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23-04-27 02:04  

论文总字数:9777字

摘 要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改革开放相关政策的实施、就业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最近几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学校教育,也有家庭及个人因素。本文对此进行多层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寻求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性别歧视;社会公平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

Huang Xiuzhi

(Wentong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At present ,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whil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changes in employment system, the mass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object fact that can’t doub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oth the social level, 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family and persona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d about thi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seek the effective way to ease the different employment of female students.

Key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unemployment;gender discrimination;social justice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定义层次多重,不是单一定义上的指找不到工作而已,而是相较于同届男大学生,她们花费时间更长,投资成本更高,找到工作岗位的质量却反而低,从事岗位与实际自身能力不相符。这种局面的造成离不开历史、经济这两方面原因,同时也与用人单位的制度息息相关。用人单位对女性片面的了解,劣势的夸张导致人们忽略女性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在已经严峻的情况下,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难通道更加狭窄。相比男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既反映了当前就业问题的严峻,又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严重性别歧视问题。

我国近年来高校扩张势态发展猛烈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毕业生数量呈直线趋势上升,但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却与毕业生人数不成比例,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人数与提供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女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该群体在就业问题中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必须清楚女大学生代表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两种身份重叠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其次,传统观念,尤其是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再次,近年来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仍未见好转。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使用人主体不可避免的减少在人力上的成本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保障民生,其中解决就业问题则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对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解决好就业问题,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是有着重重阻力。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社会上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相等,工作岗位供不应求,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调查表明,纵向上说,男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存在差别,横向上说,城镇与乡村的女大学生就业也存在差异。透彻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是进一步了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前提。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排斥情况

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学家拉诺尔就提出“社会排斥”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拉诺尔认为在社会中遭到排斥的人主要包括老年患者、受虐儿童、家庭不健全者、精神问题者等。这些人都在当时的法国社会背景下被贴上了“社会排斥”的标签,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就业中遭到的排斥的比率高于其他人。

如今,拉诺尔的“社会排斥”概念被普遍运用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不过各个国家排斥的人员类型各不相同。“社会排斥”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纵向的传承性和横向的累积性。不可否认,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男女性别歧视一直是个不容忽视且客观存在的问题,传统观念的“男耕女织”、“女子不如男”,皆是由于长期严重歧视女性而产生的词汇,否定她们独立生活、自我完善的能力,加大女性在社会上立足的难度。女性是否立足于社会,能否成功就业决定了她是否具有经济独立性,就业质量的高低又是生活水平的保证。为此,应该尽可能减少“社会排斥”出现的概率,使社会每一成员均能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对待,让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在就业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女大学生获得优良的起点,证明自己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案例

在这里通过下面两个案例来说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案例一:王某,女生,大学本科,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任班级团支书,学生会主要干部,优秀的共产党员,多次取得学校奖学金,国家专业证书,英国六级,计算机水平国家二级[1]

该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当年眼看着就要毕业了,同班的很多男生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岗位,自己便也想去试试。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很欣赏我,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满意的工作。于是就到学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去看了一下,没想到各个展位前面都是人,当时已经被震惊了,但还是不想白跑一趟,拼命挤到前面想和招聘人员沟通与交流。无奈人山人海,实在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先去看看招聘单位上的展板,审视招聘单位的要求自己是否达到,自认为幸运地是展板上各个基本要求都达到了,却在展板上看见了‘男士优先’的文字。即便如此,我还是抱着希望投了几份简历,却杳无音讯,石沉大海。之后的几次求职过程中也因性别问题而遭到淘汰,致使我对踏上社会求职,产生了浓浓的失望感,对女性遭到不公平对待产生愤怒。”

案例二:蒋某,女生,研究生,双学位毕业。本科读完后继续深造,是为使自己在求职时能获得一个高于本科的起点。在校时成绩一直优异,不仅学业好,执行能力也有口皆碑[2]

该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与其他大学生毕业的同学相比,我一直以为可供自己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希望能够获得好的工作回报支持我读研的父母。毕业后对就业市场不是特别了解,但相较于其他人,算是比较快的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工作是较好的。后来逐渐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难度低,开始我认为是刚进单位,怕不适应才先安排较轻松的工作。后来,有一次帮助单位同事一起去招聘人员,才发现原本我的岗位是只对男生招聘的,而因为我是研究生才给了我一个机会,可是同样水平毕业的男研究生就从事更加重要的工作。真不知道是喜是愁!我向主任反映自己可以从事更高难度的工作,主任却回了我一句:‘就这样吧,那些男性的工作交给你领导不放心’。至此,我才惊觉原来我的工作岗位和我的水平是不相符的,只是输给了性别,觉得对不起辛苦培养我读研究生的父母,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真是没脸回家见他们。”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女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为两类:一,获得就业的机会和男大学生不相同;二,就业岗位与学历不相符。社会上重男轻女、女大学生获得的工作岗位和自身实际能力不相符的情况比比都是。更加艰难的是有很多女大学生根本找不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只能从事一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胜任的工作,这不仅是对女性的歧视,还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持续稳定的进步。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1.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对女性角色认知片面

人才评判时缺乏公平的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之一。女性角色在生理上确实有稍弱于男性的时候,但是社会上常夸大这种弱势,认为一旦女性怀孕生子则将导致工作滞后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认为完成相同的任务女性花费时间超出男性,认为女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均不如男性。长期以来,男强女弱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更正观念,使得很多应届毕业的女大学生在刚踏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初,便遭受不公平对待,致使女大学生失去寻找工作的信心、热情和动力。

2.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女性就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把经济效益放在道德之前是用人单位的普遍手段。用人单位认为男性创造的财富高于女性,雇佣男性承担的风险低于女性,在面对拥有同等竞争能力的男女双方时,优先选择男性。另外结婚生子是女性人生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女性在这其间既不为单位创造财富,还需要单位承担其生育期间的部分费用和福利。至今我国社会上还没有机构对单位女性生育进行补贴,需要用人单位自行承担,这也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女性就业的犹豫,甚至拒绝的原因。就是说,在生育成本还不能社会化,即没有把它列入社会保障体制之中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女大学生就不可能消除顾虑。

3.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就业人数和岗位数不成比例

1999年起,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举2007年毕业生的例子来说,该年毕业生总数约达到500万,根据前几年的平均就业率70%,也将会有150万毕业生失业,其中高校女大学生约占45%,即使在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公平的前提下来说,也有约67.5万的女大学生将面临无法就业的情况[3]。在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和,性别歧视问题,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女大学生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4.政府职能的缺失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4]

众多机构中,政府是相对而言最具有权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机构。表面上,政府的确具有明显的约束力,但实际上,用人单位往往采取对策规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就业问题本身的确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即使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评判标准,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很难对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时有无性别歧视进行分辨,后续的补救工作也难以实施[5]。事实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6]但是,真正实施的难度之大、实际操作性之低,即使是政府部门一时半刻也难以解决。用人单位之所以敢堂而皇之的拒绝女大学生,离不开政府有关违法惩治方面力度的缺失。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念原因

1.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对口

许多学校仍旧按照传统模式培养人才,注重书面教材和考试成绩,忽略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单一的注重考试成绩使得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结构不科学、教育成果不理想。学习中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透彻,并不代表能在实际中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不难发现女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一般较差,但是学校教育并未能针对这一现象采取措施。学校教育理念的传输错误,使女大学生没有及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高校培养的女大学生离社会要求的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综合性高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不密切

学校将教书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由老师将知识理论、做人方式传递给学生,这使大学生在社会上立稳脚跟的基础。但就业才是学生毕业后的现实问题,要使他们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就要摸清现今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针对单位要求帮助女大学生完成学业,培养单位需要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适当的和用人单位进行合作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在学生毕业之际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用人单位招聘成本,提高招聘质量。

3.家庭对男女孩子教育模式不同

家庭教育理念对女生日后就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女性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得女性不自信,在与男大学生竞争时产生退缩心理,降低了女大学生就业率。大多父母更多限制女生的举动,缩小了她的生活范围,接触东西少,接受新事物能力低,这对未来的就业影响甚大。传统家长认为,女生不需要获得过高的学历,更希望其毕业后结婚生子,家长这种思想间接影响子女的就业观,女大学生会对是否需要就业产生怀疑,从另一个层面上降低了女大学生就业率。

4.女大学生多依赖家庭,不思进取,自我放纵

家庭环境优秀并在社会上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寻找工作,她们依赖父母,将就业这件事交给父母去做,自身并不付出努力。家长对女性要求低,导致女性产生依赖心理,不通过努力学习去获取知识和宝贵经验。久而久之,女性自我要求降低,本身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低于男大学生。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的依赖行为使得用人单位对女性能否胜任工作持有怀疑态度。社会是由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过渡而来的,家长的理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观举足轻重,要更正重男轻女的错误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的,要循序渐进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原因

1.女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

女性是理性化的产物,对未来的期望心存美好。女大学生毕业时对社会上的就业状况并不了解,一味地以自己心中的场景来做判断。当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的时候,对社会产生失望,消极怠工。调查表示: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与女大学生自身期望值密切相关。“高不成低不就”就是女大学生自身就业理念偏差的恶果。

2.就业岗位定位偏差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选择稳定或特别适合女生的职业,诸如:老师、护士等。过多的人选择同类岗位,造成这类岗位供不应求的同时还使得其他有需求的岗位产生空缺。女大学生毕业后更向往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众多一线城市成为首要目标。如此一来,不仅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剧,还使地方经济差距加大,地区差异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单从物质利益考虑,目光短浅,未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愿意从事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获得高回报的工作,这种理念有待纠正。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社会性别观,降低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现代意识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的依据之一。将社会性别意识普及化,从根本上改变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的观念。现代化社会,舆论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要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媒体多宣传女性的正面力量,将社会上对女性存在歧视的错误观念纠正过来,令女性具有特殊价值这一观念散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人单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考虑录用女大学生。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发挥其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1.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偏远地区发展

艰苦行业、偏远地区的岗位无人问津与大中型城市一个岗位就有众多竞争者进行抢夺形成强烈对比,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差别大。针对这种现状,普通百姓无力更改,这时政府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和重视会使人们对这些岗位进行改观,愿意尝试从事这类行业。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不同种类的行业,会增加女性选择的机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难得到缓解,改变第一、第二产业中男性比例大的现状。政府要正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放任自由,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

2.政府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弥补政府职责的缺失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遭到性别歧视的不公平对待投诉无门,政府可以设立相应的投诉部门,不能只有法律条例,却不付诸实践。杜绝歧视,还必须配备相应的惩戒制度并切实操作,具体可以进行罚款、赔偿等行为,充分发挥法律正面积极的作用。政府还可以设立相应的监察部门,或到用人单位中暗访,对有暗箱操作行为的没有道德的商人进行惩戒。

3.对孕期的女性进行补贴,降低用人单位的人力投资成本

女大学生在进行工作后,一般来说会某阶段因怀孕无法从事工作,如果该期间的所有经济损失均由单位补偿,势必会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女大学生。政府在这阶段应该对用人单位进行弥补,减少女性员工的用人成本,让用人单位了解政府对女大学生的重视。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解决一切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就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来源。大力发展生产业会使得我国GDP增长,据专家分析,每增加一个GDP可带动5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均衡经济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女性能胜任的产业。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这种经济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吸进毕业大学生去该地区进行就业,缓解就业难问题[8]

(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女性人才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77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