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新海诚动画电影开题报告

 2022-01-05 08:01  

全文总字数:282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海诚的动画电影近年来在日本内外大行其道,而国内对其的研究都停留在动画电影制作、主题分析、观影感悟等陈述性方面,缺乏深入的文学理论阐释。与此同时,“治愈系”热也开始风靡相较于宫崎骏等日本知名动画电影制作导演,新海诚无疑是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理念。本文将从作者、群众两个角度分别简要论述其作品的发生创作与消费接受,并重点对其动漫电影作品做出审美批判。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日本动漫在中国国内大行其道,而国内对于日本动漫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对于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研究,相关专著如《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中作者具体分析了日本动漫产业的概观,详细论述了动漫产业的分类、运作方式、以及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奥秘、现存的问题。其论述甚至详细到每集动漫的制作费用、人员配置、重点投入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以日本动漫产业及动漫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日本动漫产业链的形成、日本漫画的诞生与发展、日本动漫产业60年的发展变迁、日本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动漫产业与文化的关系。国内相关论文就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营销策略、优劣势都做了较为完善的论述。二是对于日本动漫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批评。《日本动漫艺术概论》对日本动漫的基本艺术特征、创作手法、美学内涵作了比较深入的评析;《日本动漫》试图从日本社会、民族、文化、机制诸多方面阐述日本动漫文化长盛不衰、风靡世界的内在动因,以崭新的视角欣赏、借鉴和评判日本动漫文化。相关论文涵盖了表现手法、“物哀”审美、日本民族精神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

新海诚作为日本二十一世纪cg动漫电影的领军人物,国内对于其的研究大致为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动画作品本身的研究。《新海诚及动画作品研究》从美术风格、题材、叙事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剖析。美术风格上新海诚动画中背景的处理、“背景摹片现象”和cg技术的运用,题材变化中不变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动画中叙事与非叙事的交错运用等,笔者都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第二,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探索作品的价值。《新海诚动画风格浅析》对新海诚动画电影作品中的特殊符号——天空、细腻的抒情表现手法、简单舒缓的剧情设置、独具特色的独白以及从含蓄到爆发的情感线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第三、通过动漫电影作品来挖掘其审美情趣与精神文化内涵。一方面从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如《新海诚动画电影风格与都市文化情结探究》,探佚了动画中的都市影像与色彩搭配,以及都市群体的人文关怀,并此窥视日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从日本传统的美学理念出发,总结其动画中的“物哀”审美。《论新海诚电影中的物哀审美》从作品主题、场景画面、叙述结构、声音意境等方面阐述了物哀审美在新海诚动画电影作品中的具体呈现以及物哀审美对新海诚电影传播的优势。第四,对新海诚个别作品的鉴赏与分析。《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的日式唯美主义特征》从架空世界、纯爱世界、理想世界三个角度,分析剧情、人物、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的日式唯美主义特征。《秒速五厘米中的时空与速度》探讨了作品中时空与速度的表现手法,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物内心的渐行渐远巧妙呼应。关于《言叶之庭》、《你的名字》等其他作品的赏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海诚的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众多作品也独树一帜。而新海诚之所以在当下社会大放异彩,一方面由于其个性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也与大众的审美息息相关。本文试图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研究分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方法解读新海诚的作品。新海诚动画电影的成功在于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了作为观众的情感接受,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无论是电影的选材,或是动画的表现,都不仅仅是新海诚个人的主观表达,而是与观众一起的集体诉求。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2017年12月—2018年1月初:根据论文研究方向选定指导教师;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8年1月—2018年2月初: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写作提纲;撰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2018年2月中旬—2018年4月中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并交指导教师评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8

[2]汪婷.作者与读者关系新探[j].南方论刊,2011,6:49

[3]于晓峰.埃科文本诠释理论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