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拨开似水柔情,揭露反叛意识——论周邦彦词中女子的反传统观念

 2023-12-22 09:12  

论文总字数:7345字

摘 要

周邦彦的词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他对女性的关注,可见他与一些女子的确有真挚的感情,这与当时封建传统社会中大部分男子对女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体现出了周邦彦的反传统观念,可分别从职业观、爱情观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周邦彦;词;反传统

Abstract: Zhoubangyan created a variet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his ci, it shows his concern for women and he do has sincere feelings with some women,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st of the men who lived in that traditional society, it shows zhoubangyan’s anti-tradition from his view of profession, love and value.

Key words: Zhoubangyan; Ci; Anti-tradition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

周邦彦在他的一生中除三度入汴都求学、就任外,长期宦游南北,尝尽羁旅意味,最后客死异乡。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曾说:“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1](P60)可见其评价之高。又如陈廷焯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的确,在南北婉约词风转变中,清真词处于关键地位,它一方面为北宋词的殿军,博采众长,自成一宗。另一方面又开了南宋姜夔、吴文英等格律派的先河,被称为“词家之冠”。

周词共有一百九十首左右,大致可分为恋情词、咏物词、羁旅词和怀古词四类。其中恋情词如“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少年游·感旧》),恋人间的深情爱意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出来;咏物词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雨后初晴荷花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羁旅词如“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解语花·上元》),仕途失意的抑郁之情从字里行间隐隐透出来;怀古词如“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西河·金陵怀古》),悲凉幽寂的气氛中隐蕴着吊古惆怅之情。

女子在周邦彦的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中写到了很多不同的女子形象。如《渔家傲》中“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新着酒,沈吟久”就写出了一个性急和狼狈的前来幽会的女子形象,生动而可爱。《少年游》中“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词人别出心裁地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声音塑造出了一个温柔体贴、委婉多情的女子的形象。《一落索》中“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写出了一个因爱人离别而感伤与哀叹知音难觅的女子形象。词人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能够将她们的外貌和心理描写得如此传神,可见词人平时是很关注她们的。

从周邦彦词中的女子,可以看出他的反传统观念。本文将拨开这似水柔情,探一探周邦彦的反叛意识,分别从下面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改变以歌妓为耻的职业观

在当时的社会,歌妓可以说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特别被人们瞧不起的一种职业。虽然历来都不乏文人在烟花柳巷寻欢作乐,但是他们从心底是并看不上这些歌妓的,只把她们当做发泄玩弄的对象。这种正统思想已经深深地在人们的心里扎了根。唐代笔记小说集《北里志》里写道:“诸女自幼丐,有或佣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朴备至。”[2](P1404)真切的反映出了市井里歌妓的悲惨生活,她们没有被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而可以随意进行打骂、买卖。虽然小说集里的内容不可尽信,但也不会是捕风捉影。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提到:“吕士隆知宣州,好以事笞官妓,妓皆欲逃去而未得也。”[3](P332)可见官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经常会被打骂,想要逃出去却无法做到,她们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当时歌妓的地位非常低下,甚至连奴婢都比不上。没有人会去在意她们的感受,她们也得不到作为人应受到的基本的尊重。

周邦彦词中有很多是写歌妓的。他有一首《玉楼春》,罗忼烈认为:“此别荆州时作,大堤祖帐,平波落日,绿水维舟,词意分明。”这首词估计是在酒宴上写给歌妓弹奏的。词的上阕写道:“大堤花艳惊郎目,秀色秾华看不足。休将宝瑟写幽怀,座上有人能顾曲。”写的是作者白天游堤时的艳遇。虽然只作了概括性的描写,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但女子艳丽的姿容和体态、热烈的饮宴场面等,都已经表现了出来。词的下片写离情,先写景,后写情,如画的景色中暗含感情。“平波落照涵赪玉,花舸亭亭浮澹渌。”平波涵日、绿水澹澹写出了词人深深的离愁。特别是词的结尾“临分何以祝深情?只有别愁三万斛”,词人把不能丈量的深情别愁,化为可以称量的“三万斛”,显得更加深厚,反而更使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凄凉。词人对某位歌妓有所留情,并对分别表现出了如此的不舍与依恋,可见他不觉得歌妓是一种轻贱的职业,并且对这位歌妓付出了真感情。

又如《少年游》,传说是写的宋徽宗幸李师师,周邦彦藏于床下所见所闻。虽然是传闻,不可尽信,却也值得参考。“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并刀,指并州生产的刀,以锋利著称;吴盐,吴地出产的食盐,洁白如雪。比喻贴切自然,形象鲜明。后面由物及人,从“并刀”、“吴盐”到“纤手破新橙”,转换很自然。这几句写出了室内的宁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则写出了满室的温暖氛围。锦幄,锦制的帐幔;兽,兽形的香炉。从“锦幄”、“兽烟”到“相对坐调笙”,写法仍是从物到人,突出了室内的温馨气氛。词的上阕写景叙事,但其中又包含着浓浓的情。词的下阕并没有常规地写情,而是写道:“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女主人公低声细语,情意缠绵。仅仅通过女主人公说的话就完全体现出了她的柔情似水以及对情人的关爱、体贴,从而体现出了情人之间浓浓的爱意。正如清代周济说道:“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词人把歌妓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认为她们也是人,也会为自己的爱人担忧,也有爱的权利。

周邦彦并没有当时社会的传统思想,认为歌妓都是轻贱的,玩物而已,不值一提,而是把歌妓当做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她们的这种职业,对她们付出真感情。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周邦彦的确是有些反传统观念的。

二、改变畏惧、逃避爱情的爱情观

封建社会的女子大多是矜持的。在那样的男权社会里,人们要求女子“生面相逢,低头看顾”。女子在看到了心爱的男子时,也不能大方而热情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慕。唐皇甫松的《采莲子》中写道:“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位姑娘是很大胆热情的了,她向心爱的人抛去了莲子,但这样大胆的姑娘在自己的举动远远被人看见后竟然也害羞了半天,可见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正常的女子是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深埋在心底,不轻易表露出来的,对爱情采取畏惧、逃避的态度,这才合乎封建传统思想。既然女子不说出自己所爱的人是谁,那又有谁会知道呢?当然,当时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在乎女子的爱情,就连她们的父母,给女儿安排婚事时讲究的也只是门当户对,并不管她们到底爱不爱,甚至很多女子是在结婚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诗经·鄘风·蝃蝀》中写道:“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作者是想嘲讽一个跟别人私奔的女子,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这就可以看出女子跟自己喜欢的人走了,而没有嫁给父母指定的人,在当时是一件特别反叛的事,也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她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另一半,不敢大胆热情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任人摆布。极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去关心这些闺阁女子,去了解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思念的到底是谁。

周邦彦却能体会到女子对爱人的深深思念。《醉桃源》中有“冬衣初染远山青,双丝云雁绫”。女子正在为异乡的爱人剪裁冬衣,词的上片写得很精致,在冬衣的色彩和图样中蕴含匠心。“冬衣”说明了天气的寒冷,奠下了全词凄苦的基调。而以“远山”形容“青”,使人联想起那远在青山之外的行人。衣上的“云雁”图样,又让人感受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那种思念爱人的情意。“夜寒袖湿欲成冰,都缘珠泪零。”寒冷的冬夜,泪珠湿透衣袖,竟然结成了冰啊!写出了女主人公极其悲伤的心情。词的下片中“身如秋后蝇。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将女子比作苍蝇,看似不合常理,细想起来,女子为了能“逐郎行”,不惜将自身化作苍蝇,这又是何等的痴情啊!《古今词统》中徐士俊评道:“蝇附骥尾,极陈之语,用得极新。”俞平伯也曾评这个比喻,说:“因了这个好比喻的原故,把女儿的个性都表现出来了,看起来那么闹哄哄似的,实在闺中之情写得寂寞不过,同时路上这匹马儿也写得好,写得安静不过,在寂寞的闺中矣。”[4](P436)试想,马行是多么快,秋后蝇飞得是多么慢,以秋后蝇去追逐马踪是多么力不从心。但她不仅要追逐,而且“不辞多少程”,这是一种多么执着的精神啊!可见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强烈而深沉。

《塞翁吟》中也写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珑璁。散水麝,小池东。乱一岸芙蓉。”这里写的是女子的所见所闻。女子在风雨中的早晨从梦中醒来,窗外小池东一片荷花将香气送进屋来。“梦远别,泪痕重。”她在梦中梦见远别的情人,从梦中哭醒。“淡铅脸斜红。”铅华脂粉已经被眼泪洗去了一些。“嗟憔悴、新宽带结,羞艳冶、都销镜中。”女子起身,怀着悲伤的心情感叹自己容颜憔悴,往日的花容月貌,在镜中都消失了。这怅惘的情绪,如何排遣啊?只有“有蜀纸、堪凭寄恨,等今夜,洒血书词,剪烛亲封”,只有把一腔愁思倾泻在书词上了啊!今夜就“洒血书词”、“ 剪烛亲封”,希望他可以早日归来。“菖蒲渐老,早晚成花,教见薰风。”人不能像菖蒲那样,虚度年华,渐渐开花老去。这首词将女子一天的生活起居、环境和心情融为一体,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整首词贯穿着女子对爱人深沉的思念之情,细腻、具体、深刻。

词人不是像当时传统社会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女子的爱情应深埋心底,不应表露出来,而是深深地体会到了女子思念爱人的情感,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她们对爱人的深切而热烈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三、改变不尊重女子感受的价值观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子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存在,并没有什么地位。对她们而言,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的爱情是由别人决定的,她们没有办法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她们对于爱情的看法通常是掩埋在心底,无法向别人倾诉的,她们的感受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算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帮她们分担。“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低声”[5](P97)都真切的写出了女子出嫁后在丈夫面前的卑微。虽然也有很多恋人之间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但是更多的女子在婚姻中是不幸福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谁又能体会到她们的感受呢?《诗经·卫风·氓》写的是一位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事,诗中写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意思是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可以看出这位女子在丈夫家里每天都要干很多活儿,非常辛苦。“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女子的丈夫对她并不好,结婚前的甜蜜早已远去,而她的兄弟又不能理解她,反而还嘲笑她,女子只能独自伤心,没有人能够分担她的痛苦。她的婚后生活是很不幸福的。而她面对这样的痛苦,只能写首诗来发泄一下,最后也只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没有人来体会她的感受,又有谁会在乎呢?

周邦彦的一些词中就写到了女子的忧愁。“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这是《南乡子》中的上阕,早晨的阳光映进女子的闺楼,一支短烛闪闪烁烁,还没有吹灭。风儿自由自在地吹开门帘,发出飕飕的声音。不远处还能听到池面解冻时冰块顺水流动的声音。这一切宛如一幅画,但这又不是纯粹写景,在这光影变幻的画中,还到处有妆楼女主人公的感情。女子早晨起床,台上未收的短烛,暗示出她一夜都没有好好睡觉。而风不定、冰水流又似乎暗示一种不安的气氛。“早起怯梳头。”一个“怯”字用得贴切。《诗经·卫风·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怯于梳头,是意中人不在,无悦己者,还是怕自己已容颜憔悴呢?“怯梳头”生动地表达了她矛盾复杂的心情。“两点春山满镜愁。”“‘春山’喻眉,蹙则眉头坟起,故云。”[6](P20)女子双眉紧锁,镜中满是愁思。她在愁些什么呢?也许是初春的感伤,也许是爱人的未归。无论是因为什么,她那栩栩如生的愁态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

在《满江红》中,词人也看到了女子的忧愁。“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一个春日的早晨,天已大亮,女子披衣起床,睡眼惺忪的样子。乍一看来,这位姑娘多么娇气,多么幸运。但下面又紧接着写道:“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等到她走到梳妆台前,拿着镜子,准备重新打扮一番的时候,读者才发现,尽管她满头乱发,但她却不急于梳理,显得不愿打扮的样子。再仔细一看,“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原来这位姑娘昨晚悄悄地流过泪,泪水和胭脂在雪白娇嫩的脸蛋上留下的痕迹还在。看起来娇气、幸运的女子内心却充满了伤心事。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词的下阕又写道:“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原来,女子是在思念浪迹他乡的情人,不知何时才能与他重新见面。“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回想起往日的欢乐,更加增添了今日的忧愁。“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连满园翩翩飞舞的蝴蝶都无法逗起女子的乐趣,可见她受相思之苦的折磨有多深了。

周邦彦能够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去写女子的忧愁,说明他是能够体会并且尊重女子的感受的。这与当时社会的大部分人也是不一样的。

周邦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传统观念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周邦彦主要活动在北宋中后期的神、哲、徽三朝,正是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7](P1)。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自然会产生各种思想的碰撞。其次,北宋开国以后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开明、宽松的政策,“重文”政策和“文人主政”虽然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却也使得社会文化十分繁荣,学术民主,言论和思想方面也十分宽松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较为反叛的意识,因此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周邦彦词中体现的反传统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是家庭环境。周邦彦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出生在钱塘一个仕宦家庭,他的父亲周原“少居乡党自好,慈祥易感,勇于赴人之急”。他善良仁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8](P7)。周邦彦在《祷神文》中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幼年生活:“子之幼时,髧髦垂带,父仁母慈,弗鞭弗笞。”可见周邦彦在幼年时父母对他百般爱护,他是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今后的成年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可以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用担心被惩罚,他的思想自然自由开放了。难怪《宋史·文苑传·周邦彦传》里说他“疏隽少检”,可见他的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正是这样的自由让他敢于挑战传统。

三是他自己的性格品质。元丰八年,神宗病逝,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此后旧党得势,新党遭到打击。因此元祐二年,周邦彦被逐出任庐州教授,心中无限凄凉。但是他并没有像蔡京那样去献媚讨好司马光,而是“不能俯仰取容”。他宁愿被贬也不愿意取悦旧党,可见他是很有气节的。之后哲宗亲政,周邦彦奉召进京,作《玲珑四犯》,其中“休问旧色旧香,但认取、芳心一点。奈又片时一阵,风雨恶,吹分散”暗示了无论还会有怎样的困难,都会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变。可以看出周邦彦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坚持下去,不趋炎附势的人。这也是他的反传统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道貌岸然的封建道德传统的束缚下,女子的地位很低下,被当作玩物或工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是周邦彦并不是像大部分人一样对她们进行嘲弄和狎玩,而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体会她们的喜怒哀乐,以真挚的感情来描绘她们美丽的容颜,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她们的爱恨情仇,这正是对封建礼教传统的反抗。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3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34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