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父母—子女依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一个调节性的中介模型外文翻译资料

 2023-04-05 08:04  

英语原文共 20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父母—子女依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一个调节性的中介模型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亲子依恋与大学生社会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和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总计通过分组抽样的方法招募了614名大学生。结果显示:(1)亲子依恋与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呈负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呈正相关;(2)心理弹性在亲子依恋和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调节了亲子依恋通过心理弹性影响大学生社会焦虑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中介过程。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亲子依恋影响社会焦虑的机制,对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强度、缓解社会焦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

关键词 亲子依恋、社会焦虑、心理弹性、网络社会支持、大学生

1介绍

社交焦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担心被他人评价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体验(Boehme, Miltner, amp; Straube, 2014; Morrison amp; Heimberg, 2013)。以前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65.4%)的大学生有中度社交焦虑,而近四分之一(22.4%)的大学生有重度社交焦虑(C. Zhao amp; Dai, 2016)。以往的研究也显示,社交焦虑不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业成绩(Brook amp; Willoughby, 2015; Su amp; Song, 2005),而且还会导致抑郁和攻击性行为等内化和外化问题(Morrison amp; Heimberg, 2013; Wu, Huang, He, Tang, amp; Pu, 2015)。因此,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已经成为研究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有研究发现,个体的内因和外因是造成其社交焦虑的两个主要方面(G. Liu, Pan, Li, Meng, amp; Zhang, 2017; Mothander amp; Wang, 2014; X. Zhao, Zhang, Chen, amp; Zhou, 2014)。根据情感安全理论,个体社交焦虑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是家庭,父母在个体获得情感安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Cummings, Schermerhorn, Davies, Goekemorey, amp; Cummings, 2006)。亲子依恋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社交焦虑和其他情绪的发生和发展(McCarthy, Lambert, amp; Moller, 2006)。此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人的社会模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Gavazzi,2011)。早期依恋经验是个体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人际关系的原型(Li, Sun, Ta, amp; Liu, 2016)。以往的研究也证实,父母在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父母冲突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Xia, Liu, Gu, amp; Dong, 2016),而那些与父母保持健康依恋的青少年则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Wang等,2017)。如上所述,亲子依恋与个体的社会焦虑呈负相关关系。然而,亲子依恋与社会焦虑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了解亲子依恋在大学生社会焦虑中的内在机制,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和有效的预防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弹性是指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它可以帮助个体克服逆境,抵御创伤性事件的负面影响,并从极端情况下迅速恢复(J. Sun amp; Stewart, 2010)。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erman等,2011)。以前的研究证实,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可以积极调动心理资源,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体验,减少焦虑(Schelble, Franks, amp; Miller, 2010)。相反,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敏感,容易受到负面社会事件的影响,如同伴的拒绝和孤立,容易出现社会回避,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焦虑等负面情绪(Liao, Ye, Jin, Xu, amp; Li, 2017)。可以推测,亲子依恋可能通过心理弹性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H1):

H1:心理弹性在亲子依恋和社会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根据心理弹性的框架,心理弹性的发展受到个人外部因素的影响(Mandleco amp; Peery, 2000)。作为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在促进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Sippel, Pietrzak, Charney, Mayes, amp; Southwick, 2015)。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支持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便利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场所(Freeman, Barker, amp; Pistrang, 2008; X. Zheng, 2013)。网络社会支持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和物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Lin amp; Bhattacherjee, 2009)。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在现实中遇到困难时,来自网络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可以有效地减轻其中的压力。来自互联网的鼓励和陪伴可以增加个体面对困难的勇气(Hu, Fan, Zhang, Xie, amp; He, 2014)。此外,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少个体的疏离感和孤独感(Jiang amp; Bai, 2014; Takao, Takahashi, amp; Kitamura, 2009),这样个体在面对负面事件时可以充分调动保护性因素,进而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Dan amp; You, 2017)。此外,根据Lei(2010)提出的 '穷人变富人模型',现实中社会支持不足的个体更可能通过网络社交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一旦家庭支持缺乏或不足,个体就会将注意力转向互联网环境(Lei, 2010; Olsson, Bond, Burns, Vella-Brodrick, amp; Sawyer, 2003)。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H2):

H2:网络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在网上的社交互动频率越来越高(Valkenburg amp; Peter, 2007)。Weidman等人(2012)发现,在网上社交的个体往往在现实中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并经历相对较低的压力感和焦虑感。有研究发现,网络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和人际信任;增强他们的自尊和社会效能感,从而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稳定和良性的关系(P. Liu, Jiang, amp; Bai, 2014; X. Sun, Zhao, Zhou, Xie, amp; Tong, 2015);并减少遭受负面情绪的风险(Lei amp; Liu, 2005)。然而,得到不同水平的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有产生社会焦虑的不同可能性。例如,高水平的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交往中的压力感,与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Wright,2000),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Ma, Yang, Zhu, Zhang, amp; Du, 2011; L. Zhang, Zheng, Yan, Wen, amp; Shi, 2007)。相反,缺乏网络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经常陷入怀疑,难以建立友谊,容易产生社会困扰和焦虑(孙茜等,2015;王晓明、李晓明,2014)。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具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往往会主动寻找网络资源,以获得社会支持和丰富人际关系(Campbell-Sills, Cohan, amp; Stein, 2006);因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社会焦虑等负面情绪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H3):

H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弹性调节亲子依恋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中介过程。

此外,网络社会支持是否能直接调节亲子依恋对大学生社会焦虑的影响,也值得探讨。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假设4(H4):

H4:网络社会支持对亲子依恋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图1 假设模型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亲子依恋对大学生社会焦虑的影响是什么,心理弹性是否在它们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二,网络社会支持是否能调节调解过程中的前半段路径、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围绕这两个问题,本研究拟构建一个调节的中介模型(见图1),全面考察亲子依恋、心理弹性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社会焦虑的影响,以期为减少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案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

2方法

2.1参与者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国不同高校的7个层次随机抽取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73份,回收率为96.1%。在删除填写时间过短、回答不一致的问卷后,选取有效问卷614份,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中男生232人(37.79%),女生382人(62.21%);大一学生219人(35.67%),大二学生173人(28.18%),大三学生107人(17.43%),大四学生115人(18.73%);农村学生354人(57.65%),城市学生260人(42.34%);独生子女268人(43.65%),非独生子女346人(56.35%)。参与者的年龄在17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39岁(标准差1.21)。

2.2测量

亲子依恋。本研究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Raja、McGee和Stanton(1992)修订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量表。每个维度有10个项目,共计20个项目。5分利克特量表用于评分,1分代表“完全不一致”,5分代表“完全一致”。亲子依恋总分由两个因子相加得到,总分越高,依恋质量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2(父子)和0.91(母子)。

心理弹性。由Wagnild和Young(1993)编制,并由Y. Zheng, Fan, Yu, and Luo(2011)修订的复原力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人的心理弹性,包括乐观、坚强和自信三个维度。该量表包括25个项目,采用7分制计分方法,1表示 '完全不符合要求',7表示 '完全符合要求'。心理弹性总分由三个维度的分数组成,总分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三个分量表为0.83(乐观)、0.95(坚强)和0.93(自信)。

网络社会支持。Liang和Wei(2008)编制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包括四个维度: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朋友支持。这四个因素相加,得到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分。该量表包括25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法,1表示 '完全不一致',分表示 '完全一致',总分越高,网络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四个分量表为0.91(情感支持)、0.80(工具支持)、0.91(信息支持)和0.85(朋友支持)。

社会焦虑。由Leary和Dobbins(1983)编制,并由Peng, Gong和Zhu(2004)修订的社会焦虑量表(SAS)被用来评估独立于行为的主观社会焦虑水平。该量表由15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法,1表示 '与我完全不一致',5表示 '与我极其一致'。总分越高,主观社会焦虑的程度就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3程序

在获得学院领导和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解释问卷说明。在参与者理解说明后,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此外,本研究同时对七个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对主考官保密,避免时间、主考官等额外变量的影响。

2.4数据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 22.0和Amos 21.0进行数据分析。在经典参数检验中,一旦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同质性的前提,出现Ⅰ类和Ⅱ类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根据Erceg-Hurn和Mirosevich(2008)的建议,用Bootstrap方法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该方法不需要假设样本服从一定的分布,而是以原始样本的回归为基础,通过随机抽样重建样本分布(本研究共构建1000个样本,每个样本的容量为614),得到参数估计的稳健标准误差和95%偏差修正的置信区间。如果置信区间不包含零,则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n=614)

3结果

3.1常用方法差异的控制和验证

为了控制常用方法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匿名方法对被试进行调查、反向评分等步骤。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常用方法的偏差进行检验(周龙,2004)。结果表明,在没有旋转的情况下,有11个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的突变率解释为17.21%,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没有明显的偏差。

3.2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研究发现,亲子依恋与心理弹性、网络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网络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最后,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

3.3亲子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调节的中介模型

如表2所示,亲子依恋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而亲子依恋与网络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对社交焦虑无显著预测作用。在方程(2)和(3)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053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