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正文

中国传统乞巧节节俗图形的分析提取与设计应用毕业论文

 2020-04-12 03:04  

摘 要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信息迅速发展,视觉图形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市场需求,由于人们对产品外在的审美需求逐步升华为对文化意识形态的精神追求,具有文化内涵特征的设计成为当今的潮流趋势,作为现代设计的创造者不能忽视文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一个国家最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源于民间生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即传统民俗文化,而传统民俗节日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本文以乞巧节节俗图案为例对传统民俗文化图形元素进行了提取与设计应用,所得结果对于促进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设计。

关键词:包装设计;视觉图形;乞巧节;传统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information in China, visual graphics have been given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arket demands. As people’s external aesthetic demands gradually sublimated into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cultural ideology, the design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oday. As a creator of modern design can not igno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market. The most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 country derives from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art of civil life, that is,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s fully embody the charm of folk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Qiqiao Festival pattern as an example to extract and desig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al graphic elements, which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nto modern design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Package Design;Visual graphics;Qiqiao Festival;Traditional Culture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现状 1

1.2研究内容 1

1.3相关理论基础 2

第2章 传统图形解析 3

2.1演化历史 3

2.2分类与表达 4

2.3差异性 4

第3章 乞巧节节俗文化 5

3.1历史与传说 5

3.2节俗活动 6

3.3民间艺术作品欣赏 6

第4章 乞巧节节俗图案的设计应用 7

4.1图案提取与创作 7

4.2方案过程与呈现 8

4.3应用后期与启示 9

总结 10

参考文献

致谢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背景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俗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节俗是古往今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综合表现形式,它可以比较全面的反应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 本土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也是民族特色的体现。

在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已与以往不同,无文化背景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人们追求一定的形式美和文化的结合,为产品赋予文化价值是现代设计师们的新目标。

1.1.2 现状

当前视觉图形的设计应用已相当广泛,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处于稳定的上升阶段,受到东西方文化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五花八门的视觉图案效果随处可见;无论是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服饰与时尚文化、书籍报刊等,设计从未停下探索文化的脚步,借助传统文化元素表达设计思想的案例也不少。

但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浅尝辄止和对图形表达的认知有限,象征着民间艺术精髓的元素正在逐渐流失,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没有得到利用与发展。当前西方美学依然处于设计界的主导位置,东方文化的应用进程相对较缓慢,对于研究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十分必要。

1.2 研究内容

对于设计师而言,传统民俗文化视觉元素所表达的色彩、寓言、造型等将成为设计语言从而赋予文化价值与意义,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是促成设计的基本条件。

因此,面对一个承载着传统文化价值的设计,设计师需要

1.2.1 了解民俗文化历史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来源于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民间物质生活。历史给予一个民族灵魂,而物质生活给予一个民族肉身载体。只有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历史,设计师才能从中汲取精华获得灵感和构思。

1.2.2 传承与创新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新的艺术语言解读,反复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作,从而诞生新的艺术语言,研究传统民俗文化图案的寓意、造型、色彩促使产生新的、符合现代视觉审美需求的图形图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意尝试,最终呈现出设计效果。

1.3 相关理论基础

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相关的出版书籍很多,

第2章 传统图形解析

2.1演化历史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壁画是最初的图形元素和语言,如旧石器时代的简单象形符号和埃及的壁画,由于自然因素,这些壁画大多与宗教祭祀相关;伴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中国当时的绘画主要限于宫廷绘画,大多数为表现作物、工具和少数观赏使用。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绘画图形逐渐与其他领域结合,如建筑图纸、工业制图等,图形语言应用于军事和工业生产领域。而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如今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图形语言,这也证明了图形元素语言随着人类发展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2分类与表达

2.2.1

有别于

2.3差异性

第3章 乞巧节节俗文化

3.1历史与传说

3.1.1历史

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曾经作为推动节日传承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如今开始逐步取代乞巧,成为现代七夕节庆的主要内容。同时,随着西方情人节的涌入,大有取代七夕之势【10】。今天甘肃省西和县是我国目前乞巧风俗保存最完整的“活化石”,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七夕乞巧节节俗起源于东汉时期,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展,而唐宋达到极致。

此外先人依据月亮周期性变化,编制夏历。每月初七,正是“新月”趋向“极圆”历程的开始。因此,“七”对于远古人们有着特殊意义。到了每年七月初七,双“七”重合,为月令中的吉庆日,意味着生生长长。因而,此日成为祈求生育,生长的特殊日子。

3.1.2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一直伴随着乞巧节。“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这段来自《史记·天宫书》的描绘了最初起源于星象。

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9】。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这一时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

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转化为悲剧,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

3.2节俗活动

乞巧节的风俗最早见于东汉崔颢的《四民月令》。曾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拜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庭上,祈请于河鼓、织女。”由此可见,汉代已出现以酒脯祭牛女二星的习俗。

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呈现出唐代乞巧隆重非凡的场面及壮观景象。因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安稳,文化相对开放,乞巧的形式、内容、规模比此前都有较大进步。

宋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从内容看,宋代乞巧活动增添“穿七孔针的新花样”,以求心灵手巧。同时,出现了进行乞巧贸易的市场,“车马相次拥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民间则搭“乞巧棚”,称“仙楼”,以祭拜乞巧。

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可以看出丢巧针等活动。

图3.2 丢巧针

同时还有举行乞巧活动时所演唱的乞巧歌,因参加乞巧的主要成员都是未婚女性,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当时女性的心声。作为节令歌,反映乞巧节仪式的内容也成为乞巧歌必不可少的内容【7】

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甚至消亡的过程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逐渐淡化,而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在继续传承过程中,乞巧形成一系列稳固的特征:一是持续时间较长,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共七天八夜;二是仪式隆重,乞巧民俗本身包含神灵崇拜,姑娘们把对乞巧娘娘的尊敬与仰慕化为虔诚的祭祀、膜拜、歌颂;三是内容完整,从乞巧准备、迎巧、迎水神、拜巧、验巧到送巧,内涵丰富,形式完整;四是规模宏大,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小则几个村寨,大则几个乡镇。

乞巧节通过各种节日仪式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自然崇拜、天象崇拜、神明崇拜、生殖崇拜等思想文化内涵,乞巧节节俗图形符号则是这种文化、这些节日仪式的外在圆融表达。3.3民间艺术作品欣赏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