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包拯艺术形象政治价值转化的路径研究-以《铡美案》为例》毕业论文

 2020-02-15 04:02  

摘 要

包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清官文化的代名词,中国民间老少皆知他铁面无私的断案故事和清正廉洁的美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包拯的形象从人到神,从具象到抽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精神的化身,包拯因此成为了中国清官文化的代表。说到包拯,首先会想到他黑面额有月牙的外貌和铡尽天下贪官的三口著名的铡刀。代表包拯形象的这些政治符号和艺术形象体现着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又是如何体现这些政治价值?本文以《铡美案》为例,探究艺术形象中典型的政治符号和虚拟政治仪式是如何体现包拯的政治价值,分析戏剧小说如何成为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最有效的载体。通过以上包拯艺术形象的政治化路径总结和分析,对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政治化的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政治化路径规律探索,为当代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包拯;包公艺术形象;政治符号;政治价值

Abstract

Bao Zheng can be said to be behalf of the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 legend and reputation as the official clean integrity are almost household names in Chinese folk. From historical figures to literary ima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Bao Zheng's image gradually evolved from man to god, from figurative to abstract, and became the embodiment of an idea and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Bao Zheng also became the unique schematic symbol of an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 culture in China. When talking about Bao zheng, the first thing we would think of was his black face with a crescent moon and the three famous scissor blades used by corrupt officials in the world. What political values and how to embody these political symbols and artistic images representing bao zheng's im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CHENSHIMEI"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ypical political symbols and virtual political rituals inartistic images embody bao zheng's political value, and analyze how drama novels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carrier of bao zheng's political value transformation. Zheng artistic imag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political value through the abov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rule, for the ma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path rule to explor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Key Words:Bao Zheng;Bao Zheng's artistic image;Political symbol;Political value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文献综述 2

1.3.1真实的包拯与艺术的包拯 2

1.3.2包拯艺术形象特征 3

1.4研究方法 3

1.5创新点 4

第二章 戏剧小说中《铡美案》的演变 5

2.1从真实的包拯到艺术的包拯 5

2.2 戏剧中《铡美案》的演变 7

2.3小说中《铡美案》的演变 8

第三章 政治化路径(一):“政治仪式”体现包拯政治价值 9

3.1“政治仪式”的含义 9

3.2戏剧中虚拟“政治仪式”体现包拯政治价值 9

第四章 政治化路径(二)政治符号象征包拯政治价值 11

4.1包拯外貌的演变象征包拯政治价值 11

4.2包拯的铡刀象征包拯政治价值 12

第五章 政治化路径(三):戏曲小说塑造包拯政治形象 14

5.1 小说塑造包拯政治形象 14

5.2戏曲塑造包拯政治形象 15

第六章 总结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大多崇尚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就包含清官文化。近代中国,虽然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王朝的不断更迭,然而 “清官文化”却不同于其他逐渐隐没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是长盛不衰。尤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后,反腐倡廉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清官文化”再一次成为热点。于是在今天,无论是多渠道对清官的宣传,还是人们内心对廉洁官员的期待,都说明在当今中国,清官文化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从古到今,包拯铁面无私的断案故事和清正廉洁的美名在中国民间老少皆知。随着时代发展,有关包拯民间故事以及艺术作品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包拯的艺术形象也不断变化发展,最终包拯成了中国清官文化的代表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理念和精神的化身,历史发展到现在,关于包公断案的艺术作品一直层出不穷,通过文学作品或戏剧中包拯的艺术形象,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表达了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各自的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制度的态度。我们不仅要研究包拯的艺术形象。还要探讨其背后更包含了深刻的政治价值,那么从包拯艺术形象探讨其政治价值,并在政治符号、政治仪式等各方面,深入了解其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

1.2研究的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将通过《铡美案》这一典型案例,研究与《铡美案》有关的文学作品与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包拯艺术形象及其背后的政治价值,将包拯艺术形象及形象价值进行系统化理解,探索其政治化路径。

在现实意义上,第一,通过《铡美案》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包拯的艺术形象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政治价值,研究戏剧小说为什么是包拯政治化最有效载体,为其他文化的政治化提供依据。其次,可以将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之后的理论融入当代政治工作中。第二,完善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分析及探索,使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得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对中国现实现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1.3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文献综述

从古代开始,包拯这个人物形象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早就成了艺术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到近现代,从知网论文的检索来看,现代学者对于包拯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真实的包拯与艺术的包拯

这一部分的学者大多从包拯政治思想入手研究包拯形象。例如宋灵恩在《包拯的清官形象简论中》(1990)提到,包拯主张法治,坚持令行禁止,他认为法令是皇权的体现。可见他政治思想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如他说:“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横赋暴取,不知纪极,若因此流亡相应而起,涂炭郡邑,则将何道可以卒安之?况已萌之兆,不可不深虑” [2]可见他最终考虑的的是封建统治的是否安全,正确有效的治理措施应当是封建制度。从而为包拯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形象。再例如张全明的《包拯反贪理论与实践探微》(2001),周宝珠的《包拯与改革》(1985)以及杨国宜的《略论包拯反腐败》(1995)等,都主要针对包拯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简明的概括,由于包拯在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政治家那么分析包拯在政治廉洁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容就具有重要意义,也通过对他政治思想的探究树立起历史上一个清正廉洁的包拯形象。并且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也为其艺术形象的政治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拯这个人形象过民间的演绎,已经成为小说、戏曲中可塑造的经典形象之一,关于包拯的艺术作品从宋元时期开始出现,主要包括剧作家关汉卿写的杂剧话本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栏记》以及郑廷玉的《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等,但这时的的话本内容主要描写社会矛盾,对包拯人物形象塑造还不明显,到了明清时期,公案小说盛行,出现了专门描写包拯断案的短片故事集《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包拯的形象开始艺术化,出现了通鬼神等艺术化后的人物特征。到了清代,有关包拯的文学作品进一步发展,类似《清风闸》、《万花楼演义》、《三侠五义》等侠义为体裁的小说涌现,包拯的形象也逐渐从官僚向侠者变化。其中,包公形象最早得到神化应当是在《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其中有写到包拯可在梦中与鬼神沟通来断案。此后,包公形象及故事不断被丰富和创造,使包公形象渐渐脱离了真实的历史。

也有学者对包拯艺术形象的政治价值进行探索,但大多未成为其文章研究重点。例如包鹏《古代小说中包拯形象的演变》(2010)只在文章结论中提到包拯清官形象的重要价值就是官吏敢于阻止法外特权。曹一凡《明清公案小说中包拯形象研究》(2016)也只在探讨清官文化内涵时提到包拯面对与违法的皇亲国戚时用实际行动坚持自己的操守,体现了不畏权贵的正义精神。

1.3.2包拯艺术形象特征

包拯的艺术形象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定型,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包拯大概是一个黑脸,额头上有月牙标记,拥有代表正义的三把铡刀,张龙战虎王朝马汉四侍卫随侍身边还有一群侠士随时听命的一个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我们将人们印象中固有的包拯形象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包拯特有的政治符号,二是包拯断案的政治仪式表达。

首先是包拯特有的政治符号,最典型的就是包拯的黑面额有月牙的形象和著名的三口铡刀,在包拯的外貌方面,苏婷(2011)就提从民间信仰、文化传播、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包拯黑脸的由来,他认为黑色从古开始就是庄重严肃的象征,因此包拯的黑脸就是庄严肃穆的代表。而赵龙、罗莉(2001)也探究了包拯是怎样变成黑脸的。另外,商演(2000)中讨论了铡刀这一特殊物件对于包拯艺术形象的意义;郭建也讲述了铡刀这一符号化物品的来源及用途,早在元代的杂剧中,铡刀就已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成为包拯断案时的重要工具。

其次是包公断案过程中的政治仪式表达,这一部分没有学者针对包公戏中政治仪式的表达做过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所以我们通过廖小东(2012)和吴跃本(2017)等学者的文献中关于政治仪式的概念、特点、功能等的研究自行归纳总结。

以上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包拯的戏剧和小说等艺术形式的演变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从包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方面进行的分析,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资料,但是,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尤其是从包拯艺术形象如何政治化,即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还很少。因此,本论文拟从此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

1.4研究方法

第一、 文献研究法

通过可利用的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等,收集到一批关于包拯的论文专著等,并以《铡美案》为例进行相关研究的归纳总结,分析《铡美案》中包拯艺术形象的内容,价值,并客观分析其艺术形象变化特点及其形象的当代价值,为下一步关于研究其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意义做基础。

第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本论文运用文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文学方面主要是关于包拯的文学作品,政治学方面主要是包拯的相关政治理论,法学方面涵盖的包拯的法学思想,本文将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分析包拯的艺术形象及其背后的政治价值。

1.5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包拯铁面无私的断案故事和清正廉洁的美名在中国民间老少皆知。从真实的包拯到艺术的包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精神的化身,成为了中国清官文化的代表。包拯这种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那么这些政治价值是如何被体现出来的呢?本文以《铡美案》戏剧小说演变为线索,探究戏剧小说《铡美案》所蕴含的包拯艺术形象价值,以及包拯艺术形式如政治符号、政治仪式等是如何体现包拯政治价值的,即包拯艺术形象政治化路径;对这些路径的探索对我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剧小说中《铡美案》的演变

2.1从真实的包拯到艺术的包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关于包拯艺术作品的创作也都基于其本人的真实历史故事,其艺术形象也由本人真实形象演变而来。

包拯,字希仁,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合肥虎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包拯的父亲做过朝散大夫,可以说包拯自小就是在一个家庭氛围非常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也十分刻苦好读,终于在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了进士。“后多次升迁最终做了监察御史。他为朝廷提出过很多政治建议,例如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等。他也曾多次弹劾诸如张饶佐之类权贵。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或包龙图。在包拯去世后皇帝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所以后世称其为‘包孝肃’。”[3]

我们所熟知的包拯的形象多来源于各类包公断案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包公并没有留下很多的断案案例,《宋史》记载的也不过《割牛舌》《匿金案》等几例。但从这为数不多的案例中,我们仍然可以概括出历史上的包拯断案也具有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等特点。

历史上的包拯虽然不是一个有名的判官,却是一个知名的政治家,他十分受仁宗皇帝的赏识与宠爱,他和仁宗吵过架,甚至传言他曾经吵架时吐沫溅到皇帝脸上,但君臣二人关系一直很好。正是有这样的条件,使得包拯养成了直言敢谏的性格。包拯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在杨国宜校注的《包拯集》中,包拯上奏的关于“减轻徭赋、宽力役、救助饥荒百姓、囤积粮草”等的奏章高达50道,[4]不仅如此,他一心为国尽忠,在执政期间提出了多项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改革方案,如强调整顿军纪,增强军队战斗力,整顿吏治等等。包拯的种种举措,为他在历史上奠定了忠君爱国、以民为本、廉洁奉公的政治家形象。

其次我们要了解包拯的艺术形象。

历史上忠君爱国、以民为本、廉洁奉公的政治家在每个朝代都存在,然而唯“包拯”两个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成为中国“清官”的文化符号,这与人们基于包拯的艺术创作密不可分。我们如今熟悉的包公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已经十分不同,包拯被创作者们通过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功能赋予了新的形象。

在宋朝,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崛起时,包公形象便开始孕育。最早的包拯艺术形象应当出自于《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合同文字记》等话本中。但可能由于是新兴文化的原因,这三篇情节相对简单,并且也没有怎么描绘包拯形象,对包拯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比较粗糙,但这些话本却是包拯形象从历史到艺术转型。

元朝建立后,民族矛盾各阶级矛盾随着蒙古族统治的不得人心进一步加深,底层人民迫切的需要宣泄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于是在戏剧文学中便一步步塑造包拯这样一个正直刚毅,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到了明代,包公故事进一步成熟和发展。人们对于“清官”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加上明朝中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市民阶层意识进一步觉醒,商品经济繁荣等因素,更加促进了公案小说的繁荣发展。其中关于包拯最有名的当属《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两部短篇故事集。在这些小说中,包拯的艺术形象开始趋于一致,有了总体的形象,成为了与豪门权要贪官污吏相对立的,刚正而又睿智的清官,同时大量鬼神描写也为包拯形象增添了神化色彩。清代以来,有关包拯的艺术作品。包拯的形象又经历了新的一轮丰富创造。戏剧也逐渐成为包拯艺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但无论包拯形象如何发展,始终是由单薄到丰满、单一到多样的,并且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在这其中始终不变的则是他作为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如清正廉洁、体恤民情、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等特征,这是各个时代的创造者们在塑造包拯形象时所秉承的基础。[5]

再次,我们要清楚包拯艺术形象体现的政治价值,有如下几点

第一,不畏权贵的正义精神。不畏权贵,是一个官员应当具有的重要品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我们知道规则制定容易,但是坚决的贯彻是很难的,商鞅曾说过“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意思就是,如果法令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原因不是下层违法的人多了,而是有上层人员在带头不遵守法律。所以事实上规则的实施难度在于权贵,有权的人,因而自己犯法可以通过权力或金钱逃脱制裁;而权贵之间或许还可以进行权钱交易。因此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最主要的是上层人员也遵守法律,并且执法者能够对权贵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敢于对违法的权贵用法。这才是包拯不畏权贵艺术形象背后真正蕴藏的当代政治价值。

第二,执法如山的无私精神。包拯清官形象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铁面无私。我们这里说的无私并不是说要无私奉献什么,这里的无私最主要的含义是不包含私心。作为一个官员的行为最应当符合法律的需求,不能因个人喜好定罪,不能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更不能因他人的意思来确定用法轻重。而各个包公案中包拯判案的结果是出于对法律的遵从,这恰恰与现代主义法治精神相契合。我们相信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中国传统的“亲亲”观念、氏族理论根深蒂固,人情关系在中国社会屡见不鲜,但如果想要建设公正法治的社会,就必须尊重法律,破除人情带来关系的障碍,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这才是包拯铁面无私艺术形象得以长久传承并发展的当代政治价值。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