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材料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正文

PVDF/PVDF-HFP/离子液体/锂盐共混固体电解质的热压制备及性能文献综述

 2020-04-29 07:04  

1. 概述 1.1锂离子电池简介  1990年,索尼公司首次生产了锂离子电池。

随着人们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电子电器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约400W#183;h/L),开路电位高(2.5~4.2V),记忆效应小,充电快,自放电率低等优点[1]。

因此,小到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大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甚至在航空航天领域,都能看到锂离子电池的踪迹。

传统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及电解质组成。

目前人们研究的电解质主要分为三大类: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

其中,商业化隔膜通常为聚烯烃类薄膜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以及PP-PE-PP三层复合薄膜材料;电解液通常是将锂盐直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的[2]。

常用的锂盐有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及四氟硼酸锂(LiBF4);常用的有机溶剂是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二甲基碳酸酯(DEC)等。

这种隔膜/电解液体系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一方面聚烯烃类薄膜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急剧的热收缩,这就意味着当电池在大倍率下充放电时,隔膜可能会急剧收缩,从而导致正负极材料接触,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出现热失控;另一方面,聚烯烃类隔膜自身对电解液亲和性差,使得体系中存在大量可流动的电解液,导致电池出现漏液的现象,而这些电解液通常是可燃的,这就使得电池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3-4]。

因此,开发出新型的聚合物电解质以替代传统的隔膜/电解液体系势在必行[5-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