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正文

武汉地区被动房外遮阳与冷热桥处理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2021-03-11 12: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

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上升到58%~60%,城市人口也将增长到8~9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环境和能耗压力也越来越大,改造和优化城市能源消耗模式已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被动房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可持续建筑模式,有着绿色丶健康丶节能等优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能耗从建国时的不到100kg/年标准煤,到改革开放初年的0.5t/年标准煤,用了不到三十年;又用了20年,到1998年时我们达到了每人每年1t标准煤;到2008年时,达到每人每年2t标准煤;到2013年,达到了每人每年3t标准煤,这只用了不到五年。尽管人均能源消耗能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样的增速对中国来说太快了;虽然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我国的能源情况,但总量大并不意味这人均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数据,我国人口总数仍以13.7亿居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学习和发展低能耗丶超低能耗丶零能耗建筑,为此大力推广“被动房”技术是十分迫切和符合实际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能耗从建国时的不到100kg/年标准煤,到改革开放初年的0.5t/年标准煤,用了不到三十年;又用了20年,到1998年时我们达到了每人每年1t标准煤;到2008年时,达到每人每年2t标准煤;到2013年,达到了每人每年3t标准煤,这只用了不到五年。尽管人均能源消耗能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样的增速对中国来说太快了;虽然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我国的能源情况,但总量大并不意味这人均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数据,我国人口总数仍以13.7亿居世界第一)。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学习和发展低能耗丶超低能耗丶零能耗建筑,为此大力推广“被动房”技术是十分迫切和符合实际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

2.1.1被动房概述

被动房的理念是在极低的建筑供暖及制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舒适度的最优化。无论在何种气候条件下,被动房都有统一的定义:即在将供暖与制冷负荷降至 10w/msup2;以下的基础上,通过被动式措施就能满足 iso 7730 中热舒适的要求。就能耗数值而言,被动房的供暖与制冷负荷约为传统建筑的 1/1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被动房有时也被称为“近零能耗建筑”。被动房的定义阐释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技术概念,完全从功能角度出发,并且适用于任何气候区。选择使用“被动”一词是为了强调尽可能通过合理的被动式策略来实现高舒适度(feist,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月20日之前:查阅文献并调研,编制开题报告;

3月21日至4月20日:配合所查阅的文献,进行实地调查;

4月21日至5月5日:综合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进行初步整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feist, w. (2007) passivh user in der praxis, in bauphysik kalender 2007: schwerpunkt: gesamtenergieeffizienz von geb uden (ed n. a. fouad), wiley-vch verlag gmb h, d-69451 weinheim, germany. doi: 10.1002/9783433600672.ch19.

[2]feist, w.*(2016),peper, s.,pfluger, r.*,hasper, w.,schulz, t.,saxer, a.*:studie zur d auerhaftigkeit von en ergieeffizienzm a nahm en一rfahrungen nach 25 jahren passivhaus d arm stadt-kranichstein,passivhaus institut,2016 (in vorbereitung)universit t innsbruck, institut fu rkonstxuktion and m ateriahv issenschaften).

[3]朱颖心.建筑环境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