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国际化战略对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3-03-28 09:03  

论文总字数:21359字

摘 要

在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在通过顺应这一趋势来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使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在国民经济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的目标和附加值的提升,为了能够获取高额利润,就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本文致力于建立并验证国际化战略对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由企业的国外收入及总体收入衡量。根据数据研究表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经营绩效;国际化经营

The Effects of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Abstract

In nowadays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ese enterprises are also by adapting this trend to continue into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o expand in the worl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ctivities.So far,our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number of countries i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and with the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The curren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China’s enterprises,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enterpris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t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dded value has increased,in order to be able to get high profit,will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study developed and tested a model that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as measured by foreign revenues/total revenues.Results find evidence of a nonmono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Key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Business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邓小平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使得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批量的外来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使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积极实施“引进来”政策的同时,我国也不断开展“走出去”政策,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当前,在国民经济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的目标和附加值的提升,为了能够获取高额利润,就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全球化生产趋势正在不断发生转变,各个国家的企业竞相寻找能够制造出低成本产品的生产基地,从而导致产业链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转移,促使各国的企业形成了对外投资的风潮,我国的企业也不断加入到了国际化的潮流中,甚至一些企业在企业创建的初期就成为了国际化的企业。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威犹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全球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进入“冰冻期”。在整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知难而进,逆流而上,加大了政府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的力度,鼓励我国各个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虽然这使得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表现不佳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但仍然无法脱离目前经济风险难以掌控、获取的利润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的事实。造成这样的局面,既有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经验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有我国企业并不具备长期国际化战略的规划、缺少对东道国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的了解的过程、缺少专业的能够实行国际化运营的人才队伍等原因。随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进一步的融入,加之我国国内的资源供给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是充分发挥我国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开展国际化经营仍然属于全新的经济现象,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该如何掌握和运用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如何明确把握企业国际化运作的动机、如何选择最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国际化的运作方式和区位、如何评估国际化经营的绩效并且如何适时的做出调整、如何防范跨国经营的风险等问题将是我国企业如何真正利用好国外的资源、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高利润回报的关键所在。

1.1.2 理论背景

有关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一般认为,企业参加国际化的经营将有利于企业提升企业绩效。不少国内外学者也都从实证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绩效表现进行了各种计量研究,不过,对于实证研究的结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在刚开始进行实证研究的时候,学者们大多数都认为,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在市场占有的规模,可以使得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以及发展机会,而这些都是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因此,学者们认为国际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另外,在研究早期,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影响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而随着国际化的经营理论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包括实证分析工具以及分析方法的日益成熟,学者们又逐渐发现,国际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方面,国际化经营可以给企业赢得更宽广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生存发展资源,而另一方面,国际化经营也会带来市场协调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由此带来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增舔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国际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更应该呈现出的是—种曲线关系。

而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稳步的实施,我国各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进行的日益活跃,我国的相关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也表现出十分高昂的研究热情。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层面上探讨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状况,在研究的方法上,我国学者主要都运用案例法、文献法等,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动机、模式和区位选择、绩效评价等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比较少采用利用实证的分析,这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量的实证研究相反。因此,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合理、有说服力的、逻辑严谨的基础和研究方法,是本论文相关研究的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在通过顺应这一趋势来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大型国有企业,到一般规模的小型民营型企业,都在进行全民式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经营活动,这其中成功者有很多,而失败者也不在少数。而有更多的企业他们国际化经营成效介于二者之间,并无法简单使用成功或者失败来定义。如此这样,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绩效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不但是衡量企业动机实现的重要过程,更是校正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支持。

绩效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的绩效管理是能够帮助企业充分提高管理效率并且构建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管理保障,是能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的目标,且有助于提髙企业在各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应该将绩效管理过程放到战略高度的地位并且加以重视。如何正确的认识并且实践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白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我国企业找到能够实现最佳绩效表现的国内外经营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主要有三种模式: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兼并收购,企业会选择哪种模式,最终的结果应该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应变能力、人才队伍和行业风险,所以每个企业在开始选择国际化战略时,都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最理想最合适的战略,以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运用相关知识研究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探索我国企业实现绩效最佳化时的国际化程度。

1.2.2 研究意义

在理论程度上,一来,国外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发展的已经较为完善,但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还值得研究;二来,我国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及绩效关系的研究缺乏理论的基础,这就使得研究的论证力度弱,缺乏说服力。所以,希望本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体系。

在实践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已经经历了20多年,但如今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企业绩效表现并不出众,我国企业甚至没有确定能够得到最高的企业绩效的国际化战略。弄清楚我国企业采用的国际化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够为我国企业选择更好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参考,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本论文着眼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采用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综合研究,力求明晓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能够为我国企业更稳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可能的指南。

1.3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逐步展开,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逐渐消失,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将会大大的改变企业的现状。周鹏(2013)认为“国际化战略概念概括而言主要有经济学领域的观点、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战略管理领域的观点。而经济学领域偏向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科学观点偏向于国际化进程、战略管理领域倾向于地域多元化扩张。本研究认为。国际化战略就是企业同时跨国不同国界开展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行为,包括对外出口,也包括更为复杂的国外投资设厂、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全球价值链整合的形式。[1]”而夏清华(2003)则把国际化战略定义为“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将业务活动扩展到国外,以取得业务发展更大空间的一种经营战略。国际化可以使企业得以从地域上扩展市场范围,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竞争特点,利用不同地域市场发展的差距扩大或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企业的经营优势。[2]

关于绩效的定义,张祥(2013)是这么说的“绩效是目前全球较为主流的,用于评估某一经济个体的经营状况、工作效率等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目标。具体而言,绩效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开展各种行为的有效产出。一般来说,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结合表现形式,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工作的总体输出效果。根据绩效定义可知,对于绩效的评价应当以既定目标完成的程度来衡量。绩效评估是指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和特定的指标体系,参考既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流程,对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营效益或工作产出进行定量和定性方面的综合评估。绩效考核是组织或个人评价其一定时间内经营和工作效果的重要方法,为引导既定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3]

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将决定企业如何选择以及选择怎样的国际化战略,吕慧玲(2008)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中国经济进入了可以快速发展“走出去”的时期,许多企业也已经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并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许可、王瑛(2014)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并未遵循传统的投资理论,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投资模式,在区位选择方面,也有别于一般传统投资国家。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行业;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因其所有制的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虽然中国政府自199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就极力推行公共部门改革并减少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然而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有企业仍然扮演主要角色。[5]”因此,与我国国有企业相比,我国的私营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上就并非偏重于自然资源等领域,而是偏重于技术等战略资源领域。

尽管国内外有大量研究针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但由于理论视角存在一定差异,加之经验数据采集地区分布的不同,使得国内外学者针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知存在较大的不同。周鹏(2013)认为,“针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直接的关系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二是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三是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呈非线性关系。[1]

不同企业在不同区域选择的国际化战略也是不同的,以中小企业为例,徐江(2012)说“国家特有的优势会促进中小业的国际化扩张,中小型企业可能会因为市场开拓、顾客跟进以及资源获取等原因进行国际化。[6]”许可、王瑛(2014)说“研究结论显示:(1)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向高收入国家投资的目的均在于获取市场和战略资产,而私营企业对战略资产的热衷高于国有企业;(2)国有企业向低收入国家的投资则主要为获取其自然资源,同时表现出政治风险的偏好,而这些因素对私营企业的影响却并不显著;(3)同时国有企业倾向于投资在中国人口聚集的地区,而私营企业却更热衷投资在与中国签有投资合作协议的东道国。[5]

那么,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会由于企业选择上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呢?胡莎(2007)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国际化经营中,中国企业最可能成功的是那些成本优势相对重要而产品品牌优势相对不重要的行业和产品;中国企业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比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有竞争优势,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在中低收入地区,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成本优势,而非产品差异和品牌优势,在欧美发达市场,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市场,中国企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创牌与贴牌,两种战略在短期来看具有明显的财务绩效异,而从长期来看,只有品牌价值和利润的同时增值才能证明国际化的真正的成功。[7]”徐江(2012)指出“Bloodgood, Sapienza和Almeida (1996)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小企业国际化和销售额的增加源于企业的创新,产品的差异性和高层管理者的经验,同时还指出重视产品差异性战略的新创企业国际化的程度更高。他们也认为,行业所特有的条件通常会提高企业国际化的比率。”他同时提出“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制度的文化的、法律的、习惯的、地理的、交通的,也有企业战略结构的、企业资源的和企业能力的,总体上可分为积极因素、消极因素,或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还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使复杂的企业国际化现象在逻辑上和层次上得以清晰的展现。[6]

[1] 周鹏.国际化战略、董事会职能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夏清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J].中国软科学,2003,7:64-69.

[3] 张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 吕慧玲.中国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许可、王瑛. 中国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国际化战略对比研究——基于负二项分布模型的实证分析 [J].宏观经济研究,2014,9:76-89

[6] 徐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其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 胡莎.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基础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在1960年由海默(Stephen Hymer)首次提出。海默认为,企业到本国之外进行直接性的对外投资是因为企业自身具备了投资国当地的竞争者们所缺少的所谓所有权优势,也就是垄断优势,这种垄断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产品市场的不完善;第二是要素市场的不完善;第三是规模经济的优势。该理论首先打破了国际上传统经济学从

市场完全性方面来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假设。只有在企业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东道国厂商并不具备的垄断优势,且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完全抵御住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扫除所有可能碰到的阻力,并且最终使企业获得满意的利润时,才应该从事跨国经营。

2.1.2 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Buckley, Peter J.)和卡森(Mark Casson)把市场交易内部化的设想扩大到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上,从而丰富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该理论侧重点在于强调企业在内部进行转移优势的能力才是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真正原因。因为内部组织转移的成本较低,因此,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将其生产的中间产品在内部进行了转移,以此来代替外部市场,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和垄断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企业本身特有的技术优势的不同,内部化理论所强调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信息网络凭借较低的成本来转移优势的能力。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哈佛大学的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在1966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把产品自身的生命周期分成了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该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就总是要维护其产品生产技术的垄断优势,但产品在经历了导入期和发展期继而到达了成熟期以后,因为产品自身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已基本稳定,因此生产技术垄断的优势就因为其他厂商的竞争以及模仿开始日益丧失,所以产品就要到国际上去寻找更有利的生产要素组合以求能够降低其生产成本。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产品生命周期所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周期存在一个较大的时间差,因此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的市场上竞争地位也就因此会产生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在1975年提出,跨国经营活动的形成,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以上三种优势,那么该企业就应当具备了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以及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跨国公司其实就是不完全市场的产物,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是市场不完全的结果,这同时也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所有权优势,引入了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于许可证经营;三、说明了企业为什么要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的同时必须引入区位优势,这样才能说明企业如何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条件是由企业所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共同决定的。

2.2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 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J. Wells)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概念。小规模技术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一、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可以服务于小型市场的需求;二、代表性的民族产品的国外生产;三、以低价格销售其生产产品。 西方的金融理论界认为,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但是,该理论实质上仍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扩展与继承。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 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将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形成以及发展自己独特优势的因素归结为四点:一、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当地环境所形成的技术知识,而这种当地化的环境通常又紧密联系在该国的要素价格和产品质量;二、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造自身企业的某些进口产品和技术,使得这些产品和技术能够和当地或者邻近的市场需求更加相符,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来源自这种创新的活动;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将自己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供需条件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所创新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能够开发出与所谓的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当本国市场较大而消费者的品位以及购买能力又存在很大差别的情况下下,这些产品反而更容易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与特征

3.1 企业国际化发展概述

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就是指企业从国内的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来配置资源的过程,他不仅仅是指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向国外出口,更主要的是企业具备了在全球市场中配置企业所需资源的能力。企业所选择的国际化战略经营方式就是企业自身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市场跨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不断的改变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参与时的方式,包括了外向国际化以及内向国际化。

而一般来说,企业选择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呈多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以及跨国化战略。然而,因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起步比较晚,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相比,仍然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绝大多数的中国大企业而言,还没有哪一家企业真正具有“多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特点,也没有哪一家在经营战略上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和战略性规划,无论是在经营方式还是在经营机制上都还没有哪一家能够真正的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因此,在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上的选择进行分析时,除了要依靠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外,仍然还要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共性,又同时要考虑我国企业的独特性,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

3.2 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余年,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十余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发展经济、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如今,我国已经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走了一些距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在改革开放的一开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还没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内的企业中,只有个别的企业因为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或者经营者自身的主观原因而进行一些简单的尝试,在1985年之前,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个事实,导致中国的理论界所讨论的要点仍然处于要不要搞企业国际化经营以及能不能搞的阶段。

然而在这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开始改变改革开放之前的疲软的局势,逐渐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世界的接轨,国际贸易也取得了很大的阶段性进步。

在这十年间,中国经的济处于苏醒阶段,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处在起步萌芽或者小规模的自发状态,但是我国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之强大前所未有。所以,这十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基础性的十年,为后来企业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夯实根基。

2.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1985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我国在国外开办非贸易性的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使得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合法化,并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制有所放宽,这一方面扩大了投资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下放了一些企业的海外投资的审批权。在这个阶段,参与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类型不断增加,大中型的生产企业和综合性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不断加入到对外投资的行列当中,投资的主体从原来的外贸、外经贸企业扩大到工业、商贸物资企业、科技及金融企业等。

总的来说,在这一发展阶段,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出现了转折性的进步,这四年也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之前的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改革性的解放,我国也开始接受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与策略。

3.扩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迅速增强。这么多年来,引入外资的策略也使我国的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企业幵展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也明显加快了脚步。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135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