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农民工问题与利益维护刍议

 2024-01-03 09:01  

论文总字数:9600字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越发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诸多农民工问题,当前我国农民工结构受地域、产业、文化教育程度、就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多元性。本文立足于农民工形成的现实背景与特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存在缺乏社会认同感、是非公正公平的主要群体、是城市边缘化群体、农民工受教育培训存在诸多弊端等问题,就此提出强化农民工社会地位、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保障、加强农民工自身建设、农民工受教育培训思路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进而改善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 农民工问题;现实困境;利益维护

Problems and Interests Protecting of Migrant Workers

Cai Liqiong

(Wentong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beco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but also produced many problems,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structure, industry,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found that migrant workers lack of social identity, is the primary and non fair groups in the city,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has many disadvantages,so we must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y education ,training ideas and a series of targeted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plight of migrant workers.

Keywords:Migrant workers; Problem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农民工这一巨大而特殊的群体,在现代化的城市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紧要推进力量转变为新时期务必妥善解决的艰巨挑战。农民工问题直接涉及农民工和他们的数百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这一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怎样妥善维护农民工利益应该是我们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

虽然农民工的社会评价是复杂的,但事实上,它已成为一个大型的社会群体,并且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诉求。融入城市生活和渴望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及相同的政治权利正在成为农民工的共同追求。因此,本文着重对农民工的形成背景及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及解决对策,以促进农民工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农民工形成的现实背景及特征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和外出进入城镇务工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指后者[1]

(一)农民工形成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农民工的眼睛不再局限于一块土地,目前,农民的市场意识逐渐增长,要求参与社会分工的欲望日益强烈;第二,城市化进程加速,促使城市需要改造及转型,城市转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促进了农民工的产生;第三,近年来,泛滥的经济意识使一些农村干部大量不合理的征用土地来建设交通,农民可以播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民的生计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土地改革后,我国乡村土地体制由大集体变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者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工业化不断推进,占用了大量农民的播种土地,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短缺,从而产生了不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大量涌入城市。

(二)农民工的现实特征

1.农民工的结构。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2978万人,从行业结构看,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57.6%,其中68%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业,在建筑业中占80%,第三产业中农民工占52%,包括环境保护,家政服务行业,存在90%的农民工;从年龄结构看,老一辈的60、70后农民工逐渐退出,而80、90后逐渐占据主流;从区域结构看,农民工逐渐聚集在东部地区,而不是原来的中西部地区。

2.农民工结构的区域性。在我国农民工的结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主要是农民工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聚集。东部地区吸引、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主要动力是东部工业基础良好。从产业发展这个视角来看,传统产业想要最大限度的转移和转型在不久的将来很难完成,传统产业还会存在于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并支持东部的持续发展,因此短期内仍将有大量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在东部,而农民工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要求低,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不断向东聚集;从地区差异角度看,中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薪酬水平以及各种待遇不能满足农民工的自身需求,为了追求相对较高的工资,以及更好的生活条件,大部分农民工主要趋向于往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东部地区聚集 。

3.农民工向传统产业聚集。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向传统产业聚集的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说明,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4.农民工向低层次服务、辅助产业转移[2]。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城市对农民工存在歧视情况,往往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主要从以下几个行业:建筑工作、城市清洁、环境保护、苗木工、钟点工、保姆、餐饮业服务员等等技术要求低的纯体力操作工种和脏、累、险、差工种。

5.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80、90后,有思想、有意识的新一代农民工,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都是处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不管是新生代还是传统农民工都需要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出世、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以时代赋予了新生代农民工显著区别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同时,他们所处的人口年龄阶段都是80、90后,他们是特殊的青年一代,所以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展现出80、90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总之,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这个群体共有的四大特征——时代的产物、有强烈的发展诉求、双重性和边缘性[3]。新生代农民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求发展之路,不仅注重薪酬,同时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权利;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不断进步,让他们能够更好、更迅速的接受现代文明的熏染,形成不拘一格的价值观和开明的新思维,这促使他们更向往城市文明、积极接受城市文明、不断传播城市文明。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60、70后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流。

二、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工没有社会认同感

农民工没有社会认同感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低下,以下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第一,我国城市和农村存在两种体制,即城乡二元结构,这使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一,城市化的脚步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脚步,农村落后于城市;第二,文化观念因素,城区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甚至还会有语言的障碍,再加上农民工自身的保守情绪,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部分人对农民工的蔑视,也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第三,就业系统因素的分析,企事业单位雇佣民工之后,仍然针对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用工管理办法,而不能同工同权、同工同薪、同工同时,不能做到平等对待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农民工自我认同的缺失和社会认同的缺失,是农民工社会认同感缺失的主要表现。从农民工个人看,自我认同感主要缺失主要表现为自卑、防卫心理重、角色混乱。农民的身份区别于城市居民的身份,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且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农民工在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岗位竞争就业和城市居民的不平等,农民工受到的歧视是更多的,其自我感觉比城市居民落后。城市的验收和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认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城市和农村长期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城市和农村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为了能更好的生存。然而,城市只能提供农民三种工作:肮脏苦累的工作,收入较低的工作,杂乱无章的工作,所以能够在城市立足对农民工来说难如登天。社会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加上户籍制度管理,使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权益和保障,无法参加社会管理和社会活动。从文化角度,不可否认的农民工质量低于城市居民,但它们不能成为拒绝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往往排斥弱势文化的融入。

(二)农民工是非公正公平群体

农民工是非公正公平的主要群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权利不公平,对于长期在城市做工的农民工来讲,他们不能正常行使户籍地之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发展机会不公平,由于受我国现行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存在着发展机会不公平现象,农民工的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培训机会,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第三,利益分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同时不同酬、工资涨幅缓慢而且常被拖欠;第四,社会保障不公平,由于现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其次,医疗、养老等保险空缺[4]

(三)农民工是城市边缘化角色

农民工很难真正的城市化,被看做是存在于城市居民之外的边缘群体,边缘人的特征在农民工身上有非常显著地体现,一是户籍身份,即农民工虽然进城工作,但其身份归属依然是农村,大多数城市的人们仍然会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二是职业身份,农民工所做的工作大多都不是正式的职业或者是一些边缘化的职业,如搬运工、矿工、服务员等,都是城市人不愿参与的一些工作;三是社会身份,即使农民工在城市中谋求了一份工作,但是他们却没有真正的享有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比如失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等。

(四)农民工受教育培训不健全

当前,我国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名目繁多,但这些培训大多都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有偿培训,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提高素质方面的无偿培训。目前的“阳光工程”培训还没有走出农村,只是为还没有外出的农民服务,下岗工人的政府就业培训又不包含农民工,企业又不愿意给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及转训。所以目前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农民工培训认识不全面、鼓励农民工受教育培训的措施不完善、没有充足的培训资金、培训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等疑难杂症。所以说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 认识上的因素。就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国家颁布的有关农民工培训计划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此外,即使政府、雇主和农民工三方共同支付培训费用,但就农民工经济收入情况而言,承担部分培训费用和选择工作来维持生计之间,他们更愿意做后者。
  2. 就政府而言。目前国家颁布的文件主要阐述怎样培训农民以促进农民非农化,而缺少在非农化培训过程中随之而产生的问题的配套规划和阐述。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相关培训政策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农民工培训工作不只是简单地培训数量众多的农民工,它既是属于涉农范畴也是属于教育范畴,所以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进行和比较复杂的工作。
  3. 培训机制不完善。2004年6月,全国已建立起省级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部和地方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农民工培训的牵头和组织工作。但该组织县级农民工培训部门的联系,协调控制,仍处于初步形成状态。

三、农民工利益维护的路径选择

妥善维护农民工合法、正当的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家安定团结,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一)强化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认同

以下提出几方面解决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问题的措施。第一,改变原来的户籍制度对身份的限制,让农民工拥有和城市户籍一样的待遇。为此,需要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逐步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制度,真实地反映公民的职业和身份状况;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受教育培训体系,着重培养技术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此举可以帮助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保证和巩固农民工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提供帮助。首先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和技能培训。这就需要相应的行政部门、热心的社会机构、企业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建立且完善国家、企业、个人多种方向、多个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民工受教育培训体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民工各项自身素质;第三,城市管理者应该贯彻中央提出的有关农民工的政策要求,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提高服务,能以包容的心态和感恩的情怀接纳他们[5],积极搭建社区交流平台,让社区成员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社区归属感,引导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真正融入城市。

(二)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1.健全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制度,是农民工利益保障的根本途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按阶段、查重点,有序的进行才能促进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制度的发展。工资支付保障是农民工保障的警戒线和最最主要的问题,立法部门应用专门规定的形式立法,从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保障、拖欠工资的惩罚三大方面着手建立一个专业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用铁腕的法律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让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恢复法律和秩序。

2.建立新型劳资关系。工会组织要在私营企业中努力营造劳资双方合作氛围。建立新型劳资关系的关键是遵纪守法,工资的水准不得低于地方的最低工资指导线,及城市实行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必须包括农民工在内[6]。在规范用工,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应强化对进城农民工的政策信息服务,使他们在用功陷阱前多一点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社会信用约束机制。让诚信守法经营已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对企业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仅具有约束的预防,也有积极的作用。要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制度,一方面社会要创造诚信经营获利的连号社会舆论环境;另外,企业要把建立信用约束制度当做事业来经营,使企业建立国家信用系统网络,它包括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等等。在我国体制改革的情况下,由政府来主导,成立专案小组来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

4.政府要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村村民在家乡的工作岗位,形成市场,以提高村民就业率。派遣科技人才深入到农村去寻找当地的特色产品,帮助农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并形成农村经济产业链条,这样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他们不会因为生计问题大量的涌入城市打工,这不仅可以从根源解决农民工引发的问题,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5.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分工的逐步消除是关键,消除城乡二元不仅是改变身份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让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7];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就业制度,农民工就业限制的取消,根据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使他们能够像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权;第三,是要完善社会公共资源服务体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等问题,在住房及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与城市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待遇。

(三)加强农民工自身建设

1.农民工自身建设必须培养和提高农民工公民意识,使农民工能主动争取民权,享有发言权。当前农民工的公民意识相当地薄弱,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培育农民工的公民意识。

2.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民工,农民工主动积极的参加政府以及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后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努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认证度。

3.参加社区活动,农民工积极主动的与城市居民交流,真正的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努力丰富农民工的精神世界,把书本当做精神食粮,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四)建全农民工受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工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培训做到位可以加速农民工城市化,因此社会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农民工培训工作做到标准、规范、实效,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培训效应。为此我们要做到:

1.为了提高农民工对培训工作的一般理解,针对农民工培训扩大宣传和引导,为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领导机构负责对农民工培训,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为农民工培训建设基地,建立培训和再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且,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农民工培训监督办法,督促农民工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加强对政府扶持项目的评估。对负责农民工受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一定要建立监管和防范制度,防止借培训的名义损害农民工利益。其次,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形成农民工培训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推行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然后要求雇主聘请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者和已经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还可以让人力资源市场为通过农民工教育培训和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进行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对负责任且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予以财政和政策扶持,这样就可以为农民工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首先完善农民工培训组织体系的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功能,各部门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8]。农民工受教育培训领导机构要定期召开有关农民工受教育培训的会议,集中精力解决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且适时地出台一些培训计划、具体实施有关的扶持政策、统一规划好、协调好农民工受教育培训工作,并努力做好农民工受教育培训的信息服务工作。其次,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制度,开展农民工职业机构,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招生培训,学生的毕业率,毕业的学生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的调查与结果分析,然后及时向社会公布。最后,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关培训机构和政府密切配合,对农民工展开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比如要适应就业的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知识培训。或是定向指定的培训,使培训形成品牌,形成一个高质量和高就业率的农民工培训现状。

  1. 完善农民工培训政策。劳动输出地主要承担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培训机构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的给予最大限度的财政扶持,制定农民工扶持资金的管理政策,培训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资金可以以代金券的形式发给农民工,这样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后是制定出农民工能够接受的合理、优惠的培训政策,另外,政府可以在调整工业结构的过程中,采取把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产业,比如制造业,转向城郊或县级城市,使其靠近农村,这样可以避免农民工全部涌入城市还可以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空间,也便于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

结 论:

本篇文章,先对农民工是如何形成的进行分析,接着深入分析了农民工的现实困境,从中找出具体原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找出维护农民工利益的路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农民工利益的提升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学习。综上所述,解决好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之一。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有很多工作于农民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三农”的发展,中国特色希望关键在于农民的希望。只有善待农民工,中国的城市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 胡承龙,张欣荣.农民工结构变化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及启示.知识经济[J].2010(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60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