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文学教育类 > 英语 > 正文

《目 的 性 行 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5 04:11  

文献翻译

出处: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Routledge, 2014.

原文:

Part.1

Translation a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people or agent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have certain functions or roles. These roles are interconnected through a complex network of mutu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functional network we must analyze the roles in a little more detail. We shall start from 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ors rarely start working with their own accord. They are usually called upon to do so by a client. In this context we may refer to the client as an lsquo;initiatorrsquo; who needs a particular purpose and for a receiver in the target culture. The client asks the translator for a translation of a text and /or material has been produced by a text-producer and/or transmitted by a sender for a receiv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 cultur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n a narrow sense) thus involves the main agents or roles of initiator and translator. The source text-producer only participates indirectly, being responsible for no more than th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The receivers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texts, in their roles as addressees, are relevant for specification of the respective purpose of the two texts.

Further roles could be included in this model. Holz-Manttari(1984:109ff), for example, adds the commissioner and the final user of the target text. We will now look at all these roles in greater detail.

The roles of initiator and commissioner

The initiator is the person, group or institution that starts of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determines its course by defining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target text is needed (cf. Nord [1988]1991:8)

Example: A Portuguese student wants to study at a German university. German law requires school reports to be presented in German. The German legislative power is therefore the institutional initiator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xample adapted from Vermeer 1986a:274)

Holz-Manttari(1984:109f)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initiator, who actually needs the target text, and the commissioner, who asks the translator to produce a target text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and addressee(similarly Vermeer1986a:274) . The commissioner may influence the very produ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perhaps by demanding a particular format or terminology.

The role of initiator may be taken on by any one of the agents in translational interaction. The source-text author, the prospective target-text receiver or the commissioner may all want to have the source text translated, for different reasons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

The role of translator

The role of translator is crucial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translator is ostensibly the expert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ad should be responsible both for carrying out the commissioned task and for ensuring the result of assigned to other agents (cf. Vermeer 1989b:174).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translator first acts as a receiver of both the translation with the commissioner on the conditions involved, the translator produces a target text that they regarded as functional in the sense that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translation brief (cf. Vermeer1989a:64). According to Vermeer, the translatorrsquo;s task is to

  • Analyze the acceptability and vi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brief in legal, economic or ideological terms;
  • Check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really needed;
  • Specify the activities required for carrying out the brief;
  • Perform a translational action, which may result in a target text, perhaps a short summary of the source text or, in special cases, in advising the client nt to have the source text translated because a translation would not serve the intended purpose(cf. Vermeer 1986a:276, also Holz-Manttari 1984:109f)

The role of Source-Text Producer

The source-text producer has produced the text that is to serve as the source for a translational acti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may have been motivated by the need for a text in a particular translation process or by other factor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ranslation. In the latter case the source-text producer is not an immediate agent in the translational action.

Nord ([1988]1991:42f),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nder and the text producer, the sender of the text is the person, group or institution that uses the a text in order to convey a certain message; the text producer is the one actually responsible for any linguistic or stylistic choices present in the text expressing the senderrsquo;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Although both roles are often carried out by the one person (as in literary works, textbooks or newspaper commentaries), the distinction may be relevant in cases where the senderrsquo;s intention is not expressed adequately in the text. The translator can be compared with a target- culture text producer expressing a source-culture senderrsquo;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The Role of Target-Text Receiver

The intended target-text receiver is the addresse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s thus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Holz-Manttari 1984:111). The definition of the target text receiver should be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brief, as will be explained shortly.

We may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addressee is the prospective receiver seen from the text producerrsquo;s standpoint, the receiver is the person group or institution that actually reads or listens to the text after it has been produc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译文:

《目 的 性 行 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

第一部分

人际互动——翻译

参与互动的人员或主体有某些功能或角色。这些角色通过复杂的关系网络相互联系。为了理解这个功能网络,我们必须更详细地分析这些角色。我们将从翻译过程的示意图开始。

在跨文化交际的专业实践中,译员很少按自己的方式开始工作,通常是按客户的要求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客户称为“发起人”,即持有特殊目的的目标文化接收者。客户要求翻者翻译由文本制作者制作的文本和/或材料,和/或由发送者在源文化的条件下发送给接收者的文本。因此,翻译过程(狭义上)涉及发起者和翻译者的主要主体或角色。源文本制作者只是间接参与,仅是负责源文本的特征。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接收者,作为收件人的角色,与指定的两个文本各自的目的相关。

其他角色也可包含在此模型中。例如,霍斯曼特瑞(1984:109ff)增加了委托人和目标文本的最终用户。现在我们进一步详细地研究所有这些角色。

发起人和委托人的角色

发起人是开始翻译过程和决定目标文本所需目的的人,团体或机构(参见诺德 [1988] 1991:8)

示例:葡萄牙学生想在德国大学学习。德国法律要求学校报告以德语呈现。因此,德国立法权力是翻译过程的制度发起者。(改编自Vermeer 1986a:274)

霍斯曼特瑞(1984:109f)区分了实际需要目标文本的发起人和委托人,他们要求译员为特定目的和收件人制作目标文本(类似Vermeer 1986a:274)。委托人可能会通过要求特定的格式或术语来影响目标文本的产生。

发起人的角色可由任何一种代理在转化相互作用中进行。源文本作者,预期目标文本接收者或委托人,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可能都希望翻译源文本。

译者的作用

翻译的角色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员表面上是翻译行动的专家,并且应该负责执行委托任务和确保分配给其他代理人的结果(参见Vermeer 1989b:174)。在翻译过程中,翻译首先充当与委托人就所涉及的条件进行翻译的接收者,译者产生目标文本,他们认为这些文本在满足翻译要求的意义上是有用的。 (参见Vermeer1989a:64)。根据维米尔(Vermeer)的说法,

  • 译者的任务是以法律,经济或意识形态分析翻译概要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 检查是否真的需要翻译;
  • 指定执行翻译所需的工作;
  • 执行翻译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目标文本可能是源文本的简短摘要,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建议客户不要翻译源文本,因为翻译达不到预期目的(cf .Vermeer 1986a:276,也是霍斯曼特瑞 1984:109f)

源文本制作者的作用

源文本制作者生成了用作转换操作源的文本。源文本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特定翻译过程中需要源文本或与翻译无关的其他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源文本制作者不是翻译行为的直接代理。

诺德([1988] 1991:42f),在书面交流领域工作,区分发件人和文本制作者,文本的发件人是使用文本的人,团体或机构,以便传达某种信息;文本制作者实际上负责表达含有发送者交际意图的文本中存在的任何语言或风格选择。虽然这两种角色通常由一个人(如文学作品,教科书或报纸评论)进行,但在发送者的意图未在文本中充分表达的情况下,这种区别可能是相关的。可以将译者与表达源文化发送者的交际意图的目标文化文本制作者进行比较。

目标文本接收者的角色

预期的目标文本接收者是翻译的收件人,因此是目标文本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霍斯曼特瑞 1984:111)。 目标文本接收者的定义应该是翻译简报的一部分,稍后将对此进行解释。

我们可以区分收件人是从文本制作者的角度看待的预期接收者,接收者是在目标文本生成后实际读取或收听的人员,组织或机构。

正如莱斯和维米尔(1984:101)所指出的那样,关于目标文本收件人的信息(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期望、敏感性或世界知识)对翻译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应该坚持接收更多关于委托人的详情(诺德 [1988] 1991:9)。

目标文本用户的角色

霍斯曼特瑞(1984:111)将目标文本(Applikator)的用户描述为最终使用它的人,可能作为培训材料,作为信息的抒情或作为广告的手段(类似于Vermeer 1986a:278) 。

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可以履行不同的代理角色,如以下所示:

示例:翻译人员翻译了由外国作者撰写的小说,并要求出版商将翻译内容包含在出版物内。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就集发起者,委托人和译者于一身。(例如Vermeer 1986a:279)

示例:德国医学教授必须在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教授用德语写了讲座草稿;将其翻译成英文;教授在会议上读到它。在这种情况下,教授一个人是源文本制作者,发起者和目标文本用户。 (例如诺德 [1988] 1991:6)

第二部分

功能与忠实度

20世纪60年代,当我在海德堡大学翻译与口译学院接受翻译培训时,我们今天所知的翻译理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培训主要是跟着经验丰富的翻译人员,并试图通过不断的试错来区分一个好的翻译,从那些年出现的方法论(如莱斯 1971)来看,等效性默认为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即使某些教师或某些场合似要求的标准不同。无论如何,通常是源文本或其一些特征(文本类型尚未发明)决定翻译策略的变化。源文本需要忠实,即使在某些文学或法律翻译中的标点符号,源文本还要求在其他翻译中,一些示例或文化约束概念适应目标文化惯例或期望,比如报纸等文本的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解释了不同翻译情境中的不同策略,其中源文本并不是唯一涉及的因素,而且它也与不同学科中的范式变化相吻合,其中语言学更加注重把交流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具有文化约束的事件,涉及到的个人,传播的时空条件,以及交流的意图和功能。目的论似乎正是翻译所需。它是

  • 语用性——考虑到交际互动的情境条件,因此,考虑到目标文本的接收者或预期接收的需要和期望,甚至使目标接收者成为转化策略的最重要标准;
  • 以文化为导向——考虑翻译所涉及的文化特定形式的口头和非口头行为;
  • 一致性——能够建立一个连贯的理论方法框架,可以作为翻译人员在任何类型或形式的翻译任务中策略的指导,允许任何翻译程序导出功能性的目标文本。
  • 实用性——适用于专业翻译实践所需的各种跨文化交际形式;
  • 规范性——意味着为翻译人员提供最佳或最安全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
  • 全面性——因为目标功能被认为是任何翻译过程的主要标准,一个可能的功能是其所呈现目标文本,交流效果与源文本的相同;
  • 专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赋予翻译人员作为其所在领域专家的声望,有能力做出目的充分决定,并对其合作伙伴负全部责任。

简而言之,这个模式看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缺陷在哪里?

我的个人观点部分是在我的导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包括凯瑟琳娜·莱斯。然而,我看到目的论模型存在两个相互依赖的限制,因为它已在此处展示。一个涉及转化模型的文化特异性;另一个与翻译者和源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有关

与等价的概念一样,目的论声称是一般的或普遍的翻译模式(参见1984年的Reiss和Vermeer的标题)。虽然维米尔(Vermeer)允许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保持“互文连贯性”或保真度的关系,但对保真度的要求从属于目的规则。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可以被解释为“翻译目的证明翻译程序的合理性”。现在,只要翻译目的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一致,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翻译简报要求翻译的沟通目的与作者的意见或意图相悖或不相容,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规则很容易被解释为“最终证明手段的合理性”,并且对可能的目的范围没有限制。

在一般理论中,这可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人们总是可以争辩说一般理论不必直接适用。然而,翻译培训,如翻译本身,并不是在一般或“非文化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在历史的特定点内接受过翻译培训。因此,将一般理论应用于翻译培训必须考虑这些特定的设置。

通过翻译和翻译的历史,我们发现在世界不同地区,人们对于良好的翻译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有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有时会根据所讨论的文本类型而有所不同,或者取决于接受文化在源文化方面的自尊(cf.Basset-McGuire1991:39ff)。根据流行的翻译概念,读者可能会期望,例如,目标文本完全给出作者的意见;其他文化可能希望它是一个忠实的重新制作,但可以理解的可读文本。翻译人员必须考虑这些期望。这并不意味着翻译人员总是有义务做到读者所期望的。然而,译者有他们的道德责任,并不欺骗读者(参见诺德 1991:94f)。当然,可能很难确切地知道读者对翻译的期望,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广泛实证研究的领域。但就目前而言,译者必须依赖猜想以及他们从客户和读者那里得到的稀少反馈。

“忠实”,在我看来,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互动中对其合作伙伴的责任。忠实度将翻译双向提交给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忠实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人际关系范畴。

在这个通用模型中,忠诚度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在特定的翻译任务中,由所讨论文化的特定翻译概念的要求来填补。例如,如果目标文化希望翻译是原文的字面复制品,翻译人员不能简单地以非字面方式翻译而不告诉目标受众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翻译的任务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调解,而冥想并不意味着将一种文化特定的概念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社区的成员。

在将忠实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型时,我也希望能够解决我在激进功能主义中看到的第二个问题。这涉及源文本作者和翻译者之间的关系。通常,由于作者很少是翻译专家,他们可能会坚持忠实地呈现源文本的表面结构。只有当他们信任翻译者的忠实度时,他们才会同意进行翻译在目标文化中所需的任何改变或调整。这种信心将再次强化译者作为负责任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社会声望。

在这种情况下,忠实意味着目标文本的目的应该与原作者的意图相一致。这可能不是一个问题,其中发送者的意图在使用源文本的交流情况中显而易见,如操作指令或商业广告。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谈到与某些文本类型相关的“传统”意图。在其他情况下,对诸如作者,时间,地点或媒介等外部因素的分析可能会对发送者的意图产生一些启示(参见诺德 [1998] 1991:47ff)。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关于原始情况的信息(如古代文本的情况)或者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情况差异很大,则很难引出发送者的意图。从目标文本中,无法在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阅读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在这些情况下,文献翻译可能是解决困境的唯一方法。有时,对文本内功能标记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翻译人员了解由作者引导的交际意图。

因此,忠实原则为功能方法增加了两个重要特征。因为它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普遍存在于两种文化中特定的翻译概念之间的差异,它将目的论变成反普遍主义模式,并且因为它引起了,尽管它们可以它被引出,它降低了“激进”功能主义的规范性。

因此,我个人版本的功能主义方法有两个支柱:功能加忠实(参见诺德 [1988] 1991:28ff和1993:17ff)。正是这两个原则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可能存在它们相互矛盾的情况。功能是指使目标文本在目标情况下以预期方式工作的因素。忠实度是指译者,源文本发送者,目标文本地址和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实度限制了一个特定源文本的合理目标文本函数的范围,并且提出了在译者与其客户之间协商翻译分配的需要。

让我们看看这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

例子:尼加拉瓜神父埃内斯托·卡德纳尔在1959年革命后首次访问古巴后写的“古巴古籍”一书中提出了古巴社会的主观政治偏见。他对菲德尔卡斯特罗政府带来的变化充满热情。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假装客观,读者也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可能不会分享卡德纳尔的观点。 1972年出版的德语翻译(在Kuba.Bericht einer Reise)中给出了一个温和的,相当客观的作者旅程报告的印象,不断提醒读者并不是所有闪闪发光的东西都是金。德国读者最有可能认为提交人对卡斯特罗政权采取了批评态度,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结论与作者的意图不符。德国读者期望以原作者姓名出版的翻译将提出原作者的意见。与此同时,作者可能希望翻译能够重现他的个人观点。作者和目标受众都受到了欺骗,尽管从出版商的角度来看翻译可能非常实用,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可能不敢与德国读者面对“亲共产主义”的作者。译者应该与发起人争论这一点,或者可能因道德原因拒绝提供翻译。

在功能加忠实度方法的框架内,只有在发送者的意图不是专门针对源文化受众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工具性翻译。如果发起者没有优先考虑商业因素,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与厄尔尼斯特.卡德纳尔的书一起使用。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翻译应该在文档功能中进行,通知读者有关源文本翻译的信息,可能在几个介绍性的行中,从而给目标地址指示他们正在阅读翻译的文本。

另一方面,即使作者希望保持不变,忠实也可能需要适应某些翻译单元。这可以在以下情况中看出:

例如:在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教科书中,西班牙作者严厉地将别人的立场描述为“para vomitar”(它使一个人呕吐)。德国翻译决定不要求作者允许这种表达方式适应德国教科书的惯例;她简单地用德语相当于“几乎无法忍受”来翻译这个短语,这是最接近情感性的,而不会冒着作者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的可信度。如果她问过他,他可能会坚持一个字面翻译,而他在其他场合也做过。在他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76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