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工程管理 > 正文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01 08:05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解决水体黑臭的问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1.2研究目的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海绵城市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是截止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可消纳和利用70%的降水量。如何科学量化海绵城市的建设潜力以衡量其是否达到既定标准或预设目标是构建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性的所在之处。该指标体系是描述海绵城市可度量参数的关键集合,是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阶段、建设程度、建设质量的主要依据。一方面,通过指标体系对海绵城市进行测算分析而得到直观的、可查可比的数据,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以及和预设目标的差距,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分析与决策手段;另一方面,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也会促进和推动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

1.3研究意义

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形式,也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我国幅员广阔,西部落后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人均GDP收入相差甚远,而南北方城市的降水量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何科学使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如何设定合理建设目标、正确的建设方式将是当前海绵城市研究的热点和难题。如今国内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浪潮,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将海绵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在总结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和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作出评价。科学评价海绵城市的发展状态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1.4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4.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的海绵城市建设遵循城市自身水资源特点及建筑的自然规律,按照建筑屋面—绿地—硬化道路—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式的排水系统来保障雨水在城市中循环,使得城市降雨能够被系统地收集、存储、净化与利用。同时,城市建筑能够与雨水和谐共存,城市的制度体系能够较好地预防、响应城市洪涝,以减少灾害损失。而且可以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降低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但是日本建造海绵城市的相关做法建造工程量极大、造价极高,耗时也较长,建成后也需要大量的管理成本,还需要政府机构和居民等的积极配合,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