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2020-03-05 01:03  

摘 要

城市化背景下,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日益增多,其教育融入问题事关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的和社会公平问题。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涉及该问题的相关重要概念,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社会融入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接着从教育的起点融入、过程融入和结果融入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从体制、政策、经济、文化和心理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基于这五大原因,从政府、学校、家庭和农民工子女自身四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政府方面,需要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管理制度,将教育融入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过程。学校方面,应当营造具有包容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与农民工子女家长的沟通交流。家庭方面,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应树立自身的监护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民工子女自身方面,要积极主动的融入新环境,认同在城市的新生活。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ho follow their parents’ entry into the city is increasing. Their education inclusion issues are related to th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equity issues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education inclus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Firstly, it defines the related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involve this question,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article, namely the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education equity theory. The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beginning of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ul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al inclus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re analyzed. For the problems f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its emergence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olicy, econom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s. Based on these five reasons,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families and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reform 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hange the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education into the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 Schools should create an inclusive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On the family side, parents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should establish their own sense of guardianship responsibilit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and culture, and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home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ir children. For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ey must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identify new life in the city.

Key Words: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educational inclusion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4

1.4特色与创新之处 4

第2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5

2.1 基本概念界定 5

2.1.1 农民工 5

2.1.2 农民工子女 5

2.1.2 教育融入 5

2.2 理论基础 6

2.2.1 社会融入理论 6

2.2.2 教育公平理论 7

第3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与成因 8

3.1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 8

3.1.1 教育起点融入 8

3.1.2 教育过程融入 8

3.1.3 教育结果融入 8

3.2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成因 9

3.2.1 体制层面 9

3.2.2 政策层面 9

3.2.3 经济层面 10

3.2.4 文化层面 10

3.2.5 心理层面 11

第4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解决方案 12

4.1 政府保障 12

4.2 学校教育 12

4.3 家庭支持 13

4.4 自身努力 14

第5章 结论 15

5.1 研究结果 15

5.2 研究局限性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一大批农民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了一个徘徊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 [1]。这个数量庞大且仍在不断扩张的群体,在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推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相关问题。留守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而且在农村接受的教育质量明显的低于城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与带着孩子一起迁入城市,在城市接受教育。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由于其涉及公平和社会融入问题、事关两代人未来的特殊性,被投注更多关注,在众多农民工问题中显得格外突出。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制定和下发了大量政策文献。如l996年印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6年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在最近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即便如此,这些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由于管理困难、经费紧张、信息不完善、利益相关等原因无法落实到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融入问题仍旧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分析、教育公平性探讨、政策制度研究等方面,从教育融入视角展开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的教育融入问题,为丰富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点努力。

(2)现实意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回顾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找寻农民工子女出现教育融入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解决城乡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大多在19世纪步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现已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故没有“农民工”、“农民工子女”这类概念。但国外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随父母迁移的儿童,这类群体一般被表述为“流动儿童”,国际上对其教育问题已经开展了诸多相关研究。因美国是这类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故本文只梳理美国对于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美国具有规模庞大的流动学龄人口,根据普查数据显示,仅1999年全美就有15%-18%的学龄儿童发生迁移,在对家庭背景、其他阶段学习情况等因素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学生居住地的流动或跨校行为对其辍学率、毕业率都有重要影响[2]。所以美国很早就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制定出台了一系类相关的教育法案。如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简称ESEA) 是第一项适用于全国的关于教育平等的法案,成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立法;1988年颁布的“学校促进法案”(School Improvement Act,简称SIA)将流动儿童的年龄范围调整到3-21岁;2002年颁布了旨在保障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条件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 );2015年颁布了“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简称ESSA)等等。此外,联邦政府还通过各种计划和项目用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如1995年建立的“迁移学生记录传递系统”(Migrant Student Record Transfer Systems ,简称MSRTS);1966年的“流动儿童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简称MEP);1990年的“为美国而教计划”(Teach for America,简称TFA);1994年的“知识就是力量计划”(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简称KIPP);2007年的“流动儿童信息交换”倡议(Migrant Student Information Exchange,简称MSIX);由联邦政府发起,旨在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或基本教育技能、帮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为他们的伙伴和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潜力的“同一起跑线”(Even Start Program,简称ESP)项目[3] 等等。这些项目都为流动儿童提供更高质量服务,帮助他们达到学业水平要求做出了贡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13-2014学年,加利福尼亚州流动儿童(全美数量最多)毕业率达到75.8%[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含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农村的“留守儿童”两类。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我国就有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至于“流动儿童”,学界普遍认为记者刘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是国内最早涉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章。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真正研究探讨应该是从1997年开始,于2000年之后丰富起来,至2003年之后走向成熟的[5]

在教育融入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农民工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和融入农村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但在城市化的社会潮流里,更多学者将目光集中在城市融入的问题上。孙文中(2015)[6]结合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对武汉市的调查,发现社会排斥导致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同城不同待遇”,虽然形式上的接纳认同推动了融合教育实施,但是隐形排斥塑造了新的二元教育结构。陆艳(2017)[7]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中在行为习惯融入和心理安全建设方面存在难题。陈国华(2017) [8]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处于中等水平,由教育起点融入到教育结果融入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回归分析表明,年级、传媒接触、家庭环境、城市环境、学校环境是影响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重要因素。黄日健(2016)[9]重点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起点融入、教育过程融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谢勇(2017)[10]则基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视角,在对南京、苏州、杭州和绍兴等四个城市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周国华(2014) [11]等人从政策影响下教育安置方式的视角出发,研究发现不同教育安置方式中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情况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教育公平具有中介作用。庄西真(2014) [1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将乡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城过程中涉及的七大利益方划分为义务主体、反馈主体、实施主体和平衡主体四大主体,以此分析乡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城的行动机制。徐丽敏(2015) [13]提出了“以教育促进社会融入”模式,认为要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融入。关于农村融入,穆建亚(2015) [14]认为农民工子女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程和教材都存在融入困难,这会使部分的返乡流动儿童成绩差、留级甚至于辍学。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进行说明。

第二章,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研究内容涉及的农民工、农名工子女、教育融入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社会融入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

第三章,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与成因。分析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政策、经济、文化和心理五个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第四章的分析内容,从政府、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第五章,结论。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相应说明。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相关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和鉴别分析后,结合我国农民工子女群体教育融入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吸收相关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本文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2)规范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4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研究的视角较新颖。在已有的研究视角中,有的从现状调查方面分析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的从教育公平角度探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有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研究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本文从教育融入视角展开,在社会融入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

第2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为了维持生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进入城市务工,他们或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是就近流动到发展更好的本地城镇,形成的“民工潮”对社会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研究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对这一日趋壮大的流动人口群体赋予各种称呼。1984年,张雨林教授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农民工”的概念,此后也有其他学者采用民工、暂居人口、流动人口、外来经商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概念形容这类人群。直至2006年,政府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使用“农民工”一词概括相关的外出务工农民这个群体,才改变了不同概念交替使用的混乱情况。此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本文采用以上学界与政府约定俗成的用法,将农民工定义为具有农业户口,户籍身份是农民,但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谋生的人员。

2.1.2 农民工子女

顾名思义,“农民工子女”就是农民工的下一代。相较于定义较为一致的“农民工”概念,学界对这一群体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民工子弟、流动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二代移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口子女,这些概念的意思都十分相近甚至相同,而且经常混淆使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农民工子女,不包括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考虑到八十年代最早进城的那批农民工,其子女可能已经成年,这一特色群体教育融入的问题不太显著,故本文将农民工子女定义为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