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论古典文学中桃花的意象

 2024-02-05 03:02  

论文总字数:7981字

摘 要

意象是文学创造中的主体,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作为一种意象,桃花在古典文学中反复出现。它不像松竹梅兰意象单一,外人很容易了解,它可代表春色,可为美人、爱情,可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可感慨文人身世象征道德情操,可寄托自己的隐逸理想。桃花意象,以其复杂多样在古典文学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关键词:古典文学;桃花 ;意象

Abstract: The image is created in the main body of litera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objective images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As a kind of image, the peach blossom appears repeatedly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It is not a singlle image Songjukmae LAN, very easy for outsiders to understand, it can represent the spring, for beauty, love, alas, youth Confidante easy old, can the feeling life literati symbol of moral sentiments, but their own body. The peach blossom image, with its complex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hand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Peach blossom; Idea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中指的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1]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靠直觉思维来感知客观物像,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谢、花繁花败都会在心中荡起涟漪引起震动,因此他们常常借“花”抒情,兴感抒怀,而桃花在古典诗词歌赋文中内涵丰富,出现频繁,在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桃花、桃木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劳动中了,这给桃花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奠基了物质基础和事物原型。桃花轻巧薄弱,粉嫩恬淡,烂漫芳菲,娇媚动人,在春风中悄然绽放。谈到桃花,人们会不自觉的回忆起《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简单朴素的诗句却明亮、喜气,人世间兴象葱茏,天机流转,短短八个字透露出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在先秦时代,人们的生活原始、质朴、自然,生命就像是花草树木一样春荣秋谢,万物和谐美好,因此,《诗经》中的很多诗歌的标题都是草木,以此表达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对美的向往和盼望,对人世生活的期待和祝愿。美丽烂漫娇娆的桃花引发了远祖人的无限情丝,也引发了后人的无限遐想,因此,一篇篇有关桃花的诗词歌赋文横空出世,其数量灿若繁星。桃花鲜艳的颜色和美丽的形态易于触动情思、引发联想,形成心灵的契合,因此在古典文学这个百花齐放的大家族中独树一帜,逐渐被赋予多种特定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反复的出现。

一、春色的代表

《礼记正义》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2](P297) ,《逸周书汇校集注》云:“惊蛰之日,桃始华” [3](P275) ,不同于其他的花在仲春时节才开始开放,桃花在早春时节就已开花,在苍茫大地中一朵朵花迎风绽放,淡香飘远,美丽的形象和艳丽的颜色特别引人注目,令人驻足,因此,桃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如宋代陈著在其词《虞美人》就言到“人间春事杏桃花”。在众多的桃花品种中,开的最早的是一种被称作“小桃”的桃花。南宋词人韩元吉《六州歌头》里就有说到“东方着意,先上小桃枝”, 东风来了,首先在小桃的绽放中体现出来,东风与小桃并用,小桃的开放昭告着世人春天已经来了,与他同时代的李持证《人间园令》表达的更加直接“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在小桃开放的时候,可以穿上薄衣,可见天气已经暖和,冬天已经过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林外面,两三枝桃花兀然开放,粉多艳丽的桃花点缀在翠绿的竹子上,格外的引人注目,尽管只是数枝而已,但却与在水中嬉戏的的鸭子一样向人们预示着春天已经翩然而至。待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百花争奇斗艳,桃花更是在春天中独树一帜,艳压群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白在《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里说“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庭中天井的一片片桃花,娇艳美丽,惊艳了整个春天,成为了春天的主旋律。杜甫的“九重春色醉仙桃”(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桃花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填满了山野峡谷,云蒸霞蔚,芳菲一片,置身其中,仿佛是在仙境般,令人陶醉。甚至是在百花凋尽的晚春时候,桃花还能展现出“桃花流水鳜鱼肥” 的悠闲自在之美。东风吹来之时,桃花就已经在枝头悄然绽放,桃花因为花开之早,花色艳丽,花朵美丽,象征着春回大地,是春天的代表。

二、美人及爱情的意象

阳春三月时节,朵朵桃花盛开,粉朵淡花,白里透红,灼灼娇艳,漫山遍野,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青春美貌的女子。如果说柳树的美丽体现在枝条的柔长上,会让人联想起女子身材的婀娜多姿,那么桃花的美丽则让人想起明媚的容颜。《诗经》中的《桃夭》篇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用美不胜收的桃花来起兴,烘云托月,衬托出新嫁娘的娇艳美丽,那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桃花烂漫的春天出嫁,桃花和美人两两遥相呼应。新婚佳节,良辰美景,新嫁娘舒展而又靓丽,掀起盖头,眼波流转,微笑蔓延,满溢着幸福、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4](P25)娇花和美人,两者之间有太多的相似,看到鲜花,就会想起女子美丽的容颜,因此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桃花比美人的先河。春秋时代时的息妫容颜绝代,倾国倾城,在乱世中被各国争抢,无数男子为之倾倒,因为她目似秋水,面如桃花,后人称呼她为“桃花夫人”。东晋时,王献之有一个爱妾叫做桃叶,王献之为她作歌《桃叶歌》,以娇媚烂漫的桃花来比喻桃叶妾,显示出她的温柔美丽,王献之在百花盛开中独独采取桃花,表现了她对桃叶的深情和桃花对她的感激,桃叶这位美丽少女,在后来人的心中留下了烙印。明清之际,孔尚任作《桃花扇》,秦淮名妓李香君容貌出众,有“东风桃李花”之姿,虽然只是青楼女子,可是自幼晓诗书,知大义,明事理,有胆识,有理想。在刚满十六岁之时,遇到了名士公子侯方域,两人一见倾心。然而,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交织,也最终飘入了刀光剑影。李香君面对恶势力,大义凛然,不容侵犯,血溅诗扇,以贞烈的姿势描绘出一把桃花扇。明朝覆后,李香君看到了这场爱情无法寄托,毅然决然的放弃,出家为尼,悲壮而又哀伤。有桃花处则有美人,有美人的地方又怎能不引发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唐代才子元稹,卓尔不群,风流不羁,一向擅长写情诗——“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5] (《离思五首》其二)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诗人慵慵懒懒的在闺房内读着闲书,偷看到水晶帘下美人正在梳妆。这诗写在妻子去世之后,桃花烂漫中两人曾是如此甜蜜浪漫,诗人元稹对亡妻的深刻思念死生不渝。南宋词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自幼亲密无间,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她要做菊花枕,他去给她采摘菊花,赌书泼墨,烹茗品茶,静默相携,但美好总是短暂的,终究逃不过风吹雨打。母亲看不惯儿子沉溺于儿女情长,对唐婉很是不满,以死相逼来让陆游休妻,迫于母亲和封建礼教的压力,陆游悲愤、无奈的写下休书,“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锦书难托” 这故事无奈哀婉,凄美哀怨,令人扼腕。明代才子唐伯虎一生旷达不羁,不拘于世俗礼法,不料受到科举案的牵连被迫入狱,出狱后,续弦又离开他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致使他心情低落,在勾栏瓦斯中结识了青楼女子沈九娘,沈九娘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唐伯虎寻得精神慰藉,在长久的相处中萌生感情,于是在桃花坞为九娘买下了一座闲置的屋子,取名“桃花庵”,并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桃花庵歌》。与九娘相依相伴,在漫天桃树下中对花饮酒,醉卧花中,育有一女,叫做“桃笙”。在众多的与桃花有关的爱情故事中,最知名的,当属崔护在《题都城南庄》里提到的的“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 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惠风和畅,天清气朗、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在乡野间散步,无意间遇到了一个美丽少女,她正在依桃树而立,满树桃花掩映中,人和桃花相得益彰,一刹那间,诗人眼中生辉,某种流光流入心中,黯然心动。因故离开后,第二节再去寻访时,桃花依旧在风中尽情绽放,而少女已不再。诗人落寞伤心,惆怅眷恋,人面桃花,永久的珍藏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成了诗人心中美好而又难寻的爱情情结。美丽的邂逅,心灵的震颤,永久的失去,这故事太美,撩人心弦,晚唐诗的孟棨在《本事记》中将这个故事演绎成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传奇,浓厚重彩的改写,增添了细节,扩充了内容,改写成生动曲折的故事,春风中桃树下的邂逅流光四溢,“人面桃花”遂成为中国文学里一个经典意象。这首诗无意间撩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琴弦,不自觉的唤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自此,“人面桃花”这一的意象在古典文学中流传不绝,在后代的诗歌、杂剧、传奇中被反复的提及、歌咏、改写、上演。

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叹惋

花自飘零,女子春恨,青春易逝,红颜薄命,似乎已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变的话题。桃花虽然芳菲烂漫,妩媚美丽,但是不到几日就凋谢败落了,娇媚柔嫩的花瓣一朵一朵跌落进泥土里,最终也只落得个遭人践踏的凄惨结局。又因为自《诗经》时起就与美丽女子息息相关,文人墨客总会联想到美人飘零的身世,感叹青春韶华疏忽而逝。贾至在《春思二首》其一中里说“桃花历乱李花香”,历乱飘零的桃花引起女子的愁思,落寞而又感伤之情流露出来。一代美人班婕妤秋扇见捐,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成为宫怨的代言人,严武因此作诗《班婕妤》“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5]后宫女子艳若桃花,然而终不耐风吹雨打,片时刻就如桃花瓣凋零,落个色衰爱弛的凄惨命运。皮日休作《桃花赋》,用直接铺叙的手法,将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美貌女子的标志性的神态和动作来反衬桃花,把桃花的各种情态无一遗漏、酣畅淋漓地描绘出来,把桃花的美感浓笔重彩的渲染出来。文章中用十名命运皆不幸的美丽女子——妲己、息妫 、韩娥、西施、 骊姬、神女、文姬、飞燕、丽华、褒姒来描绘桃花,给桃花增添了月缺花残、美丽易逝、红颜薄命的内涵。到了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以花来代表各种女子,而其中“黛玉葬花”成了经典片段,问世以来,广为传颂,成为《红楼梦》里最凄婉动人的故事。《葬花吟》里写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6]( P186)你们看春天到了尾声桃花渐渐凋谢,这就是女子快要老死的时候了,哪一天春天过去女子老去,花儿凋落人死去两两不再相知。前几日黛玉宝玉共读《西厢记》,花朵漫天飘零,脚下满是落花,无言中两人心意流转,情投意合。几日后,贾政把宝玉叫去了整整一日,黛玉很是担心,晚上得知宝玉回来了,便前去看望他,不料却吃了丫头们的闭门羹,又正好听见宝钗宝玉两人在谈笑风生,黛玉一径自伤自悲 。恰此时春残花落,桃花凋零,落得满满一地却无人搭理,这般美丽却被糟蹋,心思敏感的黛玉,遂痛发悲歌抒发心中之感。这是林黛玉感慨身世遭遇之作,是哭唱着出来的,是自作的诗谶,与后面黛玉之死相关,感春伤春,痛诉痛哭,以葬花开始,以感怀作终。另有《桃花行》写道:“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6](P788)如果将人的眼泪比作是桃花的话,那么眼泪流不尽而花朵总是明媚,眼中蓄满泪水来观看桃花眼泪也终会流干的,眼泪流干后春天过去桃花凋败。凋谢的桃花遮掩着憔悴忧伤的人儿,桃花飘零人已经疲倦黄昏已经来临,一声声悲鸣的杜鹃声昭示着春天已经过去,寂寞的窗户上只留下月亮照耀的痕迹。全诗满篇哀音,字字凄绝,漫天飘零的桃花与一个寄人篱下、清高脱俗的女子相互交融,哀伤入骨,令人感叹。林黛玉写的桃花,在绚烂夺目的美丽和转瞬间的凋零破灭间快速转换,再加上情感的上的极度变化落差,诗歌产生了难以置信的悲剧效果,诵读诗歌,感同身受,与主人公同哭同泣,有一种揪心一般的痛。作者以桃花自喻,怜花怜己,哭花亦是哭己。

  1. 文人身世的感慨,道德人格的象征

梅兰竹菊是广知的“四君子”,用来比喻人高洁的品格,在古典文学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让世人很容易了解它的文化的意义,而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太复杂,不仅可代表春天,象征爱情美人,感叹青春易逝、红颜衰老,还有许多象征。

晚唐时期,盛世余辉,帝国的春天不再,文人们怀才不遇,命途多舛,多借用桃花抒发身世感慨。如白居易的《种桃歌》:“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面对桃花凋零,诗人放下酒杯,悲伤地狂叱,感慨自身年老体迈。刘长卿在《晚桃》里写桃花“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四月时节,百花已经开尽,桃花才刚刚在山中深涧中盛开,这些桃花在荒凉偏僻的地方依然努力绽放,这本来值得人们去怜惜,可偏偏却没有来欣赏。诗人借桃花来象征自己,渴望用事的心态在桃花中表现出来。最著名的是刘禹锡的桃花诗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5](《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再游玄都观》)前一首诗写的是长安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空中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路上的行人没有人不说他不是从玄都观观赏桃花才回来的,玄都观中千株桃树,全都是我被贬后才栽的。后一首的意思是偌大的玄都观庭院里一半都是青苔,桃花已经没有了只剩下菜花在迎风开放,当初那些种桃树的道士到哪里去了呢?而我历经十年贬谪后又回来了。十年之前,他好不容易从贬谪之地回到长安,于是前去玄都观观赏桃花,写下诗歌来讽刺那些蛮横无礼的权势,诗作被流传后,他又被贬谪。十年之后,他再次高歌凯旋回来,数十年的贬谪遭遇并没有打磨掉他的心性,依然同过去一样蔑视权贵,与命运抗争,这让他最终成为胜利者。刘禹锡人生的起起伏伏被玄都观的桃花所见证,十年间的光阴流转,人生感叹寄予在花开花落中。

早在汉代时,人们就借用桃花来比喻高洁的道德人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默默无言的桃花来比喻飞将军李广敏于事而慎于言,低调,不喧哗却声誉远播的高洁品质。桃树李树默默地扎根在大地中,默默生长,不招摇,不喧闹,却以鲜艳的花朵和丰盛的果实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大家纷纷来观赏,以至于踏出了一条原来从没有过的路,在崇桃拜桃盛行的汉代,这句民谚给予了李广将军高度的评价,生动形象的比喻了李广将军的高洁品性,纵使他一生未能封侯。因此这一句话常常被后代的人用来形容他人高尚的人格。

五、隐逸理想的寄托

中国文化是“士”的文化,可是文人志士常常郁郁不得志,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于是,文人便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乐,留恋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 ,桃花也常常被文人用来抒发隐逸情怀,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桃花源记》。步如桃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外界的一切纷纷攘攘都与之无关,这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这里展现了一个超越时间,自然而然的生命节奏的理想的乌托邦世界。是对现实黑暗的抗拒,写出了千百年来大家的心声,引起强烈的共鸣。《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作为隐逸情怀这一种意象就在后代的诗词中广为流传。李白在《山中问答》中言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前两句中,俗人问“我”为什么栖居在碧山中,“我”笑着没有回答,一个“闲”字显露了“我”的心性,可见诗人远离世俗,心态平和,情怀浪漫。第三句写桃花随着流水杳然远去的景象,真是一幅淡泊宁静的画面!桃花流水,山中的景观,清清朗朗,自自然然,可只有那些闲坐阶前静看花落的人才会驻足观赏,那些汲汲于富贵名利,整日忙绿奔波的人怎么会有心来欣赏呢?可见诗人淡薄名利,宠辱不惊。最后一句写这番别有洞天哪里是外界可以相比的呢?这种舒适惬意哪里是那些整日争名逐利的人可以体会到的呢?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中,洒脱出世的心愿和隐居山林的志向缓缓流露。张旭作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叽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何处边。” [5]深山野谷中烟雾缭绕,隐隐约约能看到小桥,它时隐时现,似有似无,似乎飞在云端,又似乎隔断了烟雾,这烟雾朦胧之地不就是桃花源吗?于是诗人兴致勃勃的前去向石叽西畔的渔翁打听消息。老爷爷此地桃花从早到晚随着流水漂浮,不就是桃花溪吗?那怎样才能走进桃花源呢?这景象朦朦胧胧,迷离恍惚,让人如入仙境。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对美的向往,对桃源寻而不得的怅惘不禁意中流露出来。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往往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失望与憎恨,对自己人生追求无法实现耿耿于怀,但又苦闷找不到出路,而《桃花源记》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桃花源并非是作者的逃避,而是对天下有道、自由精神的向往,对美好社会的希寄,透视了历史人生,关怀了时代人生。

结 语

在古典文学中,有关桃花的诗、词、文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骚客文人不惜浓厚重笔的来写桃花,托桃花来抒情、感慨、言志,其意象之丰富,内容之繁多绝非本文所能承载,本文只是初探了一些皮毛,粗略的归纳了桃花在古典文学中的主要的、常用的一些意象。桃花,作为一种文化内涵,从先秦时开始歌咏,后世世世代代承袭相传,如同梅兰竹菊一样,已经成为古老民族集体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沉淀。历史的一次次有意无意记载,致使有关桃花的诗词歌赋灿若繁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桃花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鹰:《为求意境说意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年1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98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