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流动青少年抗逆力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13 11:04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家庭式流动日趋明显,我国存在大量的流动青少年,2012年此群体规模已达3581万人。流动经历与巨大的城乡差异给流动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各种风险,但前人研究发现一部分流动青少年适应良好,这也是抗逆力研究的核心命题。本文基于对武汉市402名流动青少年,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把流动青少年分为高抗逆力组和低抗逆力组,探讨了个人、家庭以及外部环境层面各因素对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体主义、高学业投入、社区集体效力对抗逆力的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学习压力、个人主义、父母虐待、负面生活事件、欺凌发起、不良师生关系对抗逆力的发展有显著负向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了流动青少年抗逆力培育机制策略。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抗逆力;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ly obvious family-style flow,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obile teenagers in China. In 2012, the size of this group has reached 35.81 million. Migration and huge urban-rural differences have brought various risk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igrant adolescents.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ost migrant adolescents are well-adapted. This is also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the study of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 categorization of 402 migrant adolescents in Wuhan, this article uses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to establish subtypes of migrant adolescent, including high resilience groups and low resilience group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on resilience of migrant adolescents from the personal, famil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levels. The study found that collectivism, high commitment to education-social control , and community cohes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esilience, while academic stress, individualism, parental abuse, negative life events, bullying, and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fostering the resilience of migrant adolesc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Key Words: migrant adolescents;resilience;influence factors;intervention stategies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问题 1

1.3研究意义 2

1.3.1理论意义 2

1.3.2现实意义 2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2.1 国内外抗逆力研究学术史梳理 4

2.2 抗逆力的定义及测量 5

2.3 抗逆力研究框架 6

2.4 抗逆力研究策略 8

2.5 影响抗逆力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9

2.6 文献评述 10

第3章 研究方法 11

3.1 研究对象 11

3.2 测量工具 11

3.2.1自变量 11

3.2.2 因变量 13

3.2.3 控制变量 14

第4章 研究结果 15

4.1 区分高、低抗逆力群组 15

4.2 比较高、低抗逆力群组 16

4.3 抗逆力影响因素分析 16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22

5.1 抗逆力影响因素讨论 22

5.2 政策和实务建议 24

5.3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3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90年代以来,家庭式流动的趋势明显,出现了常住化和扎根化的特点,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流动青少年[[1]][[2]]。近年来,流动青少年增长迅速、规模庞大,2000-2005五年间,17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增长幅度为27.80%,规模从1982万增长到 2533 万[[3]]。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7周岁及以下的流动青少年规模为 3581 万[3]

流动青少年进入城市后,其生存和和发展面临许多风险。一方面,户籍壁垒在制度层面排斥流动青少年享受与其本地同辈相同的社会公共福利资源;另一方面,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城乡之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使流动青少年面临社会融入的挑战。研究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人际网络、教育发展、住房补贴、医疗资源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3][[4]][[5]],在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个人、家庭和外部环境层面,有较大的压力和风险,比如经济困难、父母虐待、社区无序等[[6]]。此外,频繁流动、户籍制度以及巨大城乡差异等使流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在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可能面临更多问题[[7]],有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也比当地青少年有更多的越轨行为、焦虑抑郁、学习成绩更差、与父母关系疏远、适应困难等[6][[8]]。

尽管流动青少年面临户籍限制和城乡差异带来的种种风险,但有学者发现大部分流动青少年适应状况良好,其心理状况并未显著低于当地的城市儿童,比如吃苦耐劳,人生态度积极,能够体谅父母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9]][[10]]。与风险因素相对应,流动青少年也会受到来自个人层面、环境层面的保护。在个人层面,如果流动青少年自尊水平高、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及具有自我效能感等品质能够使青少年免受风险的影响,并不至于出现心理问题[[11]][[12]]。在环境层面,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区,抗逆力与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13]],比如亲子依恋、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同伴关系、社区集体效力较好[[14]][[15]]。这些保护因素都有助于流动青少年抵抗风险,发展良好。

1.2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从流动青少年群体中区分出有高抗逆力水平的个体,并研究影响其抗逆力水平的因素。流动青少年是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危人群,但是大多数流动青少年并未筛选出心理行为问题。抗逆力研究的核心命题是“缘何有的人面临压力或困境则适应不良,而有的人却未受到高危环境的损伤性影响”,该理论为研究身处困境且适应良好的流动青少年提供极佳的理论视角。为此,我们将运用抗逆力理论,探究为什么处于相同困境下,一部分流动青少年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而另一些却发展良好。

第二,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提升流动青少年的抗逆力,从而提出发展流动青少年抗逆力以及预防其越轨行为的干预机制,以供相关政策和社工实务参考。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首先,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流动青少年自身以及其系统的资源和优势,大多数基于“问题取向”,其视角多聚焦于流动青少年的问题,认为流动儿童往往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等,并且将流动青少年与行为偏差、心理障碍、失范、弱势,甚至高危、犯罪这些负面标签相联系。本文对抗逆力的研究,从优势视角弥补先前研究过程中人文价值的缺失与方法论偏差。

其次,尽管近些年来关于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来说,对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的干预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研究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对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介入和干预,对以往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有一定理论补充意义。

最后,当前对流动青少年的研究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而中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更需要进行深入与广泛的研究。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流动人口流动的新区域,本研究将以武汉作为调查地点,了解武汉的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其抗逆力水平及影响因素,拓展了流动青少年在不同地域的研究。

1.3.2现实意义

首先,从优势视角而非问题取向的视角探究高风险流动青少年,聚焦于此群体的优势和抗逆力,问题取向的视角则多关注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劣势和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焦点也在于如何帮助其解决问题,缓解其不足。本研究结果可从优势视角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健康发展、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政策提供建议,优势视角取向的流动青少年干预实践和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流动青少年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可持续性地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

其次,社会工作实务越来越强调证据为本(evidence-based),本课题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干预流动青少年不良行为、提升其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实证支持。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