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精准扶贫视阈中高校贫困生扶助体系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2020-06-03 09: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伴随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庞大的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剧增起来,因此,贫困生问题也愈发突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构建与完善高职贫困大学生扶助体系,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帮扶体系日益健全,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难以切实、准确地解决贫困问题。

为创建和谐、公平、健康的校园生活,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我们应充分贯彻习近平主席的”精准扶贫思想”。其高校精准扶贫指的是在高校的扶贫工作中,要贯彻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理解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准确做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使其将主要精力用于自我提升之上,实现教育脱贫,阻断贫困的代级传递。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二、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领域最新推出的理念,是党和政府未来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起关键性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1]。 而对于精准扶贫的内涵来讲,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释义。有学者提出,差异性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精准性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系统性是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发展性是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托底性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2]。把握好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点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基础。

(二)精准扶贫实施面临的困难

可在现实中,对于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有学者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没有很好坚持和把握重点原则、 重点考核标准、 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导致精准扶贫的部分环节出现问题,扶贫效果不理想,群众满意度不高[3]。还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中出现了突出的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包括在精准识别环节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以及自上而下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4]。这些学者提出的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困难不仅包括大的制度系统缺失,还有具体的实施细节难度,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群体,找出他们的根本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有效地贯彻精准扶贫思想

有学者提出,为更好的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可采取以下建议:1.实行贫困村分类机制化2.确定贫困人口的规模3.采取正确的识别方法4.实施有效的扶贫模式[5]。另一学者认为,精准扶贫的治理突破应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其次建构全面全程精准化的精准扶贫治理机制,接着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精准扶贫格局,最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精准扶贫价值导向[6]。杨秀丽认为,精准扶贫应法制化,在其法制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立足于生存权保障的视角,统筹考虑、瞄准所有贫困对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基于依法扶贫的理念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治本扶贫”,从而提高民生福利[7]。还有学者提出,应从改革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加强资金整合及在金融方面创新到户机制等方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8]。总体来看,精准扶贫发展还是应与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相结合。

高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内容

在高校,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保持信心,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个人命运,实现贫困人口的教育权,同时为国家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9]。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有学者分析到,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重在解决学生的经济贫困、提供物质救助,在精神救助、教育救助等层面还是很欠缺的[10]

( (二)造成该模式的原因

陈瑜分析到,一方面由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在高校贫困生中更大,精神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匮乏,困苦的生活状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另一方面,”横空之财”助长了某些贫困大学生的不劳而获心态,甚至有些贫困生不思进取,认为获得资助”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等。”靠、要”心态严重,渐趋形成”我是弱者,我应该被帮助”的不良心态,诚信缺失,难以真正融入社会[11]。还有学者认为,高校贫困生鉴别过程中存在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真实可靠性欠缺、审查部门在审查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贫困生鉴别体系不健全、资助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等问题[12]。另有学者提到,”争贫困”,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等问题[13]

(三)对于构建高校贫困生扶助体系的见解

王秀珍认为,从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来看,需要构建一种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项目化和 ”以勤代补”的”发展性资助模式”[14]。有学者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贫困生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15]。张扬讲到,应加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助学活动,实行弹性学制,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与多品种化,改革还款方式,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和国家助学贷款长效管理系统,建立对贫困生经济和心理”双助”体系,健全和完善湖南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16]。有学者提出,应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贫困生档案管理制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建立贫困资助反馈制度等[17]。蔡炫认为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引入家庭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从而运用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方法[18]。孙建方提出从以下观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延长还贷期限;扩大贫困生的受助面,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完善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诚信追究制度等[19]。除了社会、政府等方面的资助体系建设之外,有学者认为,个人层面自助更加重要。应养成责任意识,正视贫困,常怀感恩之心,自立自强等[20]

四、总结

通过对各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述了解,我们对精准扶贫思想可以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包括其思想内涵、实现目标的路径。另外,还有高校扶贫机制的建立的重要性、其发展困境以及如何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更好地建立健全高校扶贫体系等。各学者的研究内容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我将结合自身的观点,调查进行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探索,以便得出具有价值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 [1]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内蒙古社 社会科学( 汉文版)》2016年5月,第37卷第3期,6至12页。

[2]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 年第5期。

[3]陈全功,程 蹊:”精准扶贫的四个重点问题及对策探究”,《理论月刊》2016年6月,5 5至8页。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4期。

[ [5]李迎生:”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学海》2016年4月,114至 至123页。

[6]莫光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社会建设》2016 年 第2期。

[7]杨秀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期。

[8]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9]彭飞霞:”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扶贫机制建设”,《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22期。

[10]刘翠英:”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社会救助体系构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 2015年7月,第34卷第7期。

[11]陈 瑜:”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探讨”,《教育管理》2014年第34期。

[12]刘永连:”高校贫困生鉴别与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2013 年12月,第15卷第4期。

[13]单艳艳:”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文化与探索》2016年第4

期。

[14]王秀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年11月,第52卷第6期。

[15]闫 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9月,第32卷第9 期。

[16]张 扬:”湖南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 20 16年2月第1期。

[17]郭鑫:”公平性原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中的运用”,《赤子》2015年第22期。

[18]蔡炫:”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指标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20 2016年第11期。

[19]孙建方:”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3期。

[20]李浩然,王慧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社会民生》2016年第5期。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 研究问题

精准扶贫视阈中高校贫困生扶助体系建设研究

二 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