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从人力资本角度解读“考证热”

 2024-01-05 08:01  

论文总字数:9817字

摘 要

“考证”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力资本形成规律,表面上维持了人力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平衡。但是,其实质的“所供非所求”不但不能解决人力资本的供需矛盾反而使得社会价值导向发生扭曲。应该依据科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客观需求,理性应对“考证热”,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有效性,化解当前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人力资本;考证热;人力资本投资

Brief analysis on the certificate craz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light of hunan capital

XIE 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Obtaining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as an investment method follow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rules of social capacity formationwhich seem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emands and providing.However, the latter doesn"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former, thus failing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but leading to the distortion of social values.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e ,treat obtaining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tationally and the human capital will be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effective .then solve the problems on providing and demands of human resource.

Key Words: human capital;certificate crazy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在这个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就业压力陡然增涨。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为了使得自己在人才就业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纷纷在大学期间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参加各式各样的资格证书考核测试。所谓考证热潮,是基于人力资本规律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现代人基于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热潮,其基本表现人群主要集中在待就业的应届及往届毕业生群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低门槛化与广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政策推进,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岗位需求的不匹配现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不得不加大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水平。除了在纵向上继续深造,延长受教育时间,大学生们更多地选择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

一、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渊源

人力资本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就职演说《人力资本投资》,在学术界该文被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标志。但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古典政治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研究劳动价值的创造时,提出人的劳动技能是和土地、物质资本、劳动这三个要素一样重要的要素。18世纪中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到“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1] ,他是第一个认为可以把人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其后德国经济学家冯·图能、让·萨伊、阿尔弗德雷·马歇尔等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一些和人力资本相关的理论,但是都没有明确理论体系。

(二)人力资本理论原理阐述及其哲学原理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建立了人力资本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一个宏观理论基础,他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物质资本体现在物质产品上,而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上,通过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拥有的技能、知识、体力和健康等所构成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一个社会中从事各类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质量是指人的工作能力、知识和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因素。人力资本的投资则包括正规教育和有组织的研究这两个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也有很大的贡献,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个创始人。贝克尔的贡献主要是对微观理论基础的确定,通过对家庭生育行为、时间价值和时间分配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所有投资,主要包括保健支出、教育支出、国内劳动力流动或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在职培训、收集信息资料都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从投资收益角度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而在同龄人中,受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2]

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成了新增长理论,罗默尔和卢卡斯采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增长模型来阐明人力资本理论。[3]罗默尔的“收益递增模型”中提及专业生产知识的积累形成递增的收益,随着资本的递增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而卢卡斯的“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更多的是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从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是比物质资本更具发展潜力的资本,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远大于物质资本,因为其资本是在寄托在人的身上的,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结合市场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教育具有很多形式,基础义务教育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具有一定强制性质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基本素质的建立;而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家庭和个人,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延长教育的时间、拓展教育的宽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使自身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继而满足精神上的不懈追求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宏观哲学经济学原理上来看的人力资本原理的认知:商品中凝结的社会财富实质来源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推导之则提升商品价值的途径必然有两点:一个是提升商品产出中附加的人类劳动的量,则其必然对应物质资本投资,例如生产中采用更好的机械设备是变相增加劳动的量使得商品全部整体附着上比原本效率下更多的人类劳动价值;另一个是提升商品产出中附加的人类劳动的质,则其往往需要提升对应的人力资本投资,例如通过提高劳动者本身能力素质水平使得其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亦或是提高产出商品本身质量,而且包括了劳动者知识能力上对于生产方式的创新性改进,这些都是改变了商品产出中附着的人类劳动的量。

考证热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造成的就业压力的背景下产生,对应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中对于正规教育的某种延伸。现今的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更趋于效率化和多样化,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以期作为进入某一行业的敲门砖。

二、考证热的概念阐述和现象分析

(一)考证热的基本概念释义

所谓考证热潮,是基于人力资本规律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现代人基于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热潮,其基本表现人群主要集中在待就业的应届及往届毕业生群体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低门槛化与广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政策推进,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岗位需求的不匹配现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不得不加大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水平。除了在纵向上继续深造,延长受教育时间,大学生们更多地选择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资格证书是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往往具有国家级别认可程度的证明所有人具有参加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条件或身份的一种资格凭证。换言之,证书作为一种自身能力的证明,使得考证成为一种变相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加入WTO组织,人才评估标准区域国际化,证书种类不断增加,大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变大,故而在一年更胜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考证热逐步升温。考证热表现为考生群体覆盖面广、培训机构兴起、证书种类覆盖各行各业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考证热”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说明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祈愿。不少大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多了一本证书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就业机会,拥有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优势。考证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促进社会学习的风潮,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如今大学生考证热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功利化的信息,证书与能力并不相符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的。

(二)考试证书的种类

据相关统计,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证书种类多达上百种,而这些证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型或强制检验型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型证书。[4]

1.通用型或必考型证书。主要是指四、六级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此类证书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取消了此类证书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它们依然被用人单位看重,所以每生必考,可以说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2.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是劳动者所从事的获取主要经济来源的工作类别,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不同,职业也在不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是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管理体系。九十世纪中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此类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主要分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和相关人员。有些证书还是行业准入证明,实用性很大。

3.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型证书。如托福、雅思、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微软系统管理员证书等。

(三)从人力资本角度对考证热的原因与合理性剖析

1.人的属性。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以达到生存下去的目的。所以人会自发的去提高增强那些对于有利于提升自身生存效率的技能与知识。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人在满足自身对于社会价值的某种需求的同时必须先提升自身的能力价值。推演到人力资本理论上去,人对于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往往具有自发性,主动性。这和考证热潮的中的积极自发考证以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情形相符合。

2.人力资本的特性。人力资本是需要投资才能积累而成。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在职人员培训、营养、医疗保健以及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五种主要形式。[5]其中,教育是主要途径,而考证则是教育的一种。人力资本的增值性需要通过投资实现的,各种证书的考取过程就是投资的过程,在资本积累之后,人力资本优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才会显现出来。而且,人力资本具有递增作用,随着投入的时间的延长、投入费用的增加,人力资本会因量的积累而发生质的转变,即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超过要素的机械组合,并且,积累的速度会因为质的提高而变快。利用大学四年的有限时间,学习各种知识,考取各种证书,对未来自身的发展,不论从外在的职业发展还是内在的学习能力都是有巨大裨益的。

3.“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和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人才培训方式多样化。由人力资本理论可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要实现经济的赶超,发挥人力资本的活力,提高全体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激发人的潜力是一大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本也被普遍认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源泉。1993年,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6]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人为本”被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主张的是人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可见,国家在政策和制度上都大力推行着人力资本的投资,鼓励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因为这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动力。大学生的“考证热”的出现一定意义上也是顺应这一形势的产物。

4.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考证培训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中国与国际接轨之后,人才流动和发展需要制度化的规范来加以管理。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也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教育投资越大,则获得的投资收益也就越高。根据舒尔茨对美国 1929- 1957 年教育投资和收益方面的资料研究可以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 17%,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收益占劳动者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33%。[7]大学生们参加各种证书的考核,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证书这种自主性的培训教育对竞争力提高的作用更加显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也越大。

5.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教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正向的良性循环的关系。教育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高收益又刺激了更多的教育投资。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素质,更多专业人才的出现,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但是专业领域的深度探求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从自我意识出发的主动学习,考证正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表现,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中的高级技师证书都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专业人才的出现,促使着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人力资本角度分析考证热的盲目性

诚然考证热潮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律,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自在的弊端。这里将从许多要点上详细阐述考证热潮为什么是盲目的。

1.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投资都是需要成本,考证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自然也是需要成本的。考证的成本主要是包括时间和金钱。从时间上来说,因为考核证书所需具备的知识与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的侧重点并非完全一样,所以大学生们需要利用平时空闲时间来进行自我学习,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时间利用的选择上有本末倒置的趋势,利用专业课时间看证书相关的教材,甚至逃课来学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为考证逃过课的学生占43.5%,没逃过的占56.5%;上专业课时准备考证,“经常这样做”、“偶尔做”、“从来不做”的比例分别为17.4%、63.8%、18.8%。[8]证书起到的应该是一种辅助增加的重要,专业课的学习才是应该做好的本分。从金钱方面看,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从培训、教材、到报名费用也是很可观的,平均可高达700多,虽然很多大学生觉得考证费用比较高,但是在证书种类的选择上并非表现得很理智,什么热考什么,有的证书选择甚至和自身专业完全没有关系,比如物理专业参加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参加会计证的考核,不排除其中某些大学生是出于自身兴趣爱好而考一些证书,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人是出于就业的目的。但是这样使知识没有系统性,对自身专业技能提高也没有什么帮助。有的大学生对自身实力没有正确认识,或者没有坚持学习,报考一些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证书,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造成巨大的浪费。

2.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考证投资的目的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考取的证书所获得收益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甚至有负收益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本着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的观念,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人是为了就业而考取各种证书,为兴趣而考的仅占百分之十。在证书种类的选择上,很多人并没有从提高专业深度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就业趋势上来选择的,造成了证书与专业不匹配。盲目扩大了证书的作用,忽略了专业的学习,殊不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就是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上,提倡一种研究精神,而且就业时的竞争力也是体现专业技能素养上,而不是证书的数量。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实际得到的收益反而为负。另一方面,证书本身的含金量也不高。证书考取过程中,大多数的大学生们还是以应试化的态度为主,以背诵记忆理论知识为方法,通过短时间的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理论的内涵,更加缺乏实际运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至拥有证书并不代表拥有专业的运用能力。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政府指定的考试教材的内容的改革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的的速度,理论与实际有脱节现象,使证书的考核标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何况很多证书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用性并不大。

3.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考证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的方式,和任何方式的投资一样都是存在风险的。第一,考证过程中的投入与结果的回报不一定等值。前文也提及,考证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成本,证书的含金量越大,能力要求越高,考核标准越严格,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也越多,而且失败的几率也越大。以种类繁多的财经会计类的证书为例,如果贪多求全,而并不考虑自身的水平和所能付出的时间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那么考证风险会大大提高。比如ACCA 和 AICPA 考试,虽然含金量特别大,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据统计,通过所有考试科目的平均的费用约为 3 万元和数年的时间精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并且由此而备考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压力等都加大了考试的风险。[8]第二,考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当大学生们致力于考证热潮中时,考证势必会使大学生丧失对其他投资活动的风险。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投入到考证中,会失去培养其他能力的机会,比如交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的获取。如果不能在众多投资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那机会成本带来的风险也会加大。第三,考证的潜在风险。大学生考证的主要目的是就业,这使考证的功利性色彩加重,应试化的考试模式很大程度上其实并没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证书浮于形式,实际上可能并未对就业起到很大作用,本质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带来潜在风险。

三、从证书考核模式的变革来谈“考证热”的化解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不难得出“考证热”与当下的证书考核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想要化解“考证热”,就要在证书考核的模式上进行一场由上而下的变革。

其一,我们应该大量取消通用型证书的考核。很多通用型证书,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强化其设立年代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例如计算机证书与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确起到了推广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和英语在日常经济交流中的应用。但是,现在这个年代来看,个人计算机已经被广泛普及,新生的一辈年轻人几乎是从小就接触此类电子产品,基础的操作技能并不需要通过证书考核的方式去习得,而较为专业复杂的计算机技术更应当由专业系统的的大学教育来完成,通用型的计算机证书其实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样,英语四六级证书也应当退出当今的社会舞台。如今中国国力增强,国际上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文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语音。英语是否还应当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科目尚且需要重新考量,这沿袭多年的四六级英语证书考核也该结束其历史使命了。

其二,很多专业型证书的考核内容常年不变,依旧承袭了非常老旧的学界观点,与现实经济社会脱节严重。诚然,很多经济类的基础理论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但是那样的理论高度概括高度抽象,无法直接应用于经济实践。而这个社会日新月异,如今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现出互联网经济的特征,这些新的元素在老旧的理论中是无法完美诠释的,所以需要更为与时俱进的理论来丰富完善。同样的,相关领域的专业型证书考核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是年复一年的去翻印老的书卷内容,打上所谓的新的年月记号。

其三,证书考核终究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而已,其本身就并不擅长与各项具体的行业工作相结合。单纯拘泥于书本的理论是无法让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完成人力资本的形成的,所以我们的证书考核也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大力向实践推进。通过完善毕业实习制度来确保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使用,在实习完成之后审核其实习学习成果,以此为据发放相应的行业专业证书。这与国际环境下的大学教育“宽进严出”的思路不谋而合。

四、结论

考证热潮的形成是现实需求和自我需求共同推动,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可以在提高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投资都有其风险和利弊之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认清投资的最终目的、找到投资的正确方向,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这样我们的投资行为才能使我们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惠拧 霍丽.试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81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