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理工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正文

巨灾风险证券化在我国地震保险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0-03-24 03:0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70% 以上的城市、50% 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目前,我国对于巨灾的补偿方式主要是政府的无偿赈灾和救济,但是数额十分有限,同时也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商业保险由于自身规模和承保技术的限制,也无法承担巨额赔偿。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而保险理赔仅为16.6亿。与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保险业目前的已赔付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这正凸显了我国目前保险覆盖率过低、巨灾保险机制缺位的尴尬局面。因此,借鉴保险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进行保险创新,借助保险衍生工具开拓我国的巨灾保险市场,成为保险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巨灾风险证券化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实现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分散巨灾风险的过程。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保险业利用其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与专业的承保和理赔技术开展巨灾承包业务,资本市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提供支持,从而共同应对巨灾风险。

1、国外研究回顾

风险证券化的概念早在1973年由美国学者RobertGoshay和RichardSandor提出,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保险衍生产品的论文《构建再保险期货市场的可行性研究》,率先探讨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问题,提出将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通过风险证券化或保险衍生产品,解决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Jaffee and Russell (1997)、Skees and Barnett(1999)[1] 认为再保险本身可能并不能够鼓励参与,将其巨灾保险进行再保险的保险公司也不能全部受到保证。再保险公司面对逆向选择,相同的费用和成本使得个体保险公司很难分散自身的巨灾风险。

Vivek J.Bantwal 和Howard C.Kunreuther(1999)[2] 指出,巨灾债券的支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相关联,如果只关注资产负债表,它为保险人通过资本市场对冲事件风险提供了可能,使其免于破产,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增强其资产组合的独一无二的机会。

David C.Croson 和Howard C.Kunreuther (1999)[3]考察了再保险如何同新型金融工具相结合以扩展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以及再保险如何同巨灾连接金融工具相结合使得保障价格低于目前的水平。

定价理论体系的研究始于Wang,Young amp; Palljer(1997)用对偶理论建立了保险定价公理化体系。Manfred Gilli与Evis Kellezi等(1997)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保险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并且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与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随机利率环境下的巨灾期权的定价模型。Howard C.Kunreuther,Vivek.J.Bantwal等(1999)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进行了解释,利用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预期效用理论(Anticipated Utility Theory)和秩依效用理论(Rank-Dependent Utility Theory)以及模拟分析软件等方法说明了一般的金融理论与资产定价模型还不能够解释巨灾债券价格较高的原因。

Claus Vorm Christensen(1999)[4]建立了巨灾保险衍生产品的新的定价模型。他从损失期间与发展期间的角度分析了带有长尾风险的损失过程,并运用数学模型对PCS期权进行了定价研究与演算,最后得出了PCS损失过程的对数形式是一个损失期间带有指数分布特征的泊松过程和发展期间带有正态分布特征的泊松过程的复合模型的重要结论。

2.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