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风景园林 > 正文

南艺后街景观街区改造(八)毕业论文

 2021-12-18 04:12  

论文总字数:4794字

毕业设计说明报告

报告名称 :南京秦淮河滨水文化创意产业带

水木秦淮.南艺后街景观街区改造

院 (系) 建筑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16 级姓 名 陈逸婷

学 号 1604160202

2020 年 06 月 04 日

【南京秦淮河滨水文化创意产业带】

子课题:水木秦淮.南艺后街景观街区改造(指导老师:陈妍) 设计者:园林1602陈逸婷

【设计背景】 为响应《南京市鼓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打造“十里秦淮”历史滨江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主旨目的,对南艺后街景观街区进行改造,融合历史、文化、产业等多元要素,成为城市绿地更新进程中的新型地标式造景,全面推动南京文旅街区和艺术产业发展。

【场地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毗邻南京艺术学院西门

【前期场地分析与设计构思】

【区位分析】

①场地宏观景观背景

场地位于南京市环城绿带的联动轴线范围内,因而与周围绿地景观如古林公园、石头城公园甚至到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等都衔接密切,成一定范围内的网状景观斑块布局,场地整体处于蓄力打造生态景观廊道的背景潮流中

②环境基础设施分布

场地周边交通便捷,地铁4号线和公交车站齐备,同时场地与附近以美食商业为主题的新城市广场和运动锻炼用地龙江体育馆等实现功能互补

③十分钟生活圈

参考正常行人每分钟步行60-100m的测试标准,以十分钟路程为半径,计算出从场地到周围环境以内的通达性良好的生活圈范围。通过地图测量发现生活圈内有三处医护基础设施建设存,从而确定场地具备一定的紧急应援使用潜力

④环境用地功能分析

场地周围以社区和学校为主,同时场地中有保留社区建筑,因此场地属性偏向社区景观和校园景观,需具备多元化功能和轻松氛围

【周边建筑高程分析】

场地周边的主要高层建筑为南京广播电视塔和场地北部保留建筑中的丽晶国际高层住宅,同时周边社区和南京艺术学院有大量高程在50m上下的建筑。绿地周边呈现多个可俯视场地的视觉点,而场地本身较为平直,只存在一定的东西向高程变化,设计需要注重对丰富场地竖向设计和空间塑造的思考。

【场地现状问题】

场地没有实现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发展,同时设计路线僵硬,空间平铺直叙,文娱氛围刻板等规划设计的定义都成为限制场地更多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人群结构分析】

根据场地周边用地分析,可以判断场地的主要适用人群为社区原居民中老年、青年租客以及学区房的中年儿童,还包括大量学生群体和文娱创作者、经营者,同时因为场地文娱宣传特色鲜明,也会出现阶段性的活动参与游客和商品购买者。

与此同时,这些群体可能会在24小时或者其他时间段内在场地周围呈现路线的往返重合,例如上学放学、工作上下班等,从而体现人群与维度的交错互动。

【人群需求分析】

-人群数据分析-

城市要点和痛点→

综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巨大的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带来了加速的城市扩张,人们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更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人文商业和旅游产业的企划开发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复合体景观的存在与否成为人们活动空间选择的重要参考要素。

同时“城市病”也与日俱增,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与割裂,呈现“孤岛”形式,彼此绝缘,与社区、学校渗透联系的景观绿地无法得到高效地利用且无法引导人群形成积极健康的交互关系和生活行为。

-“以人为本”出发考虑人群需求和景观趋势-

国际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生理上的健康无疾病、心理精神的健康无疾病、社会的适应性良好。健康景观是未来景观的主流趋势,需要从社群主体的根本需求出发,引导群体形成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同时面对社会公共大事件和特殊时期,场地具备快速配置居民活动和生活场景供给的空间设施

【世界公共卫生事件历史沿革】

本次设计背景在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期间,面对众多的社会景象和群体聚集引发的问题,如何塑造良好的免疫绿色景观、户外景观空间和群体之间的交融、如何引导社会群体乃至社区群体健康交互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人群需求背景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理论阐述来看,人群需求随着社会进程逐渐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较低级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高级状态,总结出现代城市绿地景观也是作为维系周边场地秩序日常的生活空间,逐渐到成为交互共治的场所,促进人文、经济等多元素与场地、自然、社区邻里、公共基础设施等空间场所的渗透融合。

但面对社会卫生事件的发生,人们迫于形式压力和自身利益,重新开始追求回溯到需求理论中的安全需求。由此说明,场地应当立足人群的公共卫生需求,采取智能科技手段和高效管理系统配合场地为应对重大社会事件而布置的空间配置,在必要程度,能够以时间、条件为转移,实现场地功能的弹性液化,成为应急供给空间,满足不同的紧急需求。

【思考起点】

社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世界和多世纪角度来看,是人类一直面临接受和处理的重点,因此人群需求和交互关系的协调等方面也不断面临着调整改变和强制控制监督的情况,从而产生与现代社群努力寻求打破封闭,实现协同合作共同体的计划呼吁产生对峙。

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让场地呈现均衡处理也是本次设计的思考起点。

设计起始从灾害时疫的社会时事热点和正在进行的城市复合更新出发,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切入事件,提取出本次设计的重要发力点,阐述未来愿景的特点,是以个体健康为主的“自助式”景观设计,是邻里校园和社会交互的“互助式”可供交流利用的绿地景观,和能够实现城市功能流动的“共享式”景观三部曲

从河道、场地空间和场地与周边景观廊道联动营造三个方向,形成关于场地的两个角色定位,分别是公共滨水免疫管控绿色健康社区景观和南京地标式滨水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设计手法归纳】

健康景观的发展更多的是功能化模块的不断升级迭代,从场地人群视角出发塑造绿地景观才能让人群与景观环境更加融合。

【主题设计思路】

【设计题目】何妨“错拥”孤岛外

【设计说明】本次场地设计以高差曲直的空间处理和线条布置进行景观场地的图景相错,同时呼应人群相错使用场地的规划愿景,人群与场地共同破离“孤岛”状态,从而实现场地的唤新与开发,以现代折线、可移动拆卸装置构筑和水上可悬吊式行桥等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文娱活动提供更好的城市舞台【stage】和事件发生背景;并结合疫情现状,将场地设计的方向延展到应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和特殊时期,努力以景观塑造引导人群进行交错健康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交互提升,让场地空间成为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和信任保障的绿地景观商店【shop】和景观驿站【station】。

【设计总平】

1 口袋绿地-阳光草坪 雨水花园 2 地下停车场 3 mini滨水平台4 未定义建筑

5 自助式BLOCK建筑6 悬挑空中步道7滨水折线观景道8 片墙绿境

9 保留老建筑10 可悬吊行桥11预告口袋绿境12文娱交互建筑13绿荫广场

14之字人行天桥15户外生态停车场16保留建筑群17戏水平台18亲水阶梯平台

19坡式休憩平台20环景构筑21延展滨水景观22亲水互动平台23平行滨水步道

24亲水观景台

【宏观设计策略】

①景观廊道 过水上移动架桥将秦淮河西岸的河道周边绿地和南艺西门至古林公园的通廊进行联通设计,引导更多人流进入场地同时整合活跃两岸景色

②空间延展 通过人行高架桥将电视塔周边绿地和场地进行串联借助电视塔的文化性质为场地带来人文宣传效应,两者相互促进,成为彼此的场地延展

③绿地呼应 西岸增设构筑提升场地丰富度,通过场地造景联动西岸社区绿地和电视塔周围环境,消除绿地“自闭症”同时引导人群进入场地,带动活动节奏

④竖向层次 设计借助可升降桥体打破从场地北部保留高层建筑群顺延秦淮河道与场地原有建筑的平直视线,通过场地建筑的改造和空中步道,增加场地层次

设计通过绿地整合和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性质置换从而梳理出场地肌理,让硬质空间和软质景观自然渗透融合,空间上实现纵横南北向的整合联动

【细部节点设计分析】

【保留文娱建筑群整体规划设计】

设计场地存在四栋保留建筑群,但是有三栋呈重复方式线性分布,所以在完全保留四栋建筑中最北侧文娱交互建筑的同时,对其他三栋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风貌改造,呈现一个由南至北的变化过程,从空间性质置换,打破场域界限到竖向立面的局部整改,以现代材料构造与老式风情建筑进行融合再到实现建筑功能与维度的挂钩利用,呈现不同的活动形式,三栋建筑以旧立新,并且与秦淮河水上流线也相呼应。

【建筑设计与经营策略分析】

【建筑风貌改造】

自助式BLOCK建筑 对建筑上下层功能独立,并限定出更加开放的区域使建筑内部有城市和社区的某种公共属性

未定义建筑 实现依旧立新,通过竖向立面的外部改造,将建筑复古风格与现代设计方式相互融合,呈现时空交融的调性

保留老建筑 对民国风情建筑进行原始保留,通过注入新兴活动和人群打造建筑与环人群、环境、时空的兼容碰撞

【温室设计】

通过简易温室设计,对建筑外围绿地空间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景观生态与人群交互,营造更和谐且充满人文科普教育的场地活动,适合各年龄层次人群体验,同时实现了场地关于自然发展、文娱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多层次利用。

【升降吊桥设计】

-升降吊桥事件策略-

-升降吊桥设计分析-

【可拆合移动装置分析】

景观场地整体呈线性沿秦淮河分布,为保证南北竖向和东西横向的交通流线分布更为自由,因此在场地空间大小存在一定局限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可轻易拆卸安装的片墙组合构筑丰富场地形式,从而触发不同的场地事件。圆弧线条能够消除场地的界限感,从而塑造亲和活跃的氛围,而直线矩形则更具备空间感,空间划分的界限会更强,同时将这两个形状元素结合到片墙组合中,引导人群进行不同性质的交互活动,打破彼此的距离,部分结合社会重大公共事件,为特殊时期的户外活动条件提供隔离活动的装置组合,实现各类距离活动。

【滨水环景建筑设计分析】

因场地河西岸的滨水空间更加狭长,同时场地高程与岸线缺乏变化,出于为了提供新颖视觉观景点,从而与场地景观进行互动的意向,在河岸西部社区延申出的道路方向之外,进行一个建筑构筑的设计增设。但因考虑到场地空间较为简约,于是摒弃了繁复的结构设计,采用了两层单项矩形体块的推移演化出的形体构筑,建筑整体以钢化玻璃为主,视觉正对场地东侧的江苏广播电视塔,同时与水上升降吊桥、场地南部的屋顶步道等进行呼应。

【“盒间”计划单体设计】

为满足户外个体活动保留空间,自我隔离的需求而设计可移动轻便BOX构筑

【生态设计】

场地原有滨水步道平行于河道,位于河道边缘,现设计的滨水栈道与场地通过高差种植池进行衔接通过栅格式多层步道垒叠,缓冲河水对堤岸的冲击,并引水入种植池进行浇灌

【场地活动策略】

通过对建筑群空间的重新定义,与屋顶空中步道、场地景观的整合,实现“自助式”、“交互式”、“共享式”活动在桥上空间、建筑内外、户外场地和秦淮河水上空间的演绎。

【河道两岸交互设计分析】

场地为实现与河道西岸景观人文的联动,通过高程构筑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升降吊桥的安置,从而提升秦淮河两岸的人群交互,并且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进行人群引流,将社区人群带入场地,打破场地“孤岛”模式和人群“孤岛”状态,让不同类型的人群在场地上进行活动分享,丰富景观层次。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479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