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理雅各与香港教会学校

 2024-02-03 03:02  

论文总字数:8898字

摘 要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大批传教士踏入香港本土进行布道。因为教育作为传教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传教士在香港创办或者迁入了一些教会学校。理雅各即是传教士中的杰出代表。理雅各是著名的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以及教育家。他对香港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第一所华人教会学校迁入香港,发展了香港女校。在他担任香港教育委员会期间,他参与了奖学金计划与补助书馆计划的制定与颁布,这两个计划促进了香港教会学校的世俗化进程。在他担任英华校长期间,他编写了两本教科书《智环启蒙塾课初步》和《汉、英及马来语词典》,对书院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促进了香港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理雅各,香港教会学校,英华书院

Abstract:After China and Britain signed "Sino-British Treaty of Nanking" , HK was ceded to Britain and a large number of missionaries entered HK. A key methods about education is missionizing . Some church school were founded or moved in Hong Kong by missionaries . James Legge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ssionaries. James Legge is a famous educator, missionary and translator. H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hurch School of Hong Kong in his generation. He made the first Chinese church school move to Hong Kong and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school. When he became the committee of HK  Education Commission, he joine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promulgation of scholarship and grants program library program. The two program has made the Church of Hong Kong school secular. During he as president of  YingWa College, he has written two books "Han, English and Malay Dictionary" and "Enlightenment wisdom ring sook course preliminar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of College were change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HK was achieved.

Keywords: James Legge, The Church School of Hong Kong ,Ying Wa College

目 录

1 引言 6

2 理雅各简介 6

3 近代香港教会学校建立发展概况 7

4 理雅各在港主要教育活动 8

4.1 推动了英华书院迁入香港 8

4.2 促进了香港教会女校的发展 9

4.3 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 10

5 理雅各对香港教会学校的贡献 11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通过本文了解理雅各教育方面的成就:推动了英华书院迁入香港;促进了香港教会学校的世俗化;促进了香港教会女校的发展;促进了香港教会学校的近代化;了解香港教会学校早期历史从中可以找出当今香港教会学校中优劣势的根源,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香港教会学校,进而促进香港教育的发展;教育方面了解传教士,客观评价近代传教士。

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有宗教问题,目前教会学校和传教士的研究很多,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静寰为代表,但是很少有人研究香港教会学校,多数只是在研究香港教育的时候稍微提到香港教会学校。如钱英写的《十九世纪香港教育的世俗化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提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香港教育的世俗化起着重要作用。朱宗顺的《略论香港教育的两面性》中提出,香港教育“重英轻中”现象有教会学校的原因。对理雅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汉学的贡献,但是很少有他对香港教会学校贡献的专门研究。陈可培、 刘红新在《理雅各研究综述》中提出国内外研究很少并且集中于汉学成就,希望对理雅各研究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育方面。王辉在《理雅各lt;中庸gt;译本与传教士东方主义》中提出被理雅各翻译的《中庸》是对儒家经典的强烈批判。潘琳在《理雅各与中国之信仰》中提出儒家思想其实是宗教。在传教士与近代教育关系方面,董雪梅在《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中阐述传教士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石磊在《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中提出教会学校虽然是西方对我国侵略的一部分,但它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

2 理雅各简介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阿伯丁郡的亨特里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小学在老家的教区学校跟随一个盲人学习英国古典文学,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和拉丁文,大学在阿伯丁文法学校学习宗教和哲学,大学毕业后担任布莱克本学校的校长。因为他在大学期间对英国海外传教事业很感兴趣,所以在担任校长一年后辞职,到希伯利神学院接受神学训练并于1839年被伦敦传教会批准带着他的妻子玛丽到南洋马六甲进行传教。1840年,理雅各担任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的第七任校长。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促成了英华学院迁往香港,他成为香港英华书院的第一任校长。此后,他投入主要的精力在英译和研究中国经典的工作上,从第一卷《中国经典》于1861年 出版,到后来的几十年的时间,他先后翻译出版了《春秋》《书经》《孝经》《孟子》《庄子》《道德经》《中庸》《礼记》《论语》等书。理雅各在华期间,不同于其他的西方传教士,他平等看待华人,深受华人传教士和华人的喜爱,与王韬、车锦光等人成为朋友。他一生经历几次人生风暴,对他打击很大。1848年,他的四女儿安妮去世。1852年,两个女儿前后夭折,第一任妻子病逝。1873年,理雅各因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从香港离开回到英国。回到英国后,他向当时政府官员主张加强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儒家经典的研究,得到了响应。不久,牛津大学设立汉学讲座,这个讲座的教授便是理雅各。理雅各成为了牛津大学的第一任研究汉学的教授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去世。他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翻译出版了《离骚以及作者》《孔子---中国的圣人》《帝国儒学讲稿四篇》《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等书。1897年11月29日,理雅各因为中风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3 近代香港教会学校建立发展概况

教会学校遍布全世界,总共有20万左右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信仰、文化与生命共融的基础上,尊重国家及其代表,遵守法律的公平,寻求大众的利益是教会学校存在价值和学校目标之一。教会学校在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迅速,覆盖范围广。“据统计数据,截止到1997年,香港小学有941所,其中教会学校有414所,约占总数的44%。香港中学共有441所,其中教会学校有249所,约占总数的56%。”[[1]]香港宗教团体参与本地教育事业成为香港教育的特色。香港教会学校在1841年到1997年期间,随着整个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历经了几个阶段:殖民者登陆时期(1841-1859)、殖民教育扶持时期(1860-1910)、殖民教育发展时期(1912-1941)、沦陷时期(1942-1945)、重建与昌盛时期(1946-1979)、面向回归过度时期(1980-1997)。理雅各的教育活动主要在殖民者登陆时期和殖民教育扶持时期。殖民者登陆时期,从开始到兴旺发展,再到衰落。1835年,马礼逊教育协会在澳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在1842年迁到香港,取名为马礼逊学堂。马礼逊学堂是香港第一所教会学校,此后相继出现了圣保罗书院、英童小学等。这些教会学校办学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中国本土的传教士。这个时期,港英政府对教育采取的政策是自由放任,港督口头上支持宗教机构办学的,但是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支持。1849年开始,因为经费的不足使很多教会机构出现衰落的态势,很多学校被迫关闭,如1849年初马礼逊书院停办、同年10月福汉会停办。到1859年,学校由原来的十几所到三所,学生百人不到。殖民教育扶持时期(1860-1910),发展重心为女子教育。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使得西方教会开始重视香港“桥头堡”的地位,将它作为向内地传教的“必经之路”,这样就改变了之前教会学校举步维艰的情况。此时期创办的知名教会学校有礼贤会女校、圣士提反女校、诸圣堂女义学。

4理雅各在港主要教育活动

    1. 推动了英华书院迁入香港

在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所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是马礼逊学堂。在南洋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则是第一个为华人创设的新式教会学堂,在马礼逊学堂创立之前。“鸦片战争以前,由于清政府禁教甚严,新教的传教士们不能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办学,只有在大陆的外围活动。马礼逊意识到在中国传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眼下既然不能在这里开展工作只有在南洋一带建立基地。1815年8月,在南洋马六甲米怜开办一个免费的男童学校,作为英华书院创校的预备。1818年10月,英华书院在马六甲正式成立。”[[2]]办校的第一年,只有7名学生,到后来逐年增加,到1839年,学生人数超过70名,同年,伦敦布道会派遣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传道士理雅各担任英华书院的第七任校长。

1839年7月,理雅各动身离开英国伦敦大学。同年,他在马六甲任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9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以及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理雅各认为“中国门户开放同欧洲通商交往,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个条约揭开了一幕伟大的戏剧。” [[3]]理雅各是一名虔诚的传教士,坚定地信仰基督教,想要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基督教。还有,他本身对于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加上从小就有很强的语言天赋,在伦敦大学的时候,向教授中文的老师修德学习汉语。在他写的一篇名为《儒教与基督教之关系》的文章中说:“回望四十余年生涯,我对当初能够被导引成一个到中国传教士充满了感激。”《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理雅各就萌生了将英华书院迁往中国的想法。他在马六甲的日记中提到“这个机构(英华书院)还需要我的关照用心,当然不是在这里,而是要建立在中国,它将建立在一个高尚的基础之上。” [[4]]理雅各想要将书院迁往北京或者南京,但是他的朋友J.R.马礼逊在回复他的信中说,“你打算迁往南京甚至北京的想法,我亲爱的朋友,太富有想象力了。不,我们必须把它建立在我们英国自己的土地上,正像我们说过的那样,香港是这样的地方。下决心到香港去吧。”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89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