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中日产业集群对比分析文献综述

 2021-03-10 11:03  

1.目的及意义

对产业集群所产生对经济效应对研究,一方面在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集群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使民间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加倍放大,从而为地方经济形成日益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整合和拳头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研究产业集群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催化经济生长。

日本是较早明确提出产业集群政策的国家之一,主要由METI(经济产业省)于2001年提出“产业集群计划”,由MEXT(文部科学省)于2002年提出“知识集群计划”。这两个计划分别由2006年、2007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近,且日本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力度较大,这使得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对中国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当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大量产业集群,但集群层次较低,而东北等欠发达地区虽然集群数量较少,却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中国来讲,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具有紧迫性。因此,分析日本产业集群政策,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经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竞争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Engelstoft等(2006)通过对丹麦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在共同奋斗目标下能够实现风险共担、互相支持,这种竞争与合作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创造力更为便利,有利于集群及其企业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体现在不同方面,Stamer(2008)将其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和兆观四个层面,其中:微观是指企业层面,中观是指集群层面,宏观是指区域或目家层面,兆观是指集群应对全球竞争层面。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Padmore等(1998)Porter“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通过系统方法来评价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该模型强调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企业联系和内外部市场,比钻石模更加注重集群企业的联系和内外部环境条件。Feser(2001)则提出从时间(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地理(资源、交通、竞争等)、关联(投入与产出、创新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对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

我国学者对集群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视角多样,探讨领域宽泛。魏江(2003)以地理聚集和产业特性作为标准界定集群,所谓地理集聚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成员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所谓产业特性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的生产和服务。刘世锦(2003)总结了两个地区的具体形成方式。在浙江,基本是产业与市场互动的方式,先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群生产,即一村一品,然后形成市场,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符正平(2004)从集群形成内外部条件出发分析了集群形成机制。他认为,集群产生需要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同时强调了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比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我国国内集群研究仍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和消化阶段,主要表现为:(1)理论创新不足。多数研究者或者用国外理论解释现有集群现象;或者对某一个集群特点进行总结和案例分析,但没有上升为解释力较强的一般性理论,即缺乏重大的理论创新。(2)定量研究少。大规模集群现象在我国仅仅有20年的历史,多数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态势和规律还难以把握,加上统计资料的缺乏,对集群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3)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集群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学,特别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和规模经济理论等理论上,尽管有些学者从社会学和生态学来研究产业集群,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