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分析文献综述

 2020-06-09 10:06  

文 献 综 述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积极推动高校及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关系着产学研合作能否深入、高效、可持续地进行。因此,有关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并能有效指导实践。

一、产学研合作的含义及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

高小娟(2015)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对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苗贵松(2015)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是由产业界所启动,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在高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高宏伟(2011)从本质上探究,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利用各自资源的比较优势,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合作各方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支配着国家和地区产业技术创新的强度、频率和方向。潘宇峰(2016)通过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的观察,提出高校是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是技术创新革新的重要力量,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刘继红,金雯(2016)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概括性地将高校视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提供者;万健(2015)则认为高校是企业的”人才储备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

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不同模式中的定位和作用

严会超,吕建秋等(2011)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对于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地方高校要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的支持,面向地方主战场,紧紧依托地方经济,以积极的态度寻找与地方共谋利益和发展的生长点,实施科技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的宗旨,探索与社会共荣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李有刚等(2016)总结了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合作模式的三种组织形式:第一种是针对某种单个技术攻关项目,某大学与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建立研究合作关系;第二种是需要庞大人力物力的复杂技术项目,多所大学与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分别建立研究合作关系;第三种是大学与国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密切合作,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为大公司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吴彬(2016)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高校要明确定位,与所在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把自己纳入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规划之中;密切联系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特点及需要,开展应用导向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工作,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

李有刚等(2016)还指出,中国目前存在着多种孵化器类型,并非所有的企业孵化器都是由高等院校主办的,大学孵化器类型约占孵化器总数的 18%。苗润莲,蔚晓川(2015)认为以政府或者地域企业为主导的孵化器中,高校也扮演着”智力引擎”的角色。

三、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马晓君,潘昌伟(2015)指出,高校科研人员在项目选择上,一般都从各自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强调课题的先进性和独创性,而对市场需求缺乏重视,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需求对接脱节。陈卓武(2016)从校企关系角度研究,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高校主要关注学校主体获益,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程度低等现象。潘宇峰,吴刚(2015)则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共性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产学研合作数目不均、效益不等,规模效益难以很好地体现。2、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3、学校技术转化人才经验不足,与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缺乏长期有效联系。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中高校职能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刘松年(2012)提出我国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突出科研特色提升自身科技研发实力,形成自身的一己之长,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办出特色,提升科技研发实力,扎扎实实做项目。薛莉(2014)认为要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协调和优化校企关系,深度合作实现共赢问题上,张东民,张而耕,褚忠(2014)等总结出以下五点建议:1、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院教学委员会;2、通过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3、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工作室;4、校企人员双向交流;5、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邱赞(2016)认为提升高校科研组织化能力,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以及积极推动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动合作等措施也能进一步深化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