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论网络环境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24-01-02 10:01  

论文总字数:8329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在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对网络时代下公民参政的状况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指出网络时代中公民参政存在的缺陷,如网络环境中公民参政缺乏有序性,网络环境会打破利益平衡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加强网络技术创新,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从而提高公民网络参政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The Effect of Network on Citizen Taking Part in Public Policy Making

XU Lei Nan

(Wentong Colledge ,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Network has been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eries of analysis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 the era of network defects , for instance : in network environment citizen participating the lack of order,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will break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 As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measures.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citizen political culture,enhancing the network technology ,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citizen participation;public policy making

网络从问世之日起就与政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类关联渗透到了彼此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对于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性而言,如何介入政治,尤其是如何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参与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利弊作用,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公民对政策制定科学化、合理化、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关注民众的心声,更加注重民众的意见。政治运转重要的核心来自于政策的制定,而民意又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和依据,网络在此过程中就充当起了中介和疏导的角色。网络通过传播各种政策制定相关的信息来使得公民参政的潜在意识转变为明确的政治需求,进一步的将这些需求转达给政治决策主体,使得公民群体通过网络来明确自己的诉求,将自己对于政策的要求变为现实,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现象的独特见解。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说:“互联网将使中国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发展,会使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加美丽。”因此,加快网络时代的步伐将使实行普选,能更有效地使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更为公平,开放,进一步适应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传统社会中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状况

  1. 基本概念界定

1. 公民

公民是指具备一国国籍,并按照该国的宪法和法令,享有权力并担当相应义务的人。按照我国宪法规定,通常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不管其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宗教信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依法享有中国司法的维护,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同时必需践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务。在我们国家,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2.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指的是一系列直接参与起草了公民政治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机构。“政策制定中国民参预是指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基于某些目标,在守法的前提下,经过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等形式,参预到公共政策拟定的每个阶段,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诉求,来触动公共资源的分派。”[1]

3.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新领域。纳拉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发展》一书,被人们作为是公共政策学的问世。“众多学者讨论后,认为公共政策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社会公共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的行动准则。”[2]

  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拟定的理论基础

1. 人民主权理论

所谓的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是国家和政府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人民。人民主权理论源于资产阶级倡导的“主权在民”理论,其中,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觉得,权力应属于国民,同时,这种权力不转移。国民参预是卢梭民主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参与民主理论家中,卢梭能够被定为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对政事体系的了解对于参预民主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卢梭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政事决议过程当中每一个国民的参预……恰恰是理论家们注重参预的这一方面和参预在他们理论中的主要比重,民主理论家们对民主理论的杰出贡献。”[3]

2. 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

公共政策往往是社会价值的最权威的分布。现代社会的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到全社会人民的利益,牵动的全社会人民的心。公共政策深入到教育、医疗、军事、交通等各个领域,究其本质来说,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公共政策必需有国民的参预才会保障公共政策拟定的有效性、合理性、及时性,从而保证了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

(三)网络环境产生之前我国公民参政的途径

1. 选举

选举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一般选举出相关人员,它是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途径。有史以来,选举便是国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在选举过程中,公民通过表示支持或反对来表达对政策制定者的态度,从而决策者根据选举的状况反馈到公共政策的具体制定中。当今的选举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种:直接选举即国家公职人员直接由选民选出,规模较小,比较基层的选举一般适用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即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由公民直接选出,而是由选民选出代表,再由这些代表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和构成职员。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制度的平等问题一直是公民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因而相对于比较发达城市来说,如何保障选举平等为现今选举制度中的重要问题。

2.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即指村民直接行驶民主权利,实行自我治理的一项政治制度。村民源于1982年的《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我治理的组织”。在中国,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人数一般在五左右,在18岁或以上的村民直接选举。只要村村民年满18周岁,无论性别,种族,民族,职业,家庭背景,有资格为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国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村民委员会干部制定、执行、监督村规民约,与村民共同商讨解决村内的大小事务,最大程度上提高村民的利益,促进村内经济建设以及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实施村民自治之后,村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大大提高,村干部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村委会干部受到了村民极大地拥护,从而更有利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团结与繁荣。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属于人民,国民行驶国家权力的组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代替公民向上级表达政治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属于人民,国民是权力使用的主体。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权利机关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面临着许多问题:“选举制度,公众参与,选举机构,缺乏民主,开放性是不够的;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机制不健全”[4]等等,因而我们应该适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加速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

4. 其他形式

公民还有多种途径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如: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国民能够充分有效地参预到政策拟定中来,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网络环境产生之前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政策的拟定过程当中,公民的参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公民的参与意识不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公民往往难以通过有效地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有以下问题制约着公民参政:

1. 公民有效参与得不到保障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这些法律一方面保障了公民参政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法律的约束力会使得公民参政的初衷适得其反。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缺乏一定得参政议政意识,因而在组织广大农民进行参政过程中,农民往往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相反地有时为了完成参政的形式,达到完全相反地效果。因此,公民参政的有效性有时得不到保障,阻碍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2.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不通畅

我们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信息自下而上的报道,这种方式信息的复杂性引起的传播,使得信息的真实性下降。“我国目前金字塔式的官僚行政体制决定了,就算公民参政所能表达的利益诉求也是不充分的,所以达到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因为层级控制的行政权力使得官员的行政行为往往要依赖以上级的决策或指示,公民与官员直接沟通时保持畅通,但官员与上级的沟通则不一定保持畅通。”[5]因而公民在参政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参与,广大公民的政治诉求有时不能被很好的反应,从而影响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

3.公民参与成本较高

在传统的公民参与过程中,每当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因为利率低于公民参与的机会成本而放弃。每次公民群体参政的成本通常比单一机构参政的成本要高得多。一个经过培训,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公务员有可能与整个这区公民一起作出的决策相同,而前者作出决策的时间要少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全民参与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成本。另一方面,“当政治形式不稳定时,公民参与成本就很有价值,因为公民参与可能会避免执行中所可能遇到的困难。”[6]

二、 网络环境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正负效应

正当公民参政遇到一系列的阻力,无法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时,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克林顿曾说:“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几百年来才有机会。”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接受的信息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社会发生的一些例子通常在网络中能引起人们广泛而又激烈的讨论。如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曝光,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从事件的前序、揭发过程、顺利曝光、调查惩处,网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申诉的平台,正是由于网络这一媒介,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加强奶粉安全质量的法律法规得以制定。从此案例可以看出,网络时代,人们对各种信息接收力度,反应力度,能动力度大大地提高 ,进一步推动公共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1. 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平台为公民参预政策拟定创造了高新的技术支持,网络的问世加速了民主政治的推进速度。在网络中,每一个公民主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公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总而言之,“网络引起的革新使更多的公众提高了公众政事参预的才能,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也极大地激起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激情。”[7]

2. 网络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渠道

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以往公民参政过程中渠道不通畅的缺陷。网络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信息传播与意愿表达的空间,不论种族、性别、职业,每个公民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可以缓解公民由于现实政治中的不顺利带来的挫败感。同时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能够及时、方便、有效地倾听公民的心声,根据公民的意愿开展公共政策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的制定,从而使得政府与公民形成良性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民主化步伐。

  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网络环境节约了成本

网络环境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大节约了公民参政的成本。“民众通过网络平台与政府直接沟通交流,公开、真实、直接阐述自身利益诉求,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依据,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繁琐环节造成的资源浪费”。[8]在网络环境中,公民可以通过最省钱的方式了解到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得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薄弱的经济环境将会制约公民参政的热情度与有效性。显然,网络为公民提供了参政最为节俭的方式,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打开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网络环境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

1. 网络环境可能会误导公民的价值理念

在广阔无垠的网络,各种信息,一些积极的观念将会正确引导民众形成合理的政治意识,使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然而,网络中还存在大量的虚假、甚至恶意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会影响公民的政治判断,致使公共不能以理性地角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1. 网络环境不利于公民的有序性参政

网络是一个无边界、无中心的世界,公民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在加上网络中多样化的信息,容易产生“无政府”状态,任何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这一现象使得传统意义上信息调控手段失效,网络空间可能被信息垃圾所充斥,这将对政治稳定带来不利影响。”[9]

  1. 网络环境可能打破利益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受教育水平、网络信息普及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利益团体,这将会导致公民主体在利益表达时存在差异性。那些拥有充分网络资源的公民将会,可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满足自身的政治愿望,最终致使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

4.网络管理的盲目性,导致形式主义盛行

从我国当前网络政务的现状来看,政府部门往往把传统的导向运用到网络中来。许多地方政府随波逐流,盲目地建立政府网站,电子政务就算完成了,只是一种形式化地建设,对于公民来说,误以为能通过政府网站获取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信息,实际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空谈,导致了公共政策不能按照广大人民的意愿来制定,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对策与建议

  1. 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水平

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和调控网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中恶意散布谣言,误导公民价值观念的行为予以严惩。理性的参与者是有效参政的前提,由于网络行为的自主、自觉、自愿性,政府还应当进行软性引导,加强对广大公民的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综合素质,通过相关领域权威人士的言论来正确引导公民的价值取向,引导公民严格遵守网络参政的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地、合理地、有效得表达自己的言论,提高公民的参政水平,增强公民参政的有效性。

  1. 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性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政府不但要完善现实社会的有效治理,还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政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如今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政府对于网络政务的调控能力直接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毫无疑问,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合理的网络参政平台,将成为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部门因重视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网络平台,为公民提供一个获得政府政策的有效渠道,时刻保证渠道的畅通,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网络问政的队伍中来。

  1. 加强网络技术创新,有效调控网络不当行为

众所周知,网络中不乏一些恶意言论、炒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于网络技术的缺陷性而产生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加强网络技术创新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当着力培养高新网络人才,完善网络系统,对于网络上的恶意炒作言论进行自动屏蔽,阻止恶性言论的传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网络中的不当言论,规范网络参政秩序,还能够正确引导公民的价值观,传播正确有效地政策信息,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1. 增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平台

仅仅依靠法律途径和技术途径,有时候根本不能解决网络环境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问题,还得把解决的方向涉及到问题产生的主体,必须要采取“自律”的方式予以弥补。在网络参与中公民常常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因此,政府应大力建设网络政治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引导网络文化的理性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发展提供理性基础。[ 10 ]

网络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方方面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与参政水平将成为我国民主政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将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的传播,提高公民政治文化水平,从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雷.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5).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32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