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2023-12-25 08:12  

论文总字数:7603字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路径,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local public services

Yin Ji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Su Huaian 223300 )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local public services,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ar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ink of biotransformatio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essay Was elaborated the necess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combining the the de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the path, so as to improve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 governmental functions;public service;the ability of the path of ascension

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一)世界全球化的外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交流,更是渗透于政治、文化、社会的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国入世以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加密切,我国的政治发展、公共服务能力的发展与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直接相关。国民企业的满意度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都有赖于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改善我国对外发展的经济环境。比如首都北京,由于政府加强公共基础建设,医疗保障建设,公共交通建设,同比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的城市来说,在引进外资,对外交流方面和可持续发展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引导者的政府,必须为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和健全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政府职能变革的需要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今年的“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从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政府各部门实现其职能的能力和素质。然而,政府缺位,越位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方政府扮演者全能的角色,部分政府没有切实履行职能范围内的职责。在管理的方式上,还是倾向于习惯命令方式,并把主要职能发挥在政治和经济上,却忽视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发展。所以,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目前政府职能改革的重点。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权力结构,最终目的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要义,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准绳。与人民密切相关的即是人民的医疗、公共交通、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公共服务,因而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以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义务、有责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协调好各方的社会利益。同时,只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政治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团结和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只有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1]

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缺陷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总体的来说,水平偏低、效率不高、发展也不太平衡。要想更好的体现政府能力,那么就得看是否是有效政府,也就是说政府的各方面能力能不能有效的满足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的需求。就现状而言,虽然在某些方面,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着明显的成就,但是总得来说,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够,尚未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而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有待商榷,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隐藏着的矛盾随时都会被激发出来。

(一)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

首先,现今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低下,只把获取财富、权力和升值作为自身的工作价值和追求,而将公共服务置于一边。这种风气导致在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下很可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滥用职权,滋生腐败,进而致使他们对公众所作的承担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承诺往往流于形式,使得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浮于文章表面,不能做到深入,更不能体察民情,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另外,受到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影响,我国行政靠的是完整的行政权力体系和严密的等级组织结构运行,政府才是行政权力唯一的掌握者和执行者,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完全依赖于权力运作,即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目前,各政府部门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官本”思想,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盛行“为领导服务”的风气,造成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政府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社会正义,企业和公民更无法为社会创造财富,因而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

这些年,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不错的进展,公共服务的整体框架也初步完成,比如我国基本医疗覆盖率已经逐步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开来,社会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也日趋亲民化。但是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不高,相关配套措施仍然落后,基本公共服务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政府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片面追求发展观的指导下造成地方政府将大量的的精力和资金过多的放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上,将一部分本该使用于公共服务上的资金、技术转移到了市场经济中,对国家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致使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其次,部分政府的“面子工程”,将公共服务的对象放在能够立竿见影的眼前项目,也使公共服务建设浮于形式化。如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道路,新建广场,但很少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完善和改革作出更多的关注。

(三)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区间的财政水平、能力、支持力度的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数量的差距,同时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体制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对待依旧存在,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投入远小于对城市的投入,很多公共产品本来是完全的公共产品,但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差别对待使农民不能跟城市市民一样享受这样的服务。[2]比如,在教育方面,尽管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收费依旧比较高,低收入的农村人群体依旧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医在社会医保方面,现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比较薄弱,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实施了“新农保”,但保障的程度还不高,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医疗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医疗资源普遍聚集在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技术实力相对薄弱,此外看病贵仍然是农村低收入者的担心之处。公共服务的结构失衡,公共服务的不共享性,最终引起地区间、城乡间人民的不满,扩大地区城乡间的贫富差距,甚至会造成社会格局的动荡,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四)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意识不强

公众是公共服务的主体,而在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参与意识,没有与政府形成互动。一方面,公众缺乏作为公共事务的主人翁的意识,没有切实有效的将自身的政治诉求或者一些难题的建设性意见和想法反应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官员脱离群众,背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谋利益,没有以公共生活中切实的公共需求来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这种和群众脱节的关系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更没有办法促进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现实路径

(一)转变政府理念,构建民主性、公共性和法制性取向

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首先要进行理念重构,确立现代政府服务理念,改善行政文化的基础,彻底根除“官管民”的思想,创建“群众导向”的公共服务文化,树立“公仆意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服务质量的核心,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人民群众负责,让人民群众满意。[3]

构建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是服务型政府的初始理念,要求政府的作用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首先,要树立公共精神,将其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其次要崇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之间的对话和协商,而不是单个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

提供公共服务的“公正性”是要求政府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

(二)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以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为基础。 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加大财政投入总量,改变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建设,而忽略民生方面的软件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应以扶弱为导向,重点支持困难的弱势群体。[4]例如农民工孩子平等接受教育,为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提供补助和资助;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挺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公共交通服务,逐步降低公共交通的费用,更好的普及社会的经济困难人群;政府增加对医疗的补贴,让“看病难”不再成为贫困人群的“拦路虎”。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公共服务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职能改革

当今,政府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取得政府竞争优势。如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展现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很大程度上政府职能定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现阶段,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政府职能不断深化,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针对政府职能越位,如浪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形象工程,财政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好自身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减少政府权力,对涉及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或、财政支出等方面,政府要向社会基础放权,赋予人民群众话语权,摆脱当今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另外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把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转交由“无形的手”,如推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审批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在公共服务建设资金审批上的贪污腐败等行为。[5]

针对政府职能的缺位,如同样是公共服务,政府对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社会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职能发挥不到位,甚至一些领域出现产业化运作甚至过度市场化倾向。这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秩序,而且未将公共服务惠及普通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政府应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体察民情,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把人民的诉求具体的落实到行政政策中,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另外,还存在政府针对公共服务工作环节繁琐、复杂、浪费时间的问题,应当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涉及公共服务的审批职能,减少审批环节和步骤,节约申请者的时间,对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除或取消,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创建创新型的合理性、科学性的绩效评估体制

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制目前还有待完善和创新。地方政府分饰两角,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又是对自身的公共服务绩效进行评估的主体,即“自己评估自己”的评价机制无法客观公正地反应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评价体制。[6]

第一,完善对公共服务评价的基本要素。不能仅仅以地方政府经济增长这一要素片面的衡量地方政府绩效,这样必然会导致只追求经济的虚假浮夸之气,还应该加入公众要素,以百姓的生活质量、基本生活环境、公共卫生条件等作为参考要素,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第二,完善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估机制,公务员是政府工作的主力军,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政策的落实和实际效。比如公务员对公共服务不关心,落实不积极,会造成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应该将公众对政府公务能力考评结果作为公务员升值、加薪、培训、辞退的重要依据,才整体提升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

第三,创新对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首先,针对评估机制本身,要逐步细化,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其次,针对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情况,创建一套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不是“以一适百”的笼统标准,而是更加有针对性,再根据实际的绩效评价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提升该地区的公共服务。

(五)实现对公共服务的全面监督,更新政府公共服务手段

第一,政府作为权力职能主体,应秉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尤其将涉及群众关心的带有普遍性的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等决策透明公开化,让人民群众一目了然,提高公众的参与,减少政府在公共服务健身过程中的阻力和不理解。

第二,完善政府以外的人大、社会组织、社会舆论的监督体制。社会舆论媒体应发挥标杆的作用,对政府公共服务成就之处反馈给民众,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并将群众的需要和偏好进行高效报道反馈,而对部分地方政府失职的行为予以报道曝光,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督促其改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电子政务公开制度和公共服务的网络化体系。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繁杂,能否快速高效的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考验着各地方政府。因此,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迫在眉睫。公众既可以在政府的政务平台了解政府发布的政务信息,还可以汇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意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王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观察.2007,(4).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60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