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政府应对文献综述

 2020-06-23 08:06  

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1.论文的研究背景 根据《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截至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络日益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亦倾向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或交互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或意见或态度,这些多样的意见不断碰撞,在公共空间内修正、融合、发酵、成型,最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和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迅速传播扩散,网络愈发成为人们发声的平台,网络舆论成为网上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网络舆情具有形成速度快、影响力大、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它一旦形成网络舆论就会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

在榆林产妇坠楼案、豫章书院暴力体罚学生事件、一系列幼儿园虐童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可以明显得见:只要某一突发事件一经网络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迅速被全民”围观”,经过大量转载、公众号推送,几乎一夜之间网络舆情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往往这些舆情会出现理性客观的正面分析或者消极愤懑的负面宣泄,不同立场的舆论观点在网络平台上互相驳论,这种巨大的影响”力量”,不仅对网络正常秩序造成干扰,还加大了网络社会管理的控制难度。

2.研究意义 突发事件往往会成为引发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为维护正常的舆情秩序,有效规范网络环境,避免网络舆情成为社会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放大器”给社会造成不良负面影响,导致失控的情况发生,正确认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点,加强网络舆情的常态监督,提升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化解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网络环境健康发展和建设良好网舆论环境的现实而紧迫的工作。

二、概念比较解读 对于网络舆情和舆论的概念,在研究者中还没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说法,由于各个学者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不尽相同,对于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1.网络舆情与舆论 王来华在《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中表示,一方面网络舆情与舆论密切交叉,都涉及公众的各类意见,另一方面又有所区别:网络舆情是环境由网络外转移到网络中,看重突发事件信息刺激而随时产生的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只要网民心中有想法,无论是否公开;舆论则强调公众意见和公开意见双重条件,其中公众意见不仅是网民民众意见,还包括媒体。

[[[] 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 《辞海》中对舆论有注释为:”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因此李秋锐在《刍议网络舆情的处理》一文中解读到,舆论是一个群体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的态度和意见;而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与自身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有关的多种情绪、态度、意见交错的总和,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中的映射,他认为大量的舆论往往能够形成舆情。

[[[] 李秋锐.刍议网络舆情的处理[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2)]] 李宁在《虚拟社会中的舆情引导问题与对策思考》一文中则提到,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还有情感、行为倾向的集合。

他认为网络舆情可以是对周围人、事的”点评”,可以是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的自我解读,也可以是对有关政府、社会性的公共事件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在突发事件中舆论是网络舆情没有得以控制引导的放大爆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