒了玛格莉特受苦受累的事情。当浮士德知道呵斥责问的时候,他却冷漠的说,“他并非第一个喽”,这种玩世不恭的语气说明在当时像玛格莉特这样不幸的女子司空见惯,可见魔鬼毫无同情心可言,冷酷无情。由此可以看出,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托对爱情的看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形成对比,浮士德对少女玛格莉特的爱情是忠贞的。浮士德在这一阶段中经历了酒和色的世界,靡非斯托并没有很成功的诱引他走向堕落,

三 体验政治生活阶段

在浮士德体验政治生活之前,他享受了爱情的乐趣和感官的欢愉,同时又在精神方面经历了很大的痛苦,于是靡非斯托把浮士德带到了“大世界”,他的“大世界”即享受荣华富贵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来到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靡非斯托乘化妆舞会的机会让浮士德扮演财神进入了宫廷这个大世界。在这个国家里,“非法凌驾于法律的头上,一个颠倒世界正在发育成长”。一切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作奸犯科的人肆无忌惮,烧杀抢掠也是常有的事。而在皇帝的金殿里,内阁大臣正在恭候皇帝上朝,面对国内的种种混乱局面,担当弄臣的靡非斯托把他归结为缺少金钱,而解决国内的财政危机,就要挖掘地下的财宝,在这种情形下昏庸的君主也不忘斋戒节的狂欢。在舞会上国王稀里糊涂的签署了发行纸币的命令,于是人们用纸币兑换金银,原来毫无生机的国家立刻变得兴盛欢腾起来。就这样,靡非斯托和浮士德为皇帝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后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纸币发行自后,靡非斯托认为一切都会成为商品,任何东西都可以用纸币来换得,他企图用金钱来收买人心败坏社会的风气,而浮士德想通过纸币的发行帮助国家走出衰败的局面让国家兴旺起来,他们对发行纸币的目的不同,靡非斯托与浮士德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也形成了对比,从侧面也表明了歌德对金钱不同作用的认识。而浮士德在宫廷的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封建宫廷的腐败无能并不能够让他施展才华获得一定的权力,这样他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于是,他对宫廷生活很失望,这种宫廷的“大世界”仍给他带来新的痛苦。

四 探索古典艺术阶段

靡非斯托背着昏厥的浮士德回到书斋时,寄宿在浮士德住所的学生瓦格纳正在制造“小人”,在魔鬼靡非斯托的帮助下,荷蒙库鲁斯终于诞生,他虽有形无体却能够发出强光。因为魔鬼靡非斯托来自中世纪的北方,他对“古典”一无所知,所以由瓦格纳制造的“小人” 荷蒙库鲁斯发出的光来指引浮士德去希腊寻找海伦。中途他们与魔鬼靡非斯托分开,浮士德遇到马人喀戎,他把浮士德带到了曼陀所处的神殿,曼陀带领浮士德进入了冥界。魔鬼靡非斯托化身丑女福基亚斯的形象引诱海伦与浮士德见面,随后他们生下一孩子取名为欧福里翁,这象征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欧福里翁喜欢飞高,最后从高处落下坠地而死。海伦也随他而去,海伦的衣服和面纱化作的白云把浮士德带回现实,又是一场虚空的追求。在这一探索古典艺术的阶段中,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面对美的象征——海伦持有不同的态度,浮士德认为海伦的美让人陶醉,他这样赞美到:

过去的世界何等闭塞、空虚!

自我成为美的祭司,它变了

变得坚实,持久,富有价值!

美啊,啥时候我要再离开你,

我将丧失掉生存的呼吸能力

从前,反映在一面魔镜当中,

这完美的肢体也曾使我迷醉,

可那只是这美人的虚影而已!

你才是真美啊,我要献给你

全部的生命力,全部的激情

以及渴慕和爱恋、追求和痴迷。

浮士德深深地为她的美所吸引而不断折服,因为魔鬼不喜欢高雅端庄的美,而倾心于淫乱的邪美,他对海伦的美并无好感。竟嘲笑浮士德为一阴魂而晕倒,这一对比反应了浮士德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寄托,而对于肤浅的魔鬼靡非斯托来说是不能理解的。靡非斯托与浮士德面对美的看法形成显明的对照,这就意味着美的艺术常常被人忽视和曲解。见到海伦后的浮士德领悟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海伦的出现让浮士德重新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五 建功立业阶段

浮士德随着一朵白云来到了一座高山之巅,随后靡非斯托也赶到,他很困惑不解的问浮士德:

咱们这地球就没啥叫你称心?

你曾经遥望远方,曾经纵观

世间的无数国度和富贵荣华。

可是生来就不知道满足的你,

难道对它们全然没有占有欲?

面对奔腾的汪洋大海,浮士德说:“怎么没有!欲望大着呢”浮士德当然有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作为魔鬼的靡非斯托肯定是猜不到的。他以世俗的眼光来猜想能够满足,浮士德内心欲望的大事,它或是繁华富裕的贵族生活,或是有着山珍海味的宫廷世界,或是拥有华丽的马车或众多美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浮士德对魔鬼的猜想都进行了否定,他的愿望是渴望征服大海建立一番事业。这在靡非斯托看来是在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浮士德很果断的否定,他回答说:

我要赢得统治权连同财富!

事业事一切,声名乃虚无。

这就象征了他在精神方面已经开始对伟大事业的追求与奋斗。浮士德与靡非斯托的精神境界相差已远。自从浮士德上次帮助国王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后,国内政局很不稳定,又加上国王贪图美色财富,不理朝政,以致内乱频起,国内有权势的黄亲贵族另立叛王,就在此时国内发生战争之际,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利用鬼魂和幻术帮助国王平定了叛乱,战争结束后,由于浮士德的功绩,他得到了一片海滨封地,于是他便开始围海造田的伟大理想。浮士德与人民一起劳动,把荒滩变成了良田,建立了许多牧场,森林和村庄,形成了一片繁华的局面。这时的浮士德得到分地已有许多年,他已成为一位百岁老人。一个漂泊异乡的旅客路过这片荒滩,而就在沙滩不远的一座小屋里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是这位旅客的救命恩人。浮士德觉得小屋和园林妨碍了他的建造工程,于是向这两位夫妇提出条件,愿用新建的房屋作为交换,可是老夫妇留恋故居不愿搬迁。于是浮士德就把这件事交给魔鬼靡非斯托处理,靡非斯托没有和老夫妇谈交换条件,蛮不讲理的焚毁教堂,烧死了那对老夫妇和旅客,浮士德与靡非斯托对待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对比。这一阶段的浮士德代表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和对人道主义目标的追求,而通过远航归来的靡非斯托的自述,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的罪恶,他代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就这样,在这一建功立业阶段,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仍然有着对立的统一性。而不久之后浮士德因为过度操劳而双目失明,魔鬼靡非斯托看到了浮士德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便叫人为他挖掘坟墓。浮士德听到很多铁锹的撞击声音,以为人民在开垦新土地,于是他便有感而发,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说完浮士德倒立而死,魔鬼靡非斯托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使降临接走浮士德,玛格莉特把他引入天国。靡非斯托心机费尽,终究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六 结语

浮士德孜孜不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他和魔鬼靡非斯托经历了追求知识、享受爱情、体验政治生活、探索古典艺术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是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界定的,它们高度概括了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这几百年里德国以及欧洲资产阶级不断探索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主人公浮士德的各种经历过的事情,还可以从浮士德的精神世界里找到作者歌德自身的写照,在浮士德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歌德在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方面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歌德著 杨武能译:《浮士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80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