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剖析

 2024-02-05 03:02  

论文总字数:9550字

摘 要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认知水平的偏差、教育方法不当等。青少年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可能导致教育的偏向性。但我们也要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影响,他们往往在逆反心理中形成创新品质,自我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完善。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如能正确的加以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A Brief Analysis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Chen 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223300)

Abstract:Recently,reverse psychology of teenagers is a common problem,unbalanced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reverse psychology ,also because Insufficient level of awareness and wrong approach to education.Reverse psychology of teenagers will bring a lot of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growth and may lead to biased education.

Meanwhile,we must take the advantages of reverse psychology into consideration,they usually develop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from reverse psychology,their self-awarenes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te.We must have the appropriat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if we can make use of advantages of reverse psychology so we will have a good result of our education and adjust the ways of it.

Key words:teenagers;reverse psychology;education

  1. 逆反心理的界定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指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形成的一种防御心理,往往对教育者的教育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是青少年的客观要求和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通过对教育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并以此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主要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同时,当今社会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由于青少年在各个时期生理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应该受到社会的理解和重视。青少年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以及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排解和疏导,一些青少年的内心自然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并且在这种心理冲突和压抑感的驱使下外化为某些不适当的行为举止,从而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渡时期同时也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来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社会主流文化宣传的怀疑和否定。青少年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加,由于身心发展处于一个过渡期,对社会的认知不足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的筛选社会所反馈的全部信息,对学校所宣传和弘扬的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往往过分放大社会上某个不公正的事实以及社会的黑暗面,却看不到社会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主旋律。这些青少年没有全局观念,无法客观准确的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错误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主流文化,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对社会整体积极向上的风气造成不良的影响。

(2)对优秀人物和事迹的无端否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榜样,通过他们先进的事迹、崇高的精神以及卓越的成就来影响和鼓舞青少年,从而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却遭到青少年的无端否定,他们的动机被怀疑,同时对身边的榜样则给予排斥和嘲笑,甚至孤立身边这些优秀先进的集体。

(3)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行为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部分青少年认为打架斗殴是有胆量是哥们儿义气的体现;与老师、领导的公开对抗则是敢于挑战权威,是自我个性的彰显;然而这些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甚至于模仿。对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爱护公物、努力学习、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和嘲笑,甚至被孤立,这些青少年追求叛逆并不是对所做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的后果让成年人吃惊,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

(4)对教育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对老师和家长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不耐烦并表现出反抗,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某些缺乏教学技巧和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反抗,以及对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重复唠叨的抵触,他们对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受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中学生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原因

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青春期是由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青少年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情感愈发丰富却不稳定。生理上的变化又进一步产生了对心理上的影响,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他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希望像成年人那样被尊重,希望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能够自己掌握决定权。但是他们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成熟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家长和教师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当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绝,青少年就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来引起周围人关注寻求自我存在感。

2.认知水平的偏差。高中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变多,由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筛选和过滤社会所反馈的良莠不齐的信息。青少年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却很不成熟,具体表现在看问题不全面,判断能力不够强,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不屑一顾或作消极抵抗。把老师和家长苦心的教导看成是和自己作对,是在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在他们眼中,社会上对他们不公平的对待比比皆是,容易让他们“气不忿”,从而产生对成人所主宰社会的不满,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3.心理综合因素。受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对于未知的事物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却往往不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当他们被明令禁止做某件事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会愈发强烈,尤其在教育者一味的禁止却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极易驱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二)客观原因

1.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奠定了长辈、上级的权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越来越深,因此他们的思想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容易与长辈发生抵触,但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影响下,大多数人不愿也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采取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1]

2.社会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弊端,有些人民公仆思想不纯粹被金钱俘虏,逾越了道德的红线,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同时现实社会的节奏和压力不言而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承受这样的压力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感,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宣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氛围势必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2]

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人格特点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继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父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味的提出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要求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变化,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漠不关心,以及对孩子管教过严、胡乱猜疑等,这一系列错误的管教方式都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注重教育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不讲究教学技巧,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不关心、不配合、不理解的消极抵抗情绪;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尊重学生,一味的让学生对他们怀有一种敬畏感,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方式不恰当,过多的“告状”有时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5.同辈群体的不良因素。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青少年处于心理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同辈群体的情感寄托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同辈群体中却存在着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以及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从众行为,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教育的偏向性。青少年这种反控制的心理状态给学校教育带来意料不到的困难。这是一种妨碍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消极的心理现象和思维情绪,时常引起一种负向要求和行为,甚至拒绝教育者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倾向。与此同时,逆反心理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视,且在教育过程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逆反心理中形成创新品质,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完善,从而会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1.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虽然青少年在认识水平上还打不到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刻批判的高度,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成人感不断增强,他们会因为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实际不符而产生怀疑、否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时逆反心理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催化剂,在客观上产生抵制倾向性问题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逆反心理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青少年对于书本或者被传授的知识不会全听全信而是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去检验知识内容的真理性,对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极易产生逆反,并且外显为逆反行为。因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促使教育者反思,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上世纪末,有人在大学的讲坛上公开谩骂共产主义、马列主义、集体主义,然而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支持,他们选择给党中央写信,从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做出了弘扬主旋律教育的政策,以使青少年不迷失政治方向。正是因为发挥了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且坚持了正确的价值选择,才保证了思想的正确性,因此在对倾向性问题的质疑方面,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有利于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对老师和家长的话唯命是从,开始对不理解不如意的事情进行独立深思。他们更愿意在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尊重,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独立和创新求异的愿望。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外显为逆反行为以期得到注意,这种对独立性的追求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所以他们由此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无疑是有助于其成长的。同时这种心理不愿墨守成规,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是为了创新打下科学文化的基础。他们并不明白自身的创造的目的,但却在逆反心理和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办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造力是一切人才的根本特征,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创造条件。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也难免存在误区。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逆反心理也蕴含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含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树立个性鲜明的价值观。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只宣传好的一面甚至夸大好的一面从而遮蔽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然而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评价以及对社会他人的评价标准,并且初步建立了一定的价值观,他们初步学会了观察社会,当他们发现所观察的与被教育的不相符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通过仔细分析,他们逆反的实质是希望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是为了表达与对立于社会优良传统的丑恶现象的不满。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逆反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对宣传教育的逆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年的政治敏锐度,坚定了他们的正义立场,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价值观,促进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有利于在正确的引导下培养高素质的年轻一代,从而扭转社会不良之风。

四.发挥青少年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首先应该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实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确是一面明镜,如能正确的加以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对待青少年中的消极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加以克服,矫正和调试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几种方法。【3】

1.青少年自身要学会积极调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说明了克服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教育,青少年自身要认识到逆反心理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种种弊端,从内心希望克服它。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文化素质,开拓知识视野,用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学习。(2)努力培养想象力和多向思维,它有助于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他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青少年要学会培养多向思维,逆反心理之所以存在,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多方面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情的时候钻牛角尖,如果我们学会从多个方面去认识事物,你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冷静下来想一想,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教师增加情感,密切师生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但其目的的实质是一致的,教师应是情感的传递者、沟通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实验,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其结果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积极效果。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4] 教育者要加强指导思想的转变,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感情这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投入积极的情感,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多些沟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的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教师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情感沟通,让青少年知道逆反心理这一现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充分理解,明确存在这种矛盾的必然性,同时也明白这种矛盾是可以淡化的,使青少年也试着理解教育者,以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相信在青少年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并且会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3.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导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不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社会外界思想文化和风气的影响,难以辨清其实质,我们教育者需要及时、有效、准确的把握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避免盲目的追随,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荣辱观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让他们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

同时要把改革开放坚持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同时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消除体制的弊端,改变应试教育“重智轻心”的现象,给予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4.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帮助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教育,用引导代替斥责,用关爱代替讽刺,同时坚持心理疏导,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避免直接批评和正面冲突,而是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1世纪青少年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其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要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和意愿心声,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使他们更快的社会化,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以社会为着眼点齐抓共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一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二是加强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日常管理,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三是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同时需要注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5.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自古以来,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彼此认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因为不被认可且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责罚,他们普遍存在恐怖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家长、同学产生容易不信任、猜疑甚至敌意,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热爱学生和关心爱护学生出发,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是成人来看待,正确对待犯错误和问题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关心、爱护、谅解,积极帮助其改正,在他们面对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给人信心和力量,是一种兴奋剂,让人充满活力和精神;还是一种认可,使人们坚定发展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防治应多鼓励和赞美,少训斥和批评。

总之,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不可避免,它或多或少的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影响,当前的教育实践对如何处理好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的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将逆反心理转化成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任亮、刘正萍.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成因与教育[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6):56-61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55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