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冯骥才的历史反思文化意识——以《一百个人的十年》、《三寸金莲》为例

 2024-02-05 03:02  

论文总字数:9024字

摘 要

:冯骥才是一位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的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用通俗并且真实的语言记录那些即将过去的历史,希望用虔诚的反思使我们彻底告别黑暗的过去。他的创作不仅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材料,同时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将结合冯骥才的个人经历及《一百个人的十年》、《三寸金莲》两部作品,了解“文革”和“裹脚”两段历史,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历史意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关键词:冯骥才; 历史意识; 客观叙述 ; 反思

Abstract:Feng Jicai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ltural mission . In his literary works, he recorded the past history with the popular and authentic language,and hope that we bid farewell to the dark with a pious reflection of the past. His works not only give us this generation of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also let u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Feng Jicai and the "Ten years of Madness "and "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 ,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foot-binding" end in history,.The author works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help us thinking about how we should treat history.

Key words: feng Jicai ;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 objective narration ; reflect

冯骥才是一位极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极富时代特点的作家,他早年曾从事过绘画工作,后来主要集中于文学创作和从事民间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文革期间,他深受文革的摧残,文革后迅速崛起为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除了作为作家为人所知外,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无论是进行文学创作还是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始终都不忘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使命,视文化问题为己任,并不断探索文化的发展方向,呼吁大众提高对文化的认识。他不仅关心现今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对过去历史的记录,对那些即将从我们眼前消失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他都认真对待,从而进行保护或反思。

“文革”、“裹小脚”两段历史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却有很多相似 的方面。生活在这两段历史时期的人,思想似乎都被无形地控制着,身体都被残酷的奴役着,自己就像木偶一样被利用,却还豪无所知。文革长达十年,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二百万以上,是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六倍以上,妇女裹脚在中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受迫害的女性数不胜数。这不仅是广大妇女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时间慢慢过去,对两段历史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对这种悲剧的感触也就没有那么深刻,历史的悲剧逐渐在人民记忆中淡化,小康的幸福环境,也让人很少想起那个年代的悲剧。然而,是怎样的经历和环境让他对那些悲剧历史如此关心,本文将以“文革”和“裹小脚”两段历史为例,结合作者经历及对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冯骥才对这两段黑暗文化的思考,学习他对待的文化的态度。

一 历史文化意识的形成

冯骥才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从小父痛母爱,姐妹关心,他的童年过的非常温馨。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相当短暂。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冯骥才的父亲被冠上隐匿敌产的“罪行”,就连小学五年级的冯骥才也受到影响。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的冯骥才成为揭发的重点对象,平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夜间成为陌生人,有的成为揭发他问题的“革命小将”。冯骥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丑陋,他不明白,父亲的问题为什么会归咎于儿子。后来,他越来越习惯于用沉默来面对一切,就像《啊》中主人公吴仲义,“残酷的政治运动阴影正一步一步侵袭他天真无邪的心灵”[1] [p22]。幸运的是,在这段黑暗的时期,冯骥才结识了他一生的好朋友——书。人在感到极度压抑的时候,都渴望寻找一个发泄压力、逃离世界的窗口,诉说心中的不平,书在当时对冯骥才来说便是那样的存在。在那段令人胆战心惊的日子里,正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金银岛》等,陪伴着他度过了闲暇时光,让他暂时忘掉了冷落与寂寞,支撑着他走过那段痛心的历史。

然而,一切还只是开始。“霎那间,界限没了,准绳没了,秩序没了。更多的是怀疑而不是信任, 更多的是废除而不是保留。存在的一切,都需要重新甄别、判断和划分。一切人都要重新站队。然而,敌人依然不都站在敌人一边。一些人过了时的面具揭去了,另一些人悄悄蒙上更应时的面纱。”[2] [p86] 在这场规模庞大的混战中,任何美好的古老文明或传统文化都神奇般的消失了,人们似乎回到了原始的蒙昧无知的年代。文革中的种种经历,让冯骥才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人的善良、勇敢、忠诚等优点和胆小、虚伪、懦弱等缺点都成了被利用的武器。”[3] [p1]文革激发了作者写作的冲动,文革与社会、集体、个人命运紧紧相连的关系,促使冯骥才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寒冬的晚上,冯骥才家的门板突然被敲响,很少有人敲他这个被抄户的门,而且还是轻轻地敲。他是冯骥才的好朋友,文革期间受到过严重迫害,最近刚从牛棚中被放出来。相别半年这个朋友的身体和精神都垮了,整个人就像一个干枯的躯体。坐了半天,那个朋友终于放下烟嘴,若有所思地问道:“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这种灾难?”[1] [p40]听了朋友的问题,冯骥才陷入的深思,也是从那时起,他决定做些什么。于是,他开始偷偷的记录周边发生的故事,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间断地记录、创作。煤球眼里、车座地下、墙缝里……到处都有他用犀利的笔头留下的故事。为了防止被发现后被对好入座,他把故事中的人物换成英文名,还是觉得不安全,他索性把故事毁掉记在脑子里。就这样,他把周围发生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记录,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想为下一代留下那怕一点点的记录,让后人了解这场灾难,防止灾难持续或重演。历史需要被记录,后人有权知道真相,经历者也有义务警示后来者。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3] [p6]然而,对于这段如此残酷的历史,教科书中只用简单的几句话草草的带过。文革已经过去,经历过文革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对于那段历史,很多人选择忘记,也有很多人选择默默忏悔,还有一些人依然活在那个时代,然而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忘记。人总会不自觉地选择忘掉伤痛,但忘掉不代表一切都会好转,忘掉是一种逃避,逃避只是在伤口山涂了一层遮盖物,遮盖物下的伤口,也许正在慢慢腐烂。面对这样情形,冯骥才不禁反问:“那些已经死去的人,那些发生过的悲剧,那些巨大的悲哀是不是就可以被这样覆盖掉”[1]。对于那些在灾难中无辜的受难着,谁来给他们一个说法,谁来对他们负责。“无论活人还是死人,对他们最好的偿还方式,莫过于深究这场灾难的根由,铲除培植灾难的土壤。一代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理应换取不再重蹈覆辙的真正保证。这保证首先来自透彻的认识。”[3] [p7]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痛苦更不应该被淡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正确认识过去,反思过错。“任何民族的奋发图强,都应该有两种清醒:清醒地面对世界和清醒地面对自己,清醒地面对未来和清醒地面对过去。”[3] [p333]

二 历史文化意识的表现特征

人们通常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现在已经不同于过去,没必要深究过去。也有人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说不清楚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很多历史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物或史料记载来推断历史,其中依然有很多我们无法下定义的部分。对于历史的真面目,也许只有生活在当时的人才最清楚。历史中发生的事虽然早已过去,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如何记录历史,如何看待历史,它反映着现代人的观点和立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它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对于那些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的历史,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它呢。在这方面冯骥才走在了大家的前面。为了了解“文革”和“小脚”这两段过去,他曾四处寻找资料,即使耗费数年也不曾放弃。最终完成了《一百个人的十年》和《三寸金莲》两部小说,小说中,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在那两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经历与遭遇,试图用朴素、真实、客观的记录,达到“记录过去和启示未来”的目的。

1、“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故事。 回忆文革,冯骥才这样描述:“文革十年,是从狂乱的破坏和自我摧残而震惊世界的十年,是最不堪回首的十年,也是回顾起来最有认识价值的十年。”[1]他清楚的了解这场灾难带来的痛苦,更明白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就必需让后人们知道了解认识这场灾难。《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故事每一个都让人瞠目结舌,但这些故事只是当时一小一部分人,他们都是普通小老百姓,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相同的是他们都是这场运动的牺牲品。

读过作品,其中最让人欣慰的便是作者选取的对象都是底层的普通百姓。冯骥才在作品中明确说过,“我对‘文革’的所谓高层内幕不感兴趣,我关心的只是普通百姓的心理历程”,“我有意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因为只有底层小百姓的真实才生活本质的真实。”[3] [p10]历史是属于人民的,历史的伤痛也是由人民承受的,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才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写照。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人,他们经受了文革期间非人的折磨,承担着文革造成的各种不幸与痛苦,作者的真实性记录,不仅给读者一次理解历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文革中受难的人一次解脱的机会。身体的伤痛会慢慢过去,但精神方面的伤痛却会掩藏起来,“历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会转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阴云扩散之后,渐渐化为心中的迷雾。”[4]文革的伤痛如果想连根拔起,直面痛苦还不够,历史更应该反思。

《三寸金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戈香莲的贫家女孩,年幼的时候就被奶奶裹脚,虽然很痛苦,却也因为这“三寸金莲”嫁进富贵人家。后来两次赛脚后,香莲的地位大大提高,戈香莲也逐渐由痛恨小脚变成了封建习俗的奴隶。但当面临为女儿裹脚时,戈香莲善良的本性与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最终放弃了女儿的缠足。缠足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的像戈香莲一样的妇女承受着身体的摧残,故事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我们不得不承认,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妇女,但就是普普通通如她,也想改变妇女缠足的命运,即便她的想法还没有在脑海定性,但她的行动表现了她在潜意识中的反抗。但封建社会的女人命薄如纸,当母女相见,却要天人永隔。小说中戈香莲的命运因一双小脚而起伏,着不仅是封建妇女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2、客观叙述反映真实。民族悲剧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的重要题材,不少作家试图用自己的文采展现一场旷古劫难。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拥有理性思考能力并且视角多元的现代人,需要的不是别人对文革的看法或评价,而是还原历史的真面目。正如别林斯所说:“事实比空谈更为响亮;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陋,比一切攻击它的话语有力得多。”不同于其他作家,冯骥才给我们带来了真实的记录。

文革过后十年,冯骥才通过报纸表示,他要为文革的经历者记录下他们的文革经历,并声明为了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在作品发表时会隐去相关的地名、人名。他的唯一要求便是希望受访者能够敞开心扉。在开头的几个月里,作者就收到了信件将近4000封,其中不乏农民,教师、医生、干部、家庭妇女等。一九九六年,这本书一经各大出版社出版后就广受好评。作者以写实性文本,客观地叙述了‘各有各的不幸’的人物在文革中的遭遇,展示他们至今还无法真正愈合的精神创伤,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档案材料。一九八六年,《三寸金莲》一经发表,就受道读者的广泛争议。小脚在中国已经有近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裹脚不仅仅是一种美,而且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是一种文化。在作品中,作者绞尽脑汁从各处寻找小脚的材料,从小脚的起源、衍变、品种、流派,以及裹脚的手段、花招、讲究等,都巨细无遗地讲解了一通。作者对小鞋的细致描述以及对小脚文化的渲染,让读者产生误解。一些人觉得他在宣传小脚,属于思想文化的倒退。有些人觉得他写的很好。本人觉得在《三寸金莲》中,作者对香莲的裹脚的过程及对角过程的描述,已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对于小鞋和小脚文化的描写,作者更多的是从客观叙述的角度,真实地描述在当时小脚所形成的一种变态的文化。

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他“力图以一百个人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历经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3] [p9]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那些受难的经历。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法真正的了解那断残酷的历史所带来的伤痛,“曾经的苦难没有泯灭一个艺术家作家自由的心灵,”[5]而是唤醒了他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感及忧患意识。文革对冯骥才来说,是人生的最大的苦难,“文革”结束了,他积蓄在内心的情感怎能不迸发不表现呢!于是他决定为普通中国人记录下来他们受难的经历。因为“旧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列宁)普通老百姓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在这些令人悲痛的现象背后,我们却处处感受到作者热情而激愤的心,处处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些被侮辱、被扭曲的普通人的热烈的同情。

三 历史文化意识的当代意义

2013年,《一百个人的十年》再版,其中添加了未经历过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对于年轻人的态度,冯骥才并没有抱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文革过后,伤痕文学兴起,伤痕文学作家把中心放在对灾难的控诉上,冯骥才认为这样远远不够,在一次采访中,他强调:“历史更需要反思,而我们做得还不够。”(冯骥才)很多人都只顾着忙碌地向前冲,忘记回头望望身后,步伐太快未必是好事。历史悲剧或许已经过去,但它带来的影响还隐藏在我们生活的许多角落。

1、历史需要反思。“可以这么说,几乎小到每个人,大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应该永远牢记永远反思永远忧患永远警惕的弱点、过失和悲剧。”[6]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悲剧都得到了彻彻底底的反思,那些隐藏的极深未被发掘的问题,就像是潜在的肿瘤,不知什么时候会复发。正是源于对灾难的恐惧,让冯骥才无法在平静的今天放下他的忧患,他明白肿瘤一旦复发很难再痊愈,为了提前打好预防针,我们不得不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检查,以确保它不再复发。但当我们这辈人了解文革后,不禁毛骨悚然。是什么制造了这个不可思议、混乱又复杂的时代,又是什么能让人漠视一切把自私、冷酷、无情、无知、贪婪、虚伪、猜疑当作武器,攻击邻居、朋友、兄弟甚至亲人。对于文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百个人的十年》,每个故事都让人不寒而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个崇拜的代价。文革期间,个人崇拜非常严重。就像书中经历者描述的,崇拜是把自己完全掏空,然后交给别人,当别人顺手一扔,你就变成了一个空壳子。现在,崇拜的现象与以前比不再话下,女孩子追星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什么写血书,扬言如果明星结婚就自杀,弄得明星有爱人也只能偷偷摸摸。希望那些追星族能看看这篇文章,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告诫崇拜者要理性崇拜,切莫把自己掏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错过了对文革进行抽丝剥茧式反思的大好时机,如今,文革已经不在人们关注的视线之内,然而,文革遗留下的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文革是否真的可以放入史册了呢?文革之前,政治绑架文学,重视精神轻视物质,如今文学躲避政治,重物质轻精神。两种极端的表现不难分析出这是文革的后遗症。除此之外,如“粗鄙化现象,浮夸虚假倾向,”都是文革的产物。“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响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7]所以对文革进行反思,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是有其意义的。时刻保持清醒,理性思考问题,真确看待过错,我想这就是冯骥才给我们的忠告。

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谈到对人性的扭曲,文革并不是首例,中国人受到挤压、扭曲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这里不得不提冯骥才的另一部作品《三寸金莲》。有的人说他把小脚写活了,有人则斥责他在赞美和宣扬小脚。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一致好评,然而,读者的这种争议反而激起了冯骥才的兴奋神经,他认为,有争议是好事,有争议说明有关注,无争议反而事件憾事。时隔十八年,冯骥才将《三寸金莲》配上大量图片再版,他只希望“用大量充分的历史细节——实物照片,复原那曾经活着的奇异的历史,再现三寸金莲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在金莲即将消失的今天,现代人能够通过这本书记住这一“带血的历史”。“小脚一双,眼泪一缸”,道尽了金莲们一生的酸楚,他意在给“中国文化中最隐秘、最闭锁、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的曝光”。[8] [p10]作者有意追踪民族文化的足迹,但作者是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历史的,实则是让我们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您还别以为,如今小脚绝了,万事大吉。不裹脚,还能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8] [p19]前言的这句话一方面在借裹脚指责封闭自我的我们,另一方面在告诫当今,这一封建遗存也许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裹脚是传统文化自我封闭的一种反映,如今不裹脚了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就不在了,问题就解决了,毕竟老鼠并非只有一个洞口,作者选择这个题材并不是出于他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持续涌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民族文化心理问题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该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美与丑,优与劣的双向了解才能引起现代人的注意。作家描写小脚之美与莲癖之丑,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三寸金莲》揭露了“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对人性的扼杀,对心灵的扭曲”[9],不禁让人对文化传统进行思考。传统文化,“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把人为的,畸形的,变态的东西强加给你,并纳入金科玉律,甚至变为一种美,等到它成为公认的东西时,就很难反抗。可是等到这种程度的美一旦被打破,于是又天下大乱,根本找不到没得规范,荒唐的事情就全出来了。”[10]就像书中的小脚,把小脚当成一种美,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一旦不裹脚了,便哭哭啼啼,最后缠了放,放了又缠,缠缠放放,放放缠缠。这是传统文化对人异常强大的束缚力,想要摆脱这种束缚,逃避和忘记是没有用的。只有直面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是我们的民族天生擅长逃避自己过错,对他人的过错却死咬不放,如今,我们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被屠杀的30万人,那么文革中的两百万人,又有谁去纪念?千千万万的妇女,又有谁去为他们低下头颅。

“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9]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忍受着烈火般的疼痛,用一条条窄窄的布,缠断一根根脚趾,从此裹出一段不稳的人生。这是一段没有载入史册的“潜历史”,是一段中国妇女用血泪书写的历史。作者用裹小脚来象征传统文化的束缚力,那一条条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紧紧的捆绑人们,让人无法行动,无法呼吸。可见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今,在小脚即将消失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的束缚力是否悄然地以其它形式存在着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又被其他一些大家公认的思想或行为束缚住,把习以为常的当成正常的或正确的,在悄然中,又被另一种思想束缚住了呢?

经历文革,让冯骥才更加关注文化,同时培养了他的忧患意识。《一百个人的十年》是冯骥才对文革的反思,《三寸金莲》是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历史不断反思,他一直在做,从未停止。强烈的历史意识让他比别人站得更高,想的更远,也正是他的反思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忘记思考,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精神极度空乏的时代。只有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够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 景戎华:《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冯骥才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02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