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正文

从《呐喊》看经典形象的符号化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6339字

摘 要

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的经典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画中的夸张造型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这个造型成为蒙克作品的经典形象,也成为了解蒙克内心及生活经历最有力的形象。这个形象经过安迪·沃霍尔的重新演绎,更演变为大众化符号被广泛流传。在安迪·沃霍尔以后,《呐喊》中的形象更在多种艺术形式中被演绎,了解形象变迁背后所流露出的艺术价值观的变化。到媒体时代,呐喊形象的变迁更反映了艺术的泛大众化现象。

关键词:呐喊,符号化,波普艺术,戏拟

Abstract:Munch"s work "The Scream" in the classic image of the impressive, painted in exaggerated form in his other works too many times, the shape of a classic image of Munch"s works, has become the heart and life to understand Munch experiencing the most powerful image. This image through re-interpretation of Andy Warhol, but evolved into symbols are widespread popularity. After Andy Warhol, "The Scream" in the image even been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rt forms,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image showing changes behind the artistic values. The media age, but also reflects the changes shouting image pan Popularization art.

Keywords: "The Scream", Symbolic, Pop Art, Parody

目 录

前言 4

1 经典之作《呐喊》 4

2 波普艺术——“呐喊”符号化的开始 4

2.1 《呐喊》形象在波普艺术中的发展 4

2.2 《呐喊》形象变迁与商业社会 5

3 “呐喊”符号的当下意义 6

3.1 “呐喊”符号在当代的演绎 6

3.2 “戏拟”在当下的意义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前言

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的经典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画中的夸张造型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这个造型成为蒙克作品的经典形象,也成为了解蒙克内心及生活经历最有力的形象。这个形象经过安迪·沃霍尔的重新演绎,更演变为大众化符号被广泛流传。在安迪·沃霍尔以后,《呐喊》中的形象更在多种艺术形式中被演绎,如果以动态的视野考察艺术史中这个形象的变迁,则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形象变迁背后所流露出的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1 经典之作《呐喊》

《呐喊》是蒙克创作于1893年的油画作品,是“生命”组画当中最为强烈和令人激动的一幅作品。一眼望去,一个圆瞪着眼睛,双手捂着变形、扭曲的类似骷髅头的人物形象正在惊恐的尖叫。远处两个的身影与前面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平静后者焦躁不安。这个扭曲的身形用尽他所有的力气宣泄着自己心中的不安、孤独和恐慌。画中血红色的天空与混乱、阴暗的地平线交织在一起,在这其中隐约看到了两艘小船,从中隐约能感受到蒙克向往快乐、无忧无虑的心情。但事实并非所愿,随后孤独、恐惧和哀怨涌上心头。在蒙克自己的日记中也有写到:“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落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样的红,在城市上空,我看见了血红的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哆嗦起来 ,我似乎感到宇宙间响起了一声巨大的 、震天的呼号。”[1]“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从我摇篮时代便跟随了我一生”。[2]可以说,这个扭曲的形象表露出蒙克自己的真实情感,亲人们的相继离去和自身的病痛对蒙克从心理上到后来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克将《呐喊》中的造型作为他创作的母版,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这个造型中。在这之后,他又创造出了许多版本的《呐喊》形象,逐渐有了自己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焦躁不安、孤独寂寥和恐惧的形象令人们产生共鸣,成为蒙克的标志。

2 波普艺术——“呐喊”符号化的开始

2.1 《呐喊》形象在波普艺术中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生产过度丰裕、商业文化开始膨胀,进入了繁华的商业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审美水平不断上升。工业机械化流水线式的大生产复制出无数的商品,彻底融入到了当时的社会,促进了当时艺术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波普艺术自然就成为了这个商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具有流行的、大众的艺术特色在当时盛行开来。大众艺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最流行、最时尚的文化现象,从流行歌曲到影视电视,以及影视明星和各种各样的杂志书刊让人应接不暇,许多人开始追求这种流行与时尚。

与此同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也关注着社会中的流行符号。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美元钞票、可口可乐,还有明星头像玛丽莲·梦露、迈克·杰克逊等等。《呐喊》作为经典的造型形象,特别是他所指代的现代人精神焦虑的普遍现象,自然便成为了波普艺术中所要表现的对象。1984年,安迪·沃霍尔用其独特的迷幻色彩,制作了丝网版画《呐喊》(图一),自此,《呐喊》开始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标志出现在世人眼前。

显然,安迪·沃霍尔创作的《呐喊》已经全然没有了蒙克在作品中所想表达的绝望之情,它仅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符号而已,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言:“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同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呐喊T恤、呐喊杯子、呐喊靠垫、呐喊咖啡、呐喊玩具、呐喊文身,以及呐喊影视艺术形象,等等。都更多的仅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标志而已。”[3]安迪·沃霍尔避开了画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利用重复和媒体传播的方式,把经典形象演变为大众化图像、符号直接用于生活的商品包装上呈现在大众面前,他将经典形象融合在了大众文化中,并且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个形象经过安迪·沃霍尔的重新演绎,打破了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图一

2.2 《呐喊》形象变迁与商业社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家需要不断刺激大众消费,波普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消费文化,刺激了大众对物质的欲望,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流行产品,娱乐文化的关注。此时的艺术是为满足商业需要而发展的,电视、电影、平面海报、杂志广告等也成为了波普艺术拓展的新的媒介。波普艺术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商业气氛和广告宣传的作用。”[4]可以看出,图像经过复制再加上大胆、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刺激了大众消费的欲望。商品在供需的条件下不断地复制、再消费,使艺术元素变得普遍化、大众化。

综上描述,波普艺术是把原本遥不可及的经典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消费时代,成为商品,潜移默化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是经典形象变成符号化的大众形象。安迪·沃霍尔把充满恐惧的《呐喊》经典形象符号化并在画面上重复排列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加了艺术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贴近了生活,受到了更多大众的喜爱,体现了艺术的大众化、普遍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波普艺术利用一个简单清晰而又反复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促成了社会中最经典的形象符号。在这样一个发达的商业时代,把一系列的经典形象颠覆为符号依附在商品中,满足了商业社会人们的审美和消费的欲望,同时也使艺术与大众化的消费社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3 “呐喊”符号的当下意义

3.1 “呐喊”符号在当代的演绎

在百度中搜索“呐喊 恶搞”两个词语,会出现一系列当下形形色色对呐喊形象的颠覆。比如:我们现在在聊天软件中就出现了这个形象表情符号(图二),还有动画短片以及各种摄影(图三)、影视作品。如果说安迪沃霍第一次将呐喊形象和商业社会结合起来,让呐喊形象变为符号化的商品,那么在媒体时代,呐喊形象的变迁更反映了艺术的泛大众化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33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