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5 05:02  

摘 要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人们经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相应大幅提升,而今我国产品制造分工在全球价值链中尚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长久以来不利于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中国制造2025中,重点关注的十大行业中大多都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掌握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技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一国的即期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计算GL指数、B指数等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类型以及水平,结果表明,面对不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类型都各有不同,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韩和中日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则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了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与其他三个贸易伙伴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还是由产业间贸易贡献,产业内贸易类型差异较大。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根据模型结论表示,我国与美、韩、日的平均市场规模显著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他因素在各国间的影响不一。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数据分析和模型结论启示,借此从政府与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B指数

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its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economic and material life, people'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tech produc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ow, the division of product manufacturing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cannot obtain more economic benefit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for a long time.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normal,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growth points to new ones.In “Made in China 2025”strategy, most of the ten industries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are related to the high-tech industry. Mastering the ramp;d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high-tech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high-tech products in China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 country's immediate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GL index, B index,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ac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levels and typ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high-tech products are different, the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level is relatively low, and with South Korea and Japan,the mod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changed from inter-industry trade to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increase in trade in high-tech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three trading partners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inter-industry trade,and the typ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re very different.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can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conclusion, the average market siz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and Japa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high-tech products, while other factor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among countries.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and model conclusions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a and eve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evelop intra-industry trade of high-tech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y; intra-industry trade; GL index; B index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2

1.4 文献综述 2

1.4.1 国外 2

1.4.2 国内 4

1.5 创新与不足 4

1.5.1 可能的创新点 4

1.5.2 存在的不足 5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范围及产业内贸易界定 6

2.1 高新技术定义界定 6

2.2 产业内贸易定义 6

2.3 分析指数简介 7

第三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10

3.1 整体层面 10

3.2 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分析 13

3.2.1 静态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13

3.2.2 动态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16

3.2.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分析 19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1

4.1 解释变量的选择 21

4.2 数据来源 22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22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24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争取更低成本的生产与更广阔市场的寻求,国际分工在国际间逐渐普及深化,而与之相随的产业内贸易在各个产业中越来越频繁。全球贸易中产业间贸易模式不再成为主流,与之相代的是发展愈发迅猛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间的主要贸易模式,并逐渐延伸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

在经济逐渐繁荣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吃饱喝足,人物开始需求更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各个国家都在试图提升己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德国“工业4.0”项目与印度2014年提出的“印度制造”改革中就涉及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策略发展。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前提背景下,其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中国制造2025”倡议中提到的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其中重点关注的十大行业中大多都涉及了高新技术领域,关注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工地位是我国制造业大国发展巩固的并经之路。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扩深,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在不断地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2018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46230.4亿美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12.6%,相比10年前2008年增长了80.4%,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显出明显的增长势头(除了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且贸易顺差显著,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性,历年出口总额高出进口总额约30%。相比2008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2018年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增长了88.6%,出口总额增长了73.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7.3%,进口总额增长113.3%,占2018年货物进口的31.5%,其出口产品总额增长79.7%,占同年货物总出口的30%。2017年,有15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95171.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5%且仍还在不断上升发展。

由数据看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总额变化趋势几乎是同步的,而且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庞大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体的发展情况,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据了27.5%的份额,由于国内技术尚不发达,在国际分工中,中国负责加工贸易的部分有可能只是低技术低资本的低附加值部分,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销售的巨大利益中只能获取很小一部分,因此,在统计假象的情况下,巨额的数据并不能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得足够成熟[1]。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转型中国贸易模式,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

1.2 选题意义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中国拥有富裕且低价的充足劳动力,与其他资本、技术资源密集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应主张大力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向产品则少生产或不生产,应当从其他国家进口,以实现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益。但这其中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位处低端且贸易结构不稳定,如果仅靠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与出口,则在国际贸易中仅能获得商品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市场有所波动,出口国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有必要重点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角度上后天培养出新的资源禀赋。

1.3 研究方法

一、选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文章中统计了2007至2018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贸易额,根据不同年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做出初步的了解。

二、是选用了指标定量分析的方法,文章中采用了计算产业内贸易情况的GL指数、B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结构的GHM指数,以指数数据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意见建议。

三、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不同国家与中国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

国际贸易初发生时,人们交易的商品大多都是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属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产品,因此西方的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并且认为,两国之间的差异越大,贸易往来的基础就越雄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逐渐被同行业中发生的相互贸易所取代,国际贸易越来越多的发生同一产业内,产业内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中逐渐发展成为主流贸易模式,在新兴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也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产业内贸易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要素禀赋基本相通或者相似的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相互交换各自生产的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这种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产业内贸易。而相关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就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佛德恩(Verdoom)(1960),他通过考察“比荷卢经济同盟”集团内部的贸易格局,他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1975年,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编著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及测度》中,提出了当今被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测量分析指数———GL指数并解释了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提出技术差距论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他认为技术变动是持续并且具有时滞性的,只要模仿滞后的时间比需求滞后时间长,技术创新就会导致国际贸易在禀赋相近的国家间发生,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就会率先生产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到其他发达国家,直到其他国家掌握这门技术为止。弗农在1966年发表《国际投资与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以产品生命周期来说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产品在不同阶段需要的要素与需求环境不同,因此在不同阶段就会转移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从而产生贸易。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961年提出相似需求理论,他不再从传统的供给角度出发分析贸易现象,而是试图从需求的角度寻找贸易发生的原因。

林德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但不能解释当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的贸易模式。他认为一国的需求结构取决于一国的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着重叠需求,经济水平发展情况越接近、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的国家之间对产品的需求结构越相似,重叠需求的范围就更大,彼此间发生产业内贸易的机会也就越多。

保罗·克鲁格曼利用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规模经济和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内贸易的行为,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是最容易产生规模经济的部门。一般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而比较优势与完全竞争则可以解释垂直型。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从内部规模经济来说,平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少,从外部规模经济来说,同一行业总体规模扩大厂商数量增加,在地理上厂商的聚集与交流通过加剧技术知识的外溢,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带来规模效益,因此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得以下降,厂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不得不加大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出口,但为了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因此不同国家各自规模化生产同一产业内的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并相互贸易,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满足各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Falvey(1981)认为即使不存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仍有可能发生。

1.4.2 国内

国内的研究者在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研究如下:柴华(2005)引用大企业和外资两个因素,分析证明这两者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1]。刘芹(2006)利用数据分析认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导地位,认为提升中美贸易水平,发展高层次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国提高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2]。凌冬梅(2006)通过国别分析和跨产业分析,发现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很大差异,高新技术产业内各个领域之间产业内贸易差异也不小[3]。刘晨(2009)结合TCI指数和GL指数,对中美、中日、中韩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做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单一[4]。魏龙、刘婷(2010)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认为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中美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受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和平均市场规模的影响比较大,产品差异性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大[5]。在牟子颖(2012)利用七种主要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品数据对比,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仍停留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方面[6]。孙亚君(2016)对九大类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尚不稳定,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整成本较小,并且有较大的优势[7]。孙莹、李二青(2018)利用GHM方法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较低,不同种类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距较大,不均衡矛盾突出[8]。廉勇(2018)提出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具体产品产业贸易类型有较大分化,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对中美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结构有较大影响[9]。庞磊(2018)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以第一类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主,而第二、三类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高新技术产品则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10]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本文在结合相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历年中国与各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情况,运用指数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利用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将中国与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情况作出细致的指标测算对比,并依此为继续发展提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