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毕业论文

 2020-02-15 04:02  

摘 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他毕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强调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选题以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为目的,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孔子的德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孔子德育思想的指引。本论文以孔子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历史现存的文献古籍为基础,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原则四个方面总结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孔子德育思想中存在着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张教育公平、重视德育环境等优点,也存在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以及忽视劳动实践的德育价值等局限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将孔子的德育思想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对孔子的德育思想中进行去粗存精的提炼,继承其“仁爱”的德育思想本质,参照其层次性的德育目的,秉承其育人的环境思想,借鉴其先进的德育方法及原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指导。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greates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His words and deeds contained rich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He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propos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opic is to tell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is thought on modern society,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realize that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not only applicable to ancient times, but a modern society also needs 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takes the historical era of Confucius' life 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ncient books as the basis, and summarizes Confucius's ideological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goals, conten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In Confu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educated, advocating educational fairnes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 overemphasiz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gnoring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labor practice. In the current new situation, we're going to Confu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real national conditions, extract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of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inherit the ess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benevolence", referring to the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gra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environment, draw lessons from the advanced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new completely-new,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nfucius;Moral education;Limitat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value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内研究概况 2

1.3.2国外研究概况 2

第2章 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4

2.1经济背景 4

2.2 政治背景 4

2.3 文化背景 4

第3章 孔子言行中的德育思想 6

3.1德育目标 6

3.1.1塑造理想人格 6

3.1.2 稳定社会秩序 7

3.2 德育内容 7

3.2.1仁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 7

3.2.2 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9

3.2.3 义是仁的实现 10

3.3 德育方法 10

3.3.1因材施教法 11

3.3.2启发教学法 11

3.3.3道德内省法 12

3.4德育原则 12

3.4.1德育优先 12

3.4.2有教无类 13

3.4.3突出主体 14

第4章 孔子德育思想的去粗存精 15

4.1孔子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15

4.1.1维护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15

4.1.2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 15

4.1.3忽视劳动实践的德育价值 16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汲取路径 17

5.1继承“仁爱”的德育思想本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7

5.2参照孔子的德育目的,健全现代社会理想人格 17

5.3秉承孔子育人的环境思想,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8

5.4借鉴孔子的德育方法,转化现代的德育观念 19

第6章 结语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尽管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党中央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将孔子的德育思想融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好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德育思想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其丰富而科学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他毕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强调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选题以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为目的,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孔子的德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孔子德育思想的指引。我们要学会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优秀内容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之后的儒家德育理论与孔子的德育思想在核心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对孔子德育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源头上探索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深化先秦儒家德育理论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孔子德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及当代价值,发展和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 实践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巩固了统治秩序,而且为后世历代的道德教育的施行、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体品性修养的完善指明了道路。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新形势下,深入挖掘孔子德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丰富和发展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都见于各种教育思想史中,其中包括了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著。例如:朱永新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和黄钊的《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等都是教育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孙彩平的《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是伦理学方面的著作,王玉生的《中国教育思想研究》和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都是教育学方面的著作。

除专著外,关于孔子德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则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孔子德育思想的论文,如冯爱红撰写的《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陈岑撰写的《浅析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特征》等;第二种是关于德育方针方法方面的研究,如侯长林撰写的《论孔子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等;第三种是关于孔子德育思想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孔子德育思想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如刘飞撰写的《孔子德育思想探析及其启示》等。

1.3.2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国外对于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主要从儒学在各国近现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讲起:

明清时期,儒学东渐,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日本思想家在吸收儒学后根据本国国情对儒学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而后到清朝末年,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发了西学中用的浪潮,日本也将儒学与西学结合起来,作为日本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日本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儒学的研究也始终没有中断,刘岳兵撰写的《日本近代儒学研究》,王家骅撰写的《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和《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等专著揭示了儒学传入日本之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社会的贡献。韩国学者关于儒学对现代化影响的著作和论文也有很多,如崔英辰、尹丝淳、柳承国等人撰写的论文或著作中大多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探讨了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0 世纪的美国,研究儒学思想的学者有顾立雅、亨廷顿等名家,他们对当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顾立雅认为,孔子的儒学加速了民主思想的出现,儒学于17、18世纪传入欧洲,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2]亨廷顿则将儒学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宏观背景下来看待,拓展了儒学的文化形态,关注整个“儒学文化圈”的发展,将中国视为儒学文明的核心发祥地,[3]并对儒学在东亚的传播进行了整体性研究,使其独具创新特色。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孔子自身的德育思想或德育文化,而没有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本论文通过对二者的有机结合,拓展孔子德育思想的自身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2章 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德育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是由其身处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共同促成的。

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春秋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孔子在目睹了战争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后,产生了只有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才能实现社会稳定的想法。于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

2.1经济背景

春秋以前,西周的土地归天子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周王将除了他直接管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诸侯要向周王承担义务,缴纳赋税。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奴隶主贵族竞相驱使奴隶开垦荒地,“私田”数量急剧增加,而“公田”却由于“民不肯尽力”而处于瘫痪状态,这导致了”私门富于公室“现象的产生。统治阶级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井田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瓦解[1]。孔子作为旧制度的拥护者,想通过“德育”来挽救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局面。同时,农业发展相应地也促进了商业发展,商人阶层不断壮大,这使一部分人有了人身自由和接受教育的经济实力,为孔子开办私学、从事德育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

2.2 政治背景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主阶级逐渐衰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日益得势,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被摒弃。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群雄争霸的多元局面,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百姓苦于战乱,人心惶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孔子把这种社会局面的出现归结为周礼的没落和“德教”的缺失,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去。

2.3 文化背景

由于兼并战争频发以及王室衰微等原因,一部分贵族降为平民,许多原本在官府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流落民间,文化知识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因而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官学”渐趋没落,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开始兴起。各诸侯国执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争相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的盛行又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这些“士”对上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对下开办私学、著书立传,属于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和教师群。孔子作为此浪潮的先驱,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开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纪元[13]

第3章 孔子言行中的德育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以塑造个体理想人格及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指向,以“仁”、“礼”、“义”等规范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其他美德共同构成具体的德育内容。同时,在德育实践中,孔子自始至终坚持德育优先、有教无类、突出主体等德育原则,创立并灵活运用了因材施教、启发教学、道德内省等德育方法,注重对德育对象的道德情感和个性特征的培养,尊重德育对象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

3.1德育目标

孔子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一元性和层次性的统一。一元性指的是孔子把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德育工作的宗旨和终极目标;而层次性则体现在其德育目标包含了个体价值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即内圣和外王。个体价值目标是指在道德素养方面培育君子式的儒者,孔子认为实现个体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前提,个体价值服务于社会价值,只有通过政治人才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方能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

3.1.1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完善道德品行,才能最终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对学生理想人格的要求是希望他们成为仁人君子,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成为圣人。圣人是指知行完备且拥有至善至美人格的人,现实当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而过高的目标也会使人失去为之奋斗的动力,所以孔子对目标进行了分层,从低到高依次是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道德教育的一般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孔子认为是否能够真正地成为圣贤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做圣贤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道德目标,使自己成为君子呢?

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要广博地学习知识,更要“学以致其道”,即通过学习文献典籍来提高自身修养,这样他的言行便能符合仁和礼的要求,而不致偏离路径。孔子还强调修养的层次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层层递进的修养方式。此外,孔子注重“知行合一”,认为人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理想人格”还应该通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孔子在培养君子的过程中,以“仁”为本位,要求弟子加强“义”、“信”、“勇”等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在这些美德中,孔子尤其重视对人们“义利观”的培养。孔子重义轻利,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认为君子应该要正确对待义和利的关系,把义当作取舍利的衡量标准以及自己追求的道德目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1.2 稳定社会秩序

首先,孔子主张“德政”,德政的关键就是要统治阶级发挥道德楷模作用,统治者若想要教化百姓,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必定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相反,如果统治者自身品德尚且不端正,自然也得不到百姓的服从和拥戴。当时由于各诸侯国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导致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崩塌,国人道德沦丧,针对这种社会现状,孔子主张通过德育培养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政治人才,使他们在将来执政时能够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实现自上而下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其次,孔子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对人们道德意识的肯定,鼓励人们主动控制自己的欲望,各阶层安守本分,各司其职,这样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就会逐渐恢复。孔子认为,这种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社会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缺乏,不懂得节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造成的。因而他将仁爱、孝悌、忠恕、信义等伦理规范作为德育内容,希望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性和羞耻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反思自我,主动节制欲望,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伦理规范的要求相符,并最终得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局面。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