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2020-02-19 05:02  

摘 要

201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8000美元,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营,此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速开始呈现放缓态势,更加关注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不平等是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且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城乡间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本文选取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这一角度,通过对各区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力流动和教育水平这三个方面,并针对相关对策进行可执行性分析。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力

Abstract

In 2015, China's pe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reached $8000, for the first time into the so-calle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n China's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began to present situatio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come inequality is a hot topic a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ost of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cholars mainly hav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betwe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egion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regional income ga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inter-regional income gap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 disposable income and relevant data,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labor mobility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carries out an executable analysis of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come gap;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labor force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2

第2章 地区间收入差距现状 4

第3章 经济发展战略视角下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6

3.1经济发展战略进程 6

3.2经济发展战略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6

3.2.1 经济体制转变节点不同 6

3.2.2 产业结构不同 7

3.3可行性对策分析 7

3.3.1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7

3.3.2构建产业集群 8

第4章 劳动力视角下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10

4.1劳动力流动与地区间收入差距 10

4.2教育水平 11

4.2.1我国教育发展不均等现状 11

4.2.2教育水平与地区间收入差距 12

4.3可行性对策分析 12

4.3.1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 12

4.3.2完善教育公平机制 13

第5章 总结 14

5.1结论 14

5.2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致谢 19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对财富的制造和分派是人类经济进程中的两个根本课题。在创造财富方面,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和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双重过渡,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优越的水平上。创造财富的问题在不断的解决,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愈演愈烈。中国经济总量位居第二,甚至美国也曾认为中国可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我国一直坚持中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逐渐严峻贫富差距问题,本文主要从收入分配不均等的角度进行探讨。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了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一头扎进了经济发展的浪潮中,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此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它所推崇的是“平均主义”,因此,居民收入的分配是相对平均的,基尼系数只有0.288,但在此后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0.491。虽然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一直都在联合国划定的0.4的警戒线之上。并且从2016年开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再次开始增大,具体数据如图1.1所示。如果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长期过大,不但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并导致社会动乱。因此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亟不可待。同时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一系列经济发展问题,从定量增长模式向定性增长模式转变,为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了契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 2008-2017年中国基尼系数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果一个国家贫富差距长期加大,势必会导致其经济动力后劲不足,发展动荡起伏,最终危及到全国居民的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金融危机也在进一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健康的状态,这将使我们难以确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全球经济发展目标。收入分配差距的体现方式有多种,学术界常见的研究主要有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这三种,本文旨在研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通过对各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部分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为了找出造成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些可执行性对策的分析,寻找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进行对各种分配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发表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和数据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各个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数据的研究,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研究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经济发展战略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所实行的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找出其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里包含两种因素,一是劳动力,二是人才培养,即教育水平。劳动力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因此劳动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最基本的,而且,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劳动力本身存在异质性,拥有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相对复杂的劳动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拥有低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就只能从事对能力要求较低的生产活动,获得低收入。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来看劳动力流动和教育水平都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区劳动力流动和教育水平的调查,比较各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对各部分结论的总结,进行可执行性的对策分析。

全文分五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包含本文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是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现状。第三章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进程及其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和相关可行性对策分析。第四章是劳动力流动和教育水平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和相关可行性对策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总结,包括对本文研究的总结和对当前经济发展均衡的展望。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度被认为是东方奇迹,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浓烈的研究兴趣。当前阶段中国经济正走向均衡发展的路上,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战略,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人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金融危机后,“均衡发展”更加成为发达经济体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也愈加繁多。在研究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上,最早可以追溯到Kuznets身上,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字曲线假说,即“库兹涅茨曲线”,根据该假说中的理论,经济发展“创造”、“破坏”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结构,从而对收入的分配情况产生影响。在经过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研究后,库兹涅茨认为,当经济不完全发达时,收入分配会随着经济发展趋于不平等,然后收入分配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最后当经济完全发达时,收入分配趋于相等[1]。在此后的经济学研究中,有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充分的数据和实证研究。而在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上,从各类文献上看,影响因素有很多,学者们对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李子叶、韩先锋和冯根福通过对我国10年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但这种效应一般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2]。但2011年Lin&Chen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化可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结论[3]。刘伟、王灿、赵晓军和张辉通过从城乡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三个维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演变历程,发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区域发展战略,税收结构和税收制度设计以及贸易自由化都是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4]。卢倩倩和许坤利用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显著扩大区域收入差距,并且在不同的经济波动状态下影响强度不一样[5]。孙文远、杨琴和许鹏通过对2002—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较高的城市化率对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有不利影响,而高等教育的扩张能够显著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6]。Benabou通过构建人力资本积累函数,认识到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也扩大了社会收入差距,导致社会分层[7]。关爱萍、葛思羽根据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区域收入差距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对于相对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西部等地区的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8]

通过以上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因素实际上可以影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也很多,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我看来,问题要从最根源的地方上找。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能够发现,收入差距逐步凸显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这就不得不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着重开发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这些经济发展战略一步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显而易见的影响着收入差距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本文第一个要研究的内容。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而劳动力有两个明显的影响方式,一是数量,二是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刚开始的时候,劳动力的数量会直接影响所能创造的经济总量,也就会对收入分配状况造成影响。当经济水平到达一定水平时,人力资本的作用就会凸显,拥有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得到更多的收入,而低技能的劳动力就只能用更辛苦的劳动获得低廉的收入,这就产生了收入差距。具体劳动力如何对地区间经济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则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内容。

第2章 地区间收入差距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额超过82万亿元,其中广东省以89879亿元的GDP总量位列第一,西藏排名倒数第一,数额差了近3倍。排名前十的省市,东部地区占了六个,中部有三个,西部只有一个,东北地区更是一个也没占上,但排名倒数五位西部地区却占了四个,由此可见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大,富裕地区集中在东部,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现状,本文摘录了2013-2017年各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13-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东部地区

23658.4

25954

28223.3

30654.7

33414

中部地区

15263.9

16867.7

18442.1

20006.2

21833.6

西部地区

13919

15376.1

16868.1

18406.8

20130.3

东北地区

17893.1

19604.4

21008.4

22351.5

23900.5

全国

18310.8

20167.1

21966.2

23821

25973.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2.1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层层递进的局面,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2 2013-2017分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图2.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领先,不仅数量一直保持在全国水平线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一直在增加。但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一直都处在全国水平线以下,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稳定,而且增速基本保持一致,而东北地区明显得发展速度减缓,这可能会使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形势更为严峻。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未来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会趋于一致,同时东部地区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导致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更加悬殊。

数据来源于网络 图2.3 1998-2016我国各地区基尼系数的比较

在国际上,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状况的重要指标,图2.3是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基尼系数的比较情况。由图可知,在2008年前,各个经济地区的基尼系数相对来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自2008年后,四大经济区域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快,且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表明,东部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收入分配也相对公平。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并且持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除了在2009年陡然下降,此后与东部地区的走势一致。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虽然也是一直在下降,但其绝对值一直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不均等状态最严重。

综上所述,近些年中国政府虽然一直在为改善地区间收入差距实行各种方案,但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虽然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放缓,但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3章 经济发展战略视角下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3.1经济发展战略进程

从各省市GDP总量上来看,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来源主要是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实行的各种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一种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讲究“平均分配”,在一部分上是为了避免了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向了不平衡发展,即实行“先富带动后富”,随后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向协调发展转变。总体来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和创新阶段[9]

第一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0),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中国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并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倾斜,此后,东部地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1991-1998),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发展缓慢,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失衡,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之后,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中国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将均衡发展摆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全面贯彻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思想。

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2012),在这个阶段,中央制定实施各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那时起,中西部地区开始步调一致,协调发展。从这个阶段开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才逐步提升。

第四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和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在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要深化改革,开始实施“一带一路”三大经济战略,北京、天津、河北协调发展,扬子江经济带的发展。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