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南通开发区公共文化中心工程-档案馆文献综述

 2020-04-15 09:04  

1.目的及意义

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档案馆已历经数千年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上档案馆建设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趋势。面临设计前期建筑策划和使用后评估的双重缺失,我国传统的档案馆建设模式受到较大的挑战。如何能在经济、适用、美观的基础上,加以关注、整合国际档案馆建设的新趋势并合理融入建设当中,是新时期我国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国以来档案馆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档案馆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中期,可称之为“库房时期”。这一阶段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重要的档案资料,大力培训新中国紧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于 1954 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档案馆。这阶段档案馆建设远没有形成体系,仅仅解决了存放档案的库房和柜子问题,是新中国档案馆建筑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中期,可称之为“战备时期”。1969 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引起了国家对战争时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视,于是将重要的档案资料从地上库房转移至了战备的档案洞库存放。由于从地上转移至地下,这一时期地上档案馆的建设几乎中断,更谈不上任何发展的可能。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期,可称之为“功能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档案数量剧增,全国开始进入了档案馆建设的高潮,但对档案馆建筑模式的研究几乎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借鉴。该阶段探索的主要成果是建筑内部布局和档案馆使用工艺流程的相互关系,从基本上解决了档案馆三大功能区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结合问题,总结出一些平面模式,如回字型、工字型、]型等,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建筑规范制定。

第四阶段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可称为“理念时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的载体形式和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 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郑州会议)明确提出,要转换观念,改变认识,把档案馆建设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的要求。所谓“两个基地,一个中心”是指党和国家要求把档案馆建设成档案保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并有着相当程度的开放性[1],而且允许普通民众自由查阅政府现行文件(红头文件)。至此,档案馆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档案工作理念的转变,也就必然引起了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应转变,这将引起建筑布局、外部形象、内部功能、空间组织等一系列变化。

档案馆建设的新情况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档案载体有了新的变革,从此不再仅限于纸质载体,从音频档案到机读档案,从缩微档案到电子文件,档案类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度。档案载体的变革进而对档案馆建筑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的档案载体也使档案的联网查阅和备份成为可能,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档案事业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各种不同介质的档案需要收藏、保管,既有档案馆建筑空间越来越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桎梏,当前档案馆建筑的改建、扩建已成为国际档案馆建设的主流。

随着各国民众利用公共档案馆的意识不断增强,档案馆建筑的职能定位也愈发博物馆化,文化教育功能越来越成为档案馆建筑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