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生物技术 > 正文

斑马鱼肌肉兴奋传递调节变化对束丝藻毒素的响应文献综述

 2020-04-15 06:04  

1.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观念不强,许多外源污染物被排放至中国滇池,使得滇池水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滇池内的蓝藻水华暴发肆虐。水华束丝藻是蓝藻水华中的优势种群之一,水华束丝藻是一种在世界性富营养化水体中快速繁殖的有毒丝状蓝藻,能产生束丝藻毒素即麻痹性贝类神经毒素(PSPs),导致滇池中的滤食性鱼类大量死亡,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麻痹性贝类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洋甲藻、淡水蓝藻甚至是细菌里的生物碱性神经毒素,具有水溶性。束丝藻毒素主要存在于淡水系统中,在水中能累积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可以通过食物链从甲藻、蓝藻逐级积累到海贝、贻贝等动物体内,且该神经毒素具有很强的耐性,如耐酸性和耐高温性,用普通烹调方法不能完全去除污染该毒素食品中的毒性,因而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束丝藻毒素引起的中毒。因此生活在含有束丝藻毒素的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可能面临着这种毒素的威胁,甲藻和淡水丝状蓝藻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早在2004年,国内开始等便通过腹腔注射法检测到滇池水华产生的束丝藻毒素对小鼠有毒害作用,这是中国对滇池束丝藻毒素的首次报道。在这之前,国外几个国家也有关于束丝藻水华产生具有长期毒性的麻痹性贝类神经毒素的研究报道。由于斑马鱼是模式生物,其在生理学和解剖学上和其他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同源的,斑马鱼的脑与其它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脑的功能也有相似性,因此,实验中常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来研究具有复杂机能的高等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的功能。

2007年,国外有人发现淡水蓝藻水华通过直接释放毒素危害斑马鱼胚胎的发育。2013年,国内有人研究发现束丝藻毒素造成斑马鱼脑产生氧化应激引发脑细胞凋亡,之后发现束丝藻毒素抑制斑马鱼的感觉和运动能力,使其形态改变。在最近的报道中,将斑马鱼肝脏暴露于半致死剂量的束丝藻毒素,结果发现束丝藻毒素破坏了斑马鱼肝脏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诱导肝脏中出现了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且肝脏内神经递质失活,传导功能异常,揭示了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肝脏的毒害机理。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水华束丝藻是一种在世界性富营养化水体中快速繁殖的丝状蓝藻。由于水华束丝藻能分泌束丝藻毒素(aphantoxins)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s)),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虽然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影响细胞的电位门控钠离子通道而发挥它的毒性,对肝脏、脑、和胚胎发育具有不同程度的而影响,然而,其在肌肉组织内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关键酶活性变化的致毒效应和致毒机制仍然需要理解,截至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乃选此题进行研究。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滇池水华期间采集分离的水华束丝藻为材料,藻株经实验室培养、细胞内毒素抽提和纯化,毒素含量和成分分析后,通过腹腔注射(5.3 and 7.61mg STXeq/kgbw作为低浓度和高浓度)对斑马鱼进行毒素处理,在染毒后的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点(1,3,6,9,12 和24h)取斑马鱼肌肉组织,对斑马鱼肌肉组织的肌肉特异性酪氨酸受体激酶(muscle-specific receptor kinase,MuSK))、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 LRP4)、调节蛋白激酶7(Dok-7)、乙酰胆碱受体相关蛋白(rapsyn)、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 (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Trk)等肌肉兴奋传递关键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

2.2研究目标:

束丝藻作为滇池水华的主要优势种群,其产生的束丝藻毒素对斑马鱼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变化对束丝藻毒素的响应。本实验在束丝藻毒素处理斑马鱼后的不同时间点内,综合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法等技术,研究斑马鱼肌肉兴奋传递关键酶活性在毒素处理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分析毒素对肌肉兴奋传递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斑马鱼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变化对束丝藻毒素的响应,为水产养殖、人和动物健康提高新的参考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