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会计学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2020-06-06 11:07:12  

文 献 综 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储蓄不断攀升,负利率时代仍在持续,互联网金融也深入日常生活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积极发展理财产品业务,不但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也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基于我国现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现状,理财产品市场整体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也引起了国内财务界,金融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如何更好的发展等问题做出了深入而仔细的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义,学术界并不存在过多争议,辛姝怡,刘启(2015)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指由商业银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与此对应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即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收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可细分为保证最低收益类、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以及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四种。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基础,林业新(2015)认为有四种理论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基础:莫迪利安尼和安多的生命期理论、哈里#8226;马科维茨的H-H投资组合理论、威廉#8226;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2]一项银行理财业务或一款理财产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决策者能否科学的利用上述理论及其他金融专业知识在特定时间内对客户资产进行收益最大化的配置与规划。

我国于2004年发行了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自此开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产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近些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的开拓,各大商业银行都有了自己的理财业务与理财产品。刘红敏(2013)认为,2005年底银监会允许获得金融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业挂钩产品,为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3]自此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开始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经过几年时间的运行,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有了明显的特征。相关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孟艳菊(2010)认为:保本型产品占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资产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公众投资渠道更加宽广,理财产品结构也更加复杂与多样。[4]赵媛媛(2011)认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5]王云魁等(2016)认为:从投资期限与品种的角度来看,投资期限短期化与品种多样化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主要现状。从保本性质划分角度来看,保本浮动类和保证收益类产品发行数量逐渐递增,非保本浮动类则波动下降。[6]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市场运营机制与完整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相关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与研究探讨,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也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达成了共识。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九个方面,丁竹君,林茜(2014)提出:⑴理财业务的发展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⑵理财业务营销中对产品的市场细分不到位。⑶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存在缺陷。⑷理财产品及品牌的同质化严重。⑸理财业务的会计管理配套支持落后。⑹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不完善。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团队。[7]梁姗(2016)提出:⑻监管体系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⑼风险控制水平不高。[8]此外,一些学者利用其他研究手段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背景,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见解,这些不足之处的发现有利于完善学术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认识。如姜彩凤(2016)通过中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比较,发现国内理财业务忽视客户调研,缺乏基础数据的不足。国内相当一部分的商业银行仍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放下身价区充分认识客户、了解客户,扎扎实实做基础数据的分析与收集。[9]关志萍(2014)认为理财产品也是商品的一种,也需要售后管理维护,而现今我国各银行普遍缺乏售后服务意识,理财产品售后工作力度不够。[10]葛昊然(2013)利用SWOT分析方法,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放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十分全面。[1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产生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对于其发展趋势,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之路前途光明,在数量与热度上都将一如既往的递增,越来越多的民众会将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项稳定的投资手段。因此,王立民(2013)认为:目前,我国普通居民的理财需求持续膨胀,银行在业务转型中开展理财业务的压力持续加大,而近年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理财产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投资工具,银行理财业务继续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12]崔晓东(2013)认为,具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⑴投资方向多样化,理财产品获得广阔的投资渠道和发展前景。⑵产品标的范围广阔,结构型产品在投资渠道选择上实现行业配置多元化。⑶支付条款复杂化,摒弃过去单一的支付条款,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如按日计息、平均绝对表现等,止损条款大众化,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止损以及保本机制成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13]

至此,笔者已大体阐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如何采取措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更好的发展下去,以及如何解决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已成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国相关学者已走在时代的前沿,王玺,杨敏(2016)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现状及特征提出了以下极具建设性的发展建议:⑴加强投资者教育,真正实现”买者自负,风险自担”,打破”刚性兑付”。⑵重视产品差异化设计与产品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专业、专注的高素质队伍。⑷加强风险控制,夯实理财业务转型基础。[1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十分具体的建议,也极具研究价值,值得我国商业银行探索与实践。如季梦晔(2015)提出利用VaR实证分析原理,从风险来源控制的角度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风险。[15]郭茂茹(2015)提出,商业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也应当参照银行存款保险金制度,从理财产品的佣金或管理费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保险金,用于应对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失误导致的投资者损失。[16]李阳(2014)团队利用市场调研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行为分析,从投资者角度为商业银行提供若干理财产品改进建议。[17]诸如此类,许多相关学者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与研究领域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这一课题,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科研成果丰厚。但笔者认为,对于这一课题,学者们都提出了诸多见解,有共识之处,更有一些独特的方法与见解。对于学者们的共识,需要总结与归纳,详细阐明其提出过程与正确性,对于独特的研究方法与见解,也需单独列出,加以解释并评价,这些将是笔者在此之后努力的方向。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这一课题做出充分的论述。

[1] 辛姝怡,刘启.浅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47-49.

[2] 林业新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131-13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