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轻化工程 > 正文

两亲性柱芳烃对六价铬的吸附文献综述

 2020-05-07 08:05  

1.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之父”法国的J.M.Lehn教授最早给出了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SMC)的定义: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如堆积作用、氢键、范德华力、金属配位键)缔结成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分子之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其中,主客体化学又是超分子化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大环主体分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便成为了主客体分子识别研究中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和材料学家从第一代大环分子冠醚被发现之后投身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之中。

到目前为止,已有冠醚、杯芳烃、环糊精和葫芦脲这主要四代大环主体分子被广泛认可。

这些大环主题化合物参与构建的超分子化学体系,在分子识别、分子机械、生物传感器、光电材料、分子催化、稀有金属及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虽然20世纪初,关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展,但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足够的关注,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 C.J. Pedersen 研究了冠醚的主客体性质[2],这才真正拉开了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序幕。

至此以后,SMC飞速发展,各种研究成果相继被报道。

1967年,美国 DuPont公司的C.J.Pedersen 为了合成(双[2-邻羟基苯氧基]乙基)醚,用四氢吡喃将邻苯二酚的一个羟基保护起来和二氯乙醚进行缩合时,除了得到目标产物I之外,还得到了少量的白色纤维状结晶性副产物II(图1)。

对副产物分离研究后发现,这种白色纤维状结晶性副产物是一种闭环缩合成的大环多元醚化合物[3],Pedersen 发现此化合物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在添加氢氧化钠之后而显著地增大,这一不同寻常的溶解现象促使他对大环多醚的性质做进一步研究,并根据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的形状及特征而称之为”冠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