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王沂孙词之沉郁风格

 2023-08-23 02:08  

论文总字数:11473字

摘 要

王沂孙作为南宋末年遗民词人,他的词作大多借咏物表达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对故国的思念、对新王朝的排斥和对未来的担忧,传达出作者国破家亡后忧郁缠绵的心绪,哀伤凄婉的情思。作品中展现出的沉郁风格皆与他的生平经历、所见所感紧密相关。词中巧妙运用比兴、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结合曲折顿挫的章法结构、精绝的构思,与作者内心所要含蓄表达的富有感染力的独特情感完美结合,形成一种别致的沉郁之美。

关键词:王沂孙;沉郁;原因;表现

Abstract: Wang Yisun is a poet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is poems almost  express the memory of the past time and his ancient kingdom, the exclusion to new dynasty and worry to future through metaphor. The dreary style and melancholy and mournful thinking expressed in his poems came from his experience after his native country perished. Wang Yisun skillfully use many expression devices including metaphor(Bi Xing), allusion(Yong Dian)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delicated idea to implicitly and perfectly express his unique emotion. So his poems have a special dreary beauty.

Keywords:Wang Yisun;dreary;reason ;performance

目 录

一 引言……………………………………………………………………………3

二“沉郁”风格形成的原因 ……………………………………………………4

(一)黍离之悲 …………………………………………………………………4

(二)身世之苦 …………………………………………………………………5

(三)仕元之辱 …………………………………………………………………6

三“沉郁”风格的具体表现 ……………………………………………………6

(一)借物抒情 …………………………………………………………………7

(二)构思精绝 …………………………………………………………………8

(三)化用典故…………………………………………………………………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一 引言

南宋后期虽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黑暗,但宋末文坛并不荒凉,词坛有别立一宗的姜夔,有争奇求异的吴文英,也有刘辰翁、刘克庄和陈人杰等辛派词人的继承者。诗坛也有很多杰出的诗人,有“永嘉四灵”,有“江湖诗派”,也有文天祥、汪元量这样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造就了宋末文坛最后的辉煌。王沂孙作为遗民文人群的一员,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四大家”,是宋末元初杰出的词人。陈廷焯尤为欣赏王沂孙,将他与周邦彦、姜夔并称为“词中少陵”。他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王碧山(沂孙)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1](p41-42)。”又说“诗有诗品,词有词品,碧山词性情和厚,学力精深。……论其词品,已臻绝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1](p42)。”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评价对于王沂孙这样一个词人来说为溢美之语,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其可以看出王沂孙词的沉郁厚重,看出王沂孙词有伤时感世之言,却很有道理,值得我们去研究。

沉郁指的是一种深沉郁结、沉厚忧郁、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美学风格, 多见于古代文艺理论著作[2]。“沉郁”的美学概念,和其他的美学概念一样,有一个孕育、产生及演变的过程。“沉郁”概念孕育在《诗经》《楚辞》时代。《诗经·小雅·都人士》云:“我不见兮, 我心菀结。”郑玄笺“菀”曰:“犹屈也, 积也。”[3](p150)。“沉郁”一词真正成为文艺美学概念, 是在晋代才出现的。陆机用“沉郁”一词说明文学创作的一种思维活动的特点,梁代钟嵘正式把“沉郁”一词引入文艺理论著作[4]。唐代时,这一美学概念开始大量运用于诗文中,如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但在历史上,对“沉郁”这一美学概念分析最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著作是清代词论家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

所谓“沉郁”,陈氏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孤臣孽子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1](p8)《白雨斋词话》中有二十多处论及碧山词,如:“词法莫密于清真,词理莫深于少游,词笔莫超于白石,词品莫高于碧山,皆圣于词者。而少游时有俚语,清真、白石间亦不免,至碧山乃一归雅正。”[1](p49)

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王沂孙的生平经历和陈廷焯的“沉郁”说简单分析王沂孙词沉郁风格的成因和其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二 “沉郁”风格形成的原因

王沂孙生活在一个宋末元初这个很不和平的年代,这几乎注定了他将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这为他写作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黍离之悲

王沂孙生活在宋末元初,经历了两个朝代的更替阶段,看见了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目睹了国家饱受欺凌,战乱频生,民生凋敝,国将不国。亲历了蒙古大军的铁蹄入主中原,他们踏遍了本属于宋朝的万里江山,也踏碎了千万个如王沂孙一样的遗民的尊严。南宋的灭亡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亡国,由宋向元过渡时代的大量作品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次亡国而形成了浓烈的凄凉哀婉的感情基调。陈廷焯说:“南宋词人,感时伤世,缠绵温厚者无过碧山,次则白石[1](p30)。”很多爱国文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内心不同的黍离之悲,王沂孙等姜张词人属于绝对的文人,“姜张词人有两种情况,一则生活在南宋灭亡之前,一则因为南宋灭亡而入元,成为南宋遗民。就爱国论,他们没有辛弃疾、陈亮等人那样的人生经历,但同样有很深的家国之痛和愤世情怀,不同的是社会环境呈现出的相对差异及词人人生经历、性情的不同,在词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与风格。辛派词人呼号抗金以收复失地,他们则在委婉地忧国伤世,抒说自我的‘黍离之悲’”。[5](p409-410)王沂孙便是将自己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感通过对花草树木等物的吟咏加以宣泄,从咏物抒怀,其咏物自然成了抒怀的烘托,格调的阴暗与怀古的凄凉相映衬,在这样的心情中,人生的末世感甚为强烈。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朝代更替之际,让他每天忧虑不已,仿佛身陷朝不保夕、进退无所、人命危浅的境地。再如《醉蓬莱·归故山》: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47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