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正文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0:04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地表蒸散发是地球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水分交换的重要过程,蒸散发既是地表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项,通过蒸散发,可以了解大范围内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精准估算蒸散量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决策有重要参考意义。它的发生伴随着能量和水分在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相互转移,调节局部或区域气候,是陆面过程中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全球气候模式必不可少的参数。

地表蒸散发包括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是陆面过程研究的关键参数,光合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驱动因子,是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得以维继的物质来源,水分和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存在水分胁迫时,植被叶片会缩小或者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同时也导致了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影响植被的光合作用,影响植被叶绿素荧光的发射,故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蒸散发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近年来遥感估算蒸散发是遥感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展了利用遥感技术计算陆面蒸散发的研究。与传统的气象学和水文学方法相比, 遥感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提供了将站点测量进行时空尺度外推或将经验公式应用到更大区域的可能,包括气象资料极其稀少的地区;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连续的空间数据,与传统方法获取相同的空间信息相比,遥感技术更为经济有效;可以用于计算能量和水分平衡中的变量。遥感估算地表蒸散的技术手段在模型、方法和卫星数据应用等方面获得很大进展,用卫星遥感准确计算地表蒸散在农业、气象和生态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2国内研究现状:

1981年,傅抱璞针对山区陆地蒸发建立了基于气象资料的蒸散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陈镜明改进了Brown和Rosen-berg提出的遥感蒸散发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合作先后进行了遥感的地表参数繁衍研究和地表能量通量研究;1990年,田国良等用AVHRR数字图像和地面气象站资料估算了作物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1994年,陈鸣等用冠、气温度差球的局部地区的蒸散量,进而与卫星红外温度数据相匹配,估算大面积的蒸散量;张仁华等对蒸发的一层阻抗模型的空气动力学阻抗提出修正;陈云浩等在建立两种极端条件下的裸土蒸发和全植被覆盖蒸散计算模型基础上,结合植被覆盖度给出了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散发计算方法;2004年,郭建茂等利用LANDSAT27ETM 卫星遥感资料引入反演方法;庞志国等提出基于能量平衡方法的遥感反演蒸散发模型;刘志武等利用遥感技术和SEBAL模型估算干旱区的蒸散量;2005年,李红军等采用landsatETM SEBAL模型来计算获得相关地面特征参数和日蒸散量。

1.3国外研究现状:

1802年,Dalton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提出计算蒸发公式,首次考虑了风、温度、湿度对蒸发的影响;1926年,Bowen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提出了波文比法(BREB:Bowen Ratio Energy Balance)1973年,Monteith对Penman模型修正,得到Penman-monteith模型,把植被看做一个整体,假定作物冠层为一片大叶,作物替热交换发生在叶面上,得出计算植被覆盖地表的实际蒸散模型—只计算植物蒸腾。1973年,Brown和Rosenberg根据能量平衡-作物阻抗原理建立了一个作物阻抗-蒸散模型。1985年,Shuttle-worth和Wallance—系列双层蒸散模型,简称双源模型或S-W模型;1995年,Nouman在S-W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平衡双层模型。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地表蒸散发的SIF估算模型,进行精度评价合格后选择典型生态区域分析其蒸散发时空变化。

2.2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