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正文

论中国画萧瑟之境—枯木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5365字

摘 要

关键词:枯木 文人画 道家思想 生命力

Abstract: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deadwood and melancholy often have been given a bleak cold state, literati and use deadwood apply colours to a drawing out of sad mood,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dead,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ings of a variety of dead, and the meaning behind the deadwood, understanding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ers, dead dead at the same time for catering to the laissez-faire, and other Taoist philosophy, so this paper will expound some related to zhuang zi thought deadwood, know deadwood from on the other hand, know the deadwood, realize the deadwood expressed by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 life and vitality.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ing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in the work.

Key words: Deadwood, literati painting, the Taoist thought, vitality

目 录

引 言 3

1 浅析文人画与枯木 3

1.1 文人画兴盛的现实背景 3

1.2 枯木入画的原因 4

1.3 枯木画代表画家及作品 4

2 道家思想与枯木的联系 4

3 我的创作感受 5

结 语 6

参 考 文 献 7

致 谢 8

引 言

lt;lt;说文解字gt;gt;中提到对枯的解释“枯,槁木也”,枯木也可解释为“古木”[1],比较枯怪的植物类型,就是所谓的秋冬之季落叶的植木,枯木入画最早应该源于北宋时期,而逐渐兴起于元代,在中国画中常与“竹,坡,石”这些素材一起表达画家孤独凄寒的心境,高尚的气节,突出画的萧瑟之感,画家不想入世的心态。除了画家喜用枯木表达情感,不少诗人更是寄情于它,李贺的《平城下》“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以及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无一不透漏出萧寒之境,凄冷之情,而枯木也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1 浅析文人画与枯木

我们所谓的文人画,尽人周知就是含有文人性子的绘画,他们不执著于绘画技法的精巧完善,而是加倍在乎画中的意境,强调主观情趣的表达,反对宫廷绘画中过于形似的精致模仿之风,而在文人画呈现之前,绘画主要由专业画匠完成,一些有身份职位地方的文人持以鄙弃的姿态,这时文人画这种风格的出现,因为以苏轼等大文豪为代表倡导鼓吹,后来大多数的文人纷纷效仿,渐渐他们把绘画当做他们风雅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慢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拥有自己的特点,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一段文字提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2]平淡清新自然的风格是他们所追求的,这些文人画大多取材来源于大自然:山水,竹石等等,枯木也是其中之一。

1.1 文人画兴盛的现实背景

文人画最早应该兴起于唐,由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入文人画的初步阶段,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在绘画中强调个人的性情,抒展文人情怀,其实文人画由来已久,但为何元代才起头进入它的昌盛时期?这就要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也就是公元1279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侵入中原地区,闯进了南宋当时的都城临安,蒙古族统一了全国。由于对汉人的歧视,所以对汉人进行了多条施压政策:实行民族分化,掠夺民间财物,进行军事管制等等,最重要的是压抑了当时文人的地位,他们在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领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3]

在当时,士人地位极其低下,因为蒙古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所以统治者重视武艺的培养,而敌视知识分子,士人处境十分卑贱,由此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士人知识分子无可奈何,身在官场,才能却无法得到施展由此开始寄情于绘画,内心苦闷的情绪在画中得以倾诉。元代早期,这些在蒙古族统治下忍辱偷生的文人们,将才能挥洒于诗画之中,弘扬苏轼所倡导的文人画,宫廷绘画渐渐被写意山水所取代,文人绘画在元代发展已跃上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当时被称为“元四家”的倪瓒,王蒙,黄公望,吴镇,他们的画作大多表现出了“空虚”“隐世”“孤傲”等一系列内心的情感,文人画在山川竹石等题材下进一步缔造钻研,成为宋元以后中国山川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枯木入画的原因

也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失意,郁郁不得志,空有报国心,理想空谈无法实现,于是开始纷纷产生避世远离世俗喧嚣的心情,想方设法来安顿自己孤独,寂寥,不为俗世沾染的灵魂 。文人画中成绩最高的就是山水画,因为不满现实,所以寄情山林,而文人们也将这些枯木,竹子…..等题材拟人化,把他们作为自身的写照,竹子的高洁品质,枯木的孤寒态度,山水的广阔心态无一不向世人倾诉着自己的无奈,也正是这样创造了文人画独特的萧瑟,孤寒的境界和审美趣味。

    1. 枯木画代表画家及作品

苏轼的“枯木怪石”与米芾的“米氏山云”开创了文人画早期的经典类型,[2]以至于提到枯木画象征的画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苏轼,苏轼对枯木更是有一种独特的情结,从苏轼的大部分作品不难看出,他的绘画基本以枯树,怪石为主要内容,诗作中也不乏对这些题材的描写,“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这两句诗就是出自苏轼的其中一首描写古木的作品《塔前古桧》,[4]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枯木的喜爱程度。

《枯木竹石图》可以说是苏轼的一个代表作,扭曲的树干,自由伸展的枝梢,树根旁奇特的大石头,整体似一只前进的蜗牛,就是这寥寥几笔,却生动形象表现出老树孤傲不屈,奋力生存的一种精神,呈现枯木不枯的生机,没有复杂追求形似的精细之笔,而是用意境表达出了本人想表达的思想及力量,同样的苏轼仕途十分坎坷,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自身的洒脱,无所顾忌的性格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这一幅《枯木竹石图》也可以说是苏轼自身的描绘,自由不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36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