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研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自拟题目)毕业论文

 2020-02-15 04:02  

摘 要

“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社会和谐思想丰富而深刻,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起源做了简明梳理,阐述了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影响,对儒家社会和谐思想中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观念进行了分析。并从塑造当代社会成员的理想人格、创造和谐人际关系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公平社会 、促进多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及启迪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阐述了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理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但是,儒家的和谐思想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中的和谐社会,与现在的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不实用的地方,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儒家的和谐思想,对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天人合一 ;当代价值

Abstract

Harmony is not only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highest value principle of the who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 thought of social harmony is rich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the origin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social harmony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It also analyses and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human's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interpersonal harmony, group-self harmony, social harmon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onfucian thought of social harmony. It also expound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an social harmony from five aspects: shap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members, creating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building a fair societ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ethnic cultures and enlight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Confucian;Harmonious thought ;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Contemporary Value

目录

第1章 绪论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1国内研究现状 3

1.3.2国外研究现状 4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

1.4.1研究内容 4

1.4.2研究方法 4

1.5.研究创新点 4

第2章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来源及历史影响 5

2.1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起源 5

2.1.1与西周思想一脉相传 5

2.1.2对《周易》、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吸收 5

2.1.3对墨家、法家等思想的撷取 6

2.2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影响 6

第3章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8

3.1身心之和——完善人格 8

3.1.1身之和谐 8

3.1.2“修身”与“君子品格” 9

3.2孝悌之道——家庭和谐 10

3.3人之善群——人在群体里的和谐 11

3.4均无贫,和无寡—社会公平 11

3.5“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第4章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14

4.1塑造当代社会成员的理想人格 14

4.2创造和谐人际关系 15

4.3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公平社会 15

4.4促进多民族文化协调 17

4.5启迪生态文明建设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1章 绪论

儒家思想中“和谐”是其精髓,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熠熠生辉,直到现在都有现实性的启示作用。儒家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和谐思想也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古今,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包罗万象,从人与自身的协调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再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以及社会的和谐。

1.1研究背景

儒家的和谐思想社会价值: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实现社会和谐的理念、思想及途径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但是,儒家和谐思想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中的和谐社会,其包含的伦理精神、支撑社会的伦理构架等与当代和谐社会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把握儒家的和谐思想,对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的身心和谐问题愈发显现,各种亚健康、心理障碍层出不穷,人们的心理平衡迫切需要被重视起来。物质文明时代中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时,矛盾日益显现,社会成员的细小问题汇集起来就是社会问题。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中华大国在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之时,也有过摩擦,民族文化的协调刻不容缓。因工业文明发展而遭到破坏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日渐重要。面对东中西发展不平衡、职业之间收入悬殊、贫富差距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当下,儒家的和谐思想有着宗旨般的指导作用。

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理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但是,儒家的和谐思想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中的和谐社会,与现在的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不实用的地方,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儒家的和谐思想,对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乃至“天人和谐”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容小觑。研究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的多种问题,达到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人际和谐,各少数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的和谐思想绵延至今,吞吐吸纳多种优秀思想,在千年的文明中,以其自身的特别之处至今还在指导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各族同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蓝本般的指导。研究儒家起源、学习其成长过程,吸取儒家思想之精华。从自身的问题切入,运用儒家思想“君子精神”去解答自己的疑惑,用“中庸”思想保持身心和谐,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有以致用,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念推广在现实社会中,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著作、论文主要从内容研究和时代价值研究较多,多数论著都坚持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的角度进行阐释,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部分学者从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和该思想对现代和谐社会以及儒家和谐思想对个体的影响来分析,二者都从儒家社会和谐思想中学习和谐精神。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个人的修为提升镶嵌其中,提升个人的同时也一同提升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的说就是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高度总结与升华,将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继承、创新、发展和升华中不断贴合社会。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论者过多地关注两者之间关系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实践而流于空泛;另一方面,多数论者在研究中,过多关注了儒家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忽略了儒家社会和谐思想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合理的一面,提出的建议并不能完全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1.3.2国外研究现状

实现社会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的认识成果和追求目标。西方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对“和谐”这一范畴做出过自己的解释。毕达哥拉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和谐思想的哲学家,是比例和谐学说的代表人物。在他眼里,凡是合乎数的比例,就是一种和谐的存在,并把和谐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哲学、美学、艺术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西方的哲学家不仅对和谐的范畴作了解释,还把和谐思想引入社会政治领域,用于理想社会模式的研究。如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国家篇》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了“理想国”的构建,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近代西方,以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他认为,社会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所以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建立社会联合体,在社会各个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构想,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到了现代,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也提出了种种和谐社会理论,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社会学家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提出的协和社会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系统论;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和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人物的社会风险论。

以上众多研究成果,都为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特别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国情毕竟与我们是不同的,有些学者看待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与我们现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多的差异,因此并不能直接拿来解决问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研究内容

首先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现当代对儒家和谐思想的需要,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文章第二章讲述儒家和谐思想的起源及其历史影响,从西周时期到后来与道家、法家思想的融合进行一一阐述。第三章提炼出儒家社会和谐思想中对于当代而言的基本内容,从身心和谐、孝悌之道、人与群体之间、社会公平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主要讲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

1.4.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许多有关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理解。结合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对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实例,准确把握儒家社会和谐思想主要内容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再次重生。

1.5.研究创新点

以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背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来综合分析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与其当代价值。

第2章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起源及历史影响

2.1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起源

2.1.1与西周思想一脉相传

孔子创立儒学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是西周的礼乐文化,孔子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于周公的启迪。西周主要在政治观和伦理观方面对儒家和谐理论的贡献最大,它们主要记载在《尚书》中。

儒家所继承的西周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是“敬德”,强调执政者应是有德之人,以德执政爱护黎民百姓。第二是“保民”,就是将民众立为国家之本,时刻将百姓作为国家之根基。第三是“勤民”,即对百姓的之事要勤快的了解,多了解百姓的生活实况,体恤民众的苦楚。第四是强调尊重民众的意向,了解民之所系,体察民情。第五是“慎罚”,即对民众要用温和、易接受的方式去教化,谨慎的施用刑罚。从以上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政治思想的中心坚信“舟水一理”——将执政者同民众的关系处理好,使双方相互支持,营造和谐的君民关系。

伦理品德用以衡量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本身涵养,并以此来完成谐和社会的目的,这是儒家的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对先人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可以从观念方面说起,读了《左传》、《诗经》能够看出,儒家所倡议的大部分道德观念在殷周及春秋之前就已经有了。

孔子暮年时期潜心于学术和教育,完善地整理了“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儒家不仅继承了西周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而且对先哲其他有价值的思想也进行了学习和有效吸收,可以看出,以六经为代表的春秋之前的优异思想遗产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起源。

2.1.2对《周易》、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吸收

《周易》最初是始于占卜迷信的,但随着易学的发展,人们逐步从了迷信的谎言中醒悟,加之人们对《易经》中理论的理解与学习,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范畴,到了战国时期,在《易传》问世后,《周易》便成为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规范言行以及指导生活日常的指南。《周易》蕴含的丰富的辩证思维思想,如整体思维、变易思维、阴阳互补思维、和谐与均衡思维等,到《易传》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体系,使得原本更偏重于政治、道德的儒家的和谐思想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1]]根据历史记载,孔子在其晚年时候读易,韦编三绝,可见其对儒家思想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老子学习并发展了先哲的阴阳论,并用阴阳学说的概念揭示了天地之间万物的变化过程。后来人们用阴阳的观点去解释易,可以说是受到了老子的思想。战国末,荀子在自己的著述中就用阴阳来阐明事物的变更,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

2.1.3对墨家、法家等思想的撷取

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为显学的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家产生于对儒家学派的批判和反思,即便如此,它仍与儒学有许多内部关联。他们对儒学许多方面进行了升华,儒家的和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丰富和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也吸纳法家的很多优秀思想。我们通常认为,儒家和法家两家格格不入,相互抵制,但实际上并不那样绝对,这两家其实是在对立中相互学习的。在面对人性问题上,儒家主性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法家主性恶;在治理国家的想法上,儒家主张温和的教化,法家主张“隆刑峻法”;荀子却认为人性是恶的,仅以道德礼义去教化百姓是不够的,必须有强制的规则,才能使妄图制造祸端的人受到威胁。因此将二者糅合起来,强调“隆礼重法”;在富国与富民问题上,孔孟只讲富民,以为百姓富足国家就会昌盛,如若只讲国家的昌盛,便是“不行仁政”的“民贼”;而法家只讲“富大国”,反对“富小家”。荀子中和两家,折中了其主要观点,提出了 “君民同富”的主张,从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这两个问题都牵扯到社会和谐,这就可以说荀子援法入儒,统一了儒家和法家,并为儒家在治国方面的理论带来更多的借鉴。

2.2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影响

从先秦时期的道家、阴阳家、墨家就可以看出和谐思想的启蒙,但是论对中国和谐思想贡献最多的,非儒家莫属。儒家用其恢宏博大的胸襟,对先哲的继承和对其他流派的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不断的吐纳汲取中成为了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将和谐思想养育成为参天大树。

儒家现在的地位实则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之后才慢慢形成的,秦朝青睐法家思想,汉初流行“无为而治”。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后来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奉为圭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官方意识形态。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经多方批判和挑战,依旧蓬勃发展至今,可见儒学精神具有一定的活力,在面对不同的时代都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当下。

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时期,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文明中儒家思想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处于主流位置,它深刻的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至今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由是一个丰富的内容体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国家、社会的和谐等。儒家的和谐思想以人的和谐为起始,实现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和谐,以见微知著的视角,向我们阐述“和谐”应该从何处做起。儒家的和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3章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基本内容

对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进行分析概括,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内部、均与贫寡的关系。从“小我”的内部和谐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再到人与社会、不同群体收入差异之间的和谐,最后达到国家层面的和谐。

3.1身心之和——完善人格

通过处理好各类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一直是儒家的和谐思想所倡导的。其和谐思想的重要部分就包括了个人的修为。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小我”的协调统一对“大国”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国泰民安”实则相互影响的两个部分,人民成就社会的稳定,“小家”太平是国之昌盛的重要保障。

3.1.1身之和谐

《孝经•开宗明义》中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所给的,必须要珍惜、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在儒家对身体认知体系中,“身心相合”被视为人的本体存在方式,注重培养“全人”。儒家非常注重修身养心,做到起居有律,节制饮食,饱食有度,修身养心,仁寿兼修,居安思危,刻苦勤学。“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生以有为也。” 儒家对身体之敬,主要表现在生养之敬,即对血肉形身的敬重。《论语》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将身体能够“善始善终” 视为最重要的内容。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脏腑阴阳、经络气血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人体就有可能进人病理状态。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是中庸、执中、适中的,阴阳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它标志着人体的健康。体内脏器之间也是需要协调合作运转来完成“身”之和谐,如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一样,五脏地位平等,循环不止,处于一种完美和谐状态,没有任何一脏格外突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