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回避与自弃——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阿德勒疗法探析毕业论文

 2020-03-27 11:03  

摘 要

本文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总结学术界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会兴趣不足的关系。探讨以阿德勒疗法矫治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方法。在研究中,以一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索和调查,对问题做出诊断和评估。在找出服务对象“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增强其社会兴趣,改善行为模式的方式,协助服务对象进行重新定向,从而帮助恢复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通过分析此次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为充分发挥阿德勒疗法在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等一些人格障碍的干预中的作用增加经验。

关键词:回避型人格障碍;阿德勒疗法;个案研究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summariz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academia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e lack of social inte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explores the treatment of 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 with Adler therapy. In the study, a patient with 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were combined to explore and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ervice subjects, and to diagnose and evaluate th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the "problems" of the service objects, it helps the clients to be redirected by enhancing their social interest and adjusting their own behavioral mode, thus helping to restore their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Throug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study, we will increase the experience to the full play of Adler’s role in the intervention of some personality disorders such as 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

key words: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Adlerian therapy;case analysis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1.2.1 研究思路 1

1.2.2 研究方法 2

1.3 论文结构安排 3

1.4 研究目的 3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

2.1 概念界定 4

2.1.1 回避型人格障碍 4

2.1.2 阿德勒疗法 4

2.2 相关研究 5

2.2.1 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研究 5

2.2.2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研究 6

2.2.3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式研究 6

2.2.4 阿德勒疗法相关研究 7

2.2.5 研究述评 7

第3章 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个案分析 9

3.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基本情况 9

3.2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问题 9

3.2.1 社交 9

3.2.2 工作 9

3.2.3 爱 9

3.2.4 个案存在的问题 10

3.3 个案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3.3.1 家庭因素 10

3.3.2 个人因素 11

第4章 阿德勒疗法介入C个案的过程分析 12

4.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介入目标及计划 12

4.2 具体介入过程 12

4.2.1 阶段一 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及定义问题 12

4.2.2 阶段二 探求服务对象的生活风格 12

4.2.3 阶段三 对服务对象的生活风格进行解释 13

4.2.4 阶段四 重新定向 14

4.3 结果 16

4.3.1 在改变中的混乱 16

4.3.2 寻找新的可能 17

4.3.3做出改变 17

4.3.4 结束 17

4.4 效果评估与追踪服务 17

4.4.1 效果评估 17

4.4.2 追踪服务 18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20

5.1 总结 20

5.2 反思 20

5.2.1 理论上的不足 20

5.2.2 对服务对象的思考能力要求较高 21

5.2.3 效果的维持有待考量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第1章 绪论

1.1背景与意义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和对负性评价的敏感,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失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1],药物治疗往往只能缓解一些焦虑、抑郁等临床上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问题,对于彻底治愈患者是无能为力的[2];传统的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甚理想,即使有机会根治,也容易让患者形成依赖情绪,导致病情反复。在这个角度上,通过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进行干预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阿德勒疗法很容易应用到一些简短疗法中,这些技术使得患者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在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阿德勒疗法探析中,一方面,本研究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综述国内外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为探究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发展以及治疗提供一些理论支持;通过对阿德勒疗法的探析与运用,可以加强对阿德勒疗法的认识,也可以将阿德勒疗法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矫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回避型人格障碍给个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在社交中,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自卑和对负面评价的敏感,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患者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无法长期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在工作中,由于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沟通能力的缺乏,他们的职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3]。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寻求应对措施来改善回避型人格障碍带来的影响,使个体恢复心理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论文将要探讨使用阿德勒疗法干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完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阿德勒疗法干预过程并检验所获成效,分析通过阿德勒疗法能否有效缓解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问题。

整个论文分为五步来完成。第一步,在网络上和图书馆里查找并学习回避型人格障碍以及阿德勒疗法的相关资料,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临床医学和应用心理学等学科的治疗模式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治疗的局限性,提出通过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干预的可行性。分析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和干预的思路,阿德勒疗法的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等知识,熟悉通过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第二步,查阅回避型人格障碍以及阿德勒疗法的相关资料,翻译对毕业论文有所帮助的外文文献,学习掌握回避型人格障碍以及阿德勒疗法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诊断和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常用的方法并且与阿德勒疗法进行分析比对。

第三步,学习阿德勒疗法的干预方法,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对其问题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干预计划。为下一步进行有效的干预奠定基础。

第四步,运用阿德勒疗法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进行干预,细化干预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为患者提供心理调适,情感宣泄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通过与患者的会谈,了解其在面对社交、工作和爱三个不可逃避的任务时遇到的问题,改善其错误的生活风格,促进其社会兴趣的发展。

第五步,通过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阿德勒疗法介入的评估,总结并反思本次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对干预对象C的干预效果进行追踪服务和效果评估。探索进一步完善通过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问题的模式和方法,为今后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干预提供实践上的参考和借鉴,对改善人格障碍患者的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展望。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首先可能会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和阿德勒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将回避型人格障碍与阿德勒疗法结合起来,需要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参照相关实例来进行结合。

其次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和阿德勒疗法的运用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因为国内的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和阿德了疗法的讲解书籍比较少,加上笔者搜集资料的能力不足。可能在查阅资料时并不能够完全掌握阿德勒疗法干预方法,在遇到问题时可能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请老师推荐相关书籍并且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指导和解答,让自己掌握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

最后的问题可能是在通过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时,由于准备的不足和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可能会造成干预过程未按预期发展,干预结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深入理解相关资料,深刻掌握阿德勒疗法干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流程,从而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方法。

1.2.2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具体运用深度访谈法进行研究。

首先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等人格障碍问题和阿德勒疗法介入人格障碍治疗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借鉴学习已有的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问题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寻求理论和实践上的方法指导。

第二是深度访谈法,通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面对面交流访谈,了解其心理生理现状,了解早期经历和家庭教养方式对患者C回避型人格障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探索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的恢复与发展,有效地为患者C提供干预服务,以帮助其改善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论文共分5章。

第1章是绪论,对本论文的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并且说明完成毕业设计的具体步骤与思路,具体说明研究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2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章的内容包括国内外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以及阿德勒疗法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一些概念的界定。

第3章是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个案分析,包括个案基本情况的阐述,定义个案的问题以及对个案问题成因的探讨。

第4章是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服务过程,包括做出干预的过程和患者的行动与改变。以及最终的追踪服务和效果评估。

第5章是总结与反思,包括对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治疗过程及效果中所展示出的优势和不足的探讨,以及对更加有效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治疗方式的展望。

1.4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其一,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进行综述;回避型人格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时常与其他人格障碍合并出现,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诊断方法和干预技巧。了解国内外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可以加强本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其二,以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对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及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会兴趣不足的关系;

其三,探讨以阿德勒疗法矫治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方法。通过阿德勒疗法,可以帮助个体选择包含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帮助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重拾直面生活和各种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获得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恢复心理健康。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在20世纪早期就有文献对回避型人格进行描述,那时候所描述的是一种“不安全的、自我否定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对自己的不满意达到了疾病的程度,在遇到挑战的时候,自责的情绪会促使他们选择逃避[4]。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人格在起初是容易被混淆的两类人格类型[5],直到有学者首次证明了两种人格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提出麻木与过度敏感两种不同的症状作为两类人格障碍的区分[6]。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是麻木,患者缺乏情绪的体验,自身没有情感;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体现是过度敏感,患者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并企图“完全地回避外界的刺激”[7]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的表现行为是个体预防社会性焦虑的回避的倾向性行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对批判性的评价感到恐惧,对各种社会情境或社会交往保持一种回避性的反应倾向,社交恐惧的现象在回避型人格群体中比较常见。

目前的研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4%-1.3%,约占精神科门诊的10%。其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是相当的。

2.1.2 阿德勒疗法

阿德勒疗法是一种在阿德勒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方法。由阿德勒创立并由其追随者进一步对治疗理论和程序进行设计和发展。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性是促使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追求优越性体现为个人的生活风格。健康的生活风格可以导向良好的社会兴趣,这种社会兴趣是不健康的生活风格所缺乏的。

阿德勒提出了三个不可逃避的主要任务:社交、工作和爱。错误的自我调节则包含以下特征:自卑感增强、社会兴趣降低和不与他人合作,个体优越感夸大。

阿德勒疗法通过分析出生顺序,对生命的初始记忆,对梦的分析等,通过向参观者解释童年早期的不适应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帮助参观者改变成为适应良好的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具有非常灵活的形式(从传统的一对一形式到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以避免可能的移情和反移情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阿德勒疗法的收费与用时也是灵活的。

阿德勒疗法由分成四个部分:(1)建立关系和定义问题;(2)探求来访者的生活风格;(3)向来访者做出对他生活风格的相关解释;(4)修正来访者的固有思想,鼓励其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风格,使他以更合作的态度和更积极的行动来进行配合,帮助其重建更符合社会兴趣的生活目标[8]。在治疗的过程中,这些阶段和程序并不是以固定的顺序来进行的,事实上,在实际的过程中,治疗者随时可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定义问题,也可以随时对来访者的行为方式进行解释,建立和维护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修正思想也可以循序渐进,不必等到最后。

2.2 相关研究

2.2.1 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研究

DSM-5(《美国心理障碍和统计诊断手册》)提出以下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具有社会抑制,无能和负面评价的普遍模式。它通常起源于不迟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情况下,并且满足以下七条中的四个条件(或者更多):

(1)由于害怕批评或被他人排斥,避免参与涉及更多人际交往的专业活动;

(2)不愿与他人打交道,除非在确定自己能被喜欢的情况下;

(3)由于羞怯或害怕受到对方嘲笑在亲密关系中十分拘泥;

(4)有认为自在社交场合会受到批评和拒绝的观念;

(5)对能力的不足感使得在新关系中受到压抑;

(6)认为在社交上笨拙,觉得缺乏个人吸引力或具有自卑感;

(7)由于可能令人感到尴尬,不愿冒风险参与新的活动。

虽然DSM-5的公布并未导致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分类的变化,但DSM-5的第III部分包含了人格障碍的分类可选方案[9]。这一维度的分类方法通过两个基本特征来表征人格障碍:(A)人格功能障碍和(B)病理人格特征的存在。该系统包括六个特定的人格障碍诊断,其中之一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中的人格功能障碍,可选方案表明在以下领域存在具有代表性的困难:身份,自我导向,移情和亲密关系[10]。此外,这个叙述提出焦虑,退缩,快感缺乏和避免亲密关系为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病态人格特征。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对焦虑型人格障碍所给出的诊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所采取的包含七个问题的量表中,所包含的问题也与DSM是一致的[4]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DSM的诊断标准提出了一些质疑,不仅是对于鉴别或者是分类等一些DSM逐版改进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其本身针对人格障碍的问题的诊断方法上。部分学者认为,将具有这些特征的群体划分为有“障碍”或是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因为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格发展变形的极端情况可能更加妥当。在对DSM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的情况下,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和采用人格评测的维度观点。

2.2.2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研究

2.2.2.1 生物维度

病因学上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基因有关。一些研究发现一些特定人群,当他们遭遇不熟悉的环境时,会表现出比其他人更加显著的社交逃避倾向。同时也有提出内向作为一种遗传因素,可能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也体现出生理上的一些特征,例如瞳孔放大,肾上腺皮质素的基线值也会高于正常值。但这些研究都无法断定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基因的关联性。

2.2.2.2 心理维度

虽然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向和容易感到害羞的个性可能有某些基因学上或体质上的来源,但是心理学上的因素是对其表现程度有主要的影响。那些被更容易表现出轻视和排斥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儿童自尊心普遍较低,他们常表现出怯懦和不自信。他们会将童年时的经历经由认知过程普遍化,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重复发生。另一方面,儿童可能会选择回避型的方式来应对可能产生的困窘的情况,这种逃避型的因应方式也极有可能得到延续。

2.2.2.3 社会维度

那些在社交行为中表现出逃避的儿童,他们的这种逃避性的行为在成年后也可能会延续。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出的逃避倾向使得他们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更加逃避和退缩。这种问题可能会在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并且形成行为模式。

2.2.3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式研究

2.2.3.1 药物治疗

由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持续暴露在社交环境中时,可能会产生焦虑的症状,因此可能需要抗焦虑剂的治疗。苯二氮卓类(BDZ)药物由于快速和良好的药效经常被使用于抗焦虑中。然而,它们具有潜在的成瘾性和药效的差异性,在长期的治疗上常会带来困扰,因此只建议将这一类药物用在短期的治疗上。其他可以有效缓和焦虑症状的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其中苯乙肼是这一类药物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三环抗忧郁剂,丁螺环酮和β-受体阻断剂。选择性血清胺再吸收抑制剂(SSRls)在减轻焦虑症状上也有一定的成效。总的来说,药物的治疗多用于减轻患者过度的焦虑症状,以便协助病人应对之后的治疗[9]

2.2.3.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治疗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种更常见的方式,心理干预的主要方式有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表达性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在心理干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占主导地位,这种疗法主要以团体形式提供,治疗包括暴露练习(体内暴露)或系统脱敏,角色扮演中的行为排练,包括视频反馈在内的自我形象工作以及社交技能训练。目前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总体看法是,心理干预比较常用,并且效果比较明显,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焦虑水平,提升干预的效果。

2.2.4 阿德勒疗法相关研究

2.2.4.1 阿德勒疗法的特色

首先,阿德勒疗法具有短程性和限时性。阿德勒是短程治疗(或限时治疗)的早期提倡者,其开创的技术与当代许多短程治疗取向所运用的技术相似或相同。第二,阿德勒疗法以现在和未来定向,阿德勒学派的主张认为,个体总是“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第三,阿德勒疗法具有指导性,阿德勒学派的治疗师以直接的方式提供建议和信息,帮助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第四,阿德勒疗法具有一体化与折中性,阿德勒疗法采用的具体方法因来访者和情境而变化,没有特定的框架。在技术上,阿德勒疗法是折中的。第五,阿德勒疗法期待并重视改变,阿德勒治疗师认为,正在发生的改变是有意义的。

2.2.4.2 阿德勒疗法的应用研究

在有关阿德勒疗法的研究中,学者屠琰以一位17岁的中职学生为个案,运用阿德勒疗法进行访谈,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11]。学者成淑云通过阿德勒疗法,与一名高一学生建立咨询关系,通过重新定位、寻求正确生活目标的方式,帮助他克服了自杀倾向[12]。学者方红、吴杰将阿德勒疗法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对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情绪—行为障碍等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3]。学者郑明武、刘阳通过阿德勒的治疗模式把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纳入咨询中,提高了咨询的有效性[14]

2.2.5 研究述评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较为松散,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在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极具研究的必要性。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上,学者们只是从经验层面进行了总结,理论上的探讨较为缺乏。有关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往往限于应用心理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多采用某一种单独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得不到保证且易产生副作用。阿德勒疗法的运用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该疗法以其独具特色同时又有整合性的特点,受到学者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群体、各种不同问题的解决中,对于应对情绪上的不良反应、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探讨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干预有一定的价值。

第3章 阿德勒疗法介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个案分析

3.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基本情况

C是一名23岁的男士,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笔者了解到他的情况,当时他正陷入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困扰中。在他的描述中,他十分自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时常会考虑到自己是否受到他人认可,在进行各种活动前他会首先考虑别人怎么想,他时常会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以此感受到焦虑。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怯懦的,内向,没有能力的人。由于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无法与他人很好地相处,他自两年前从大学毕业后,没有尝试过去寻找工作,目前主要活动是在家中玩电脑游戏。他自认为没有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经过沟通,患者成为笔者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探索通过阿德勒疗法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介入空间。

3.2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问题

3.2.1 社交

C需要别人的关心,如果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不受重视,他就会采取与自己生活风格一致的行动,即逃离社交。因此他选择了不与人沟通,并且告诉自己这都是因为其他人会嘲笑自己或不在意自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将生活范围局限在自己认为安全的范围,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他人评价和指责。因为这些因素,他在社会交往上是逃避的态度,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

3.2.2 工作

C在考研失败后不愿意找工作,并且认为自己不具备工作的能力。他不愿意进行求职的准备,在面对简历的编写等问题时,他认为自己没有可以写在简历上的东西。在看到其他找好工作的同学时,他会感到丢脸,还会觉得这些同学在嘲笑他,他从没有主动寻求过面试机会。他甚至认为如果有一天他需要去工作了,也是为了让他的母亲不要因为自己感到难过,而不是因为自己想要工作。

3.2.3 爱

服务对象因为父亲的原因,对男性在亲密关系中承担责任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在面对想要追求的异性的时候,不敢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畏缩不前一直担心对方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尝试去努力。在亲密关系中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基础就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方需要自己,自己在这段感情当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对于该个案来说,他认为男性在爱情里要负责任,但是由于父亲角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他也不知道在亲密关系中自己该承担何种角色。

3.2.4 个案存在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人们都有寻求优越的动机,而其他的动机都源于寻求优越。由于人们一出生所面临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儿童感到虚弱和无助进而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够生存,这种经历使得人人都有自卑感,从而驱动人们去寻求优越感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克服自卑感。在这个角度来看,自卑感非但不是有碍于个人发展的,反而是有利于个人实现目标的。但是过度的自卑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自卑情结,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C就是这一种自卑过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的他产生了无助感,从而在面对自卑时,想到的不是追求优越从而提升自己,而是将自己躲藏起来,拒绝接受挑战,选择了自弃。

阿德勒认为,无论个体的生活风格是有效还是无效的,归根结底是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的生活风格需要得到发展,但是具有无效的生活风格的个体并不是“患病”的个体,而是需要鼓励的个体。掌握令来访者感到困难的问题有助于帮助来访者转变为有效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定义了三个基本的生活任务:工作、人际和爱。在这三个基本任务上,个体功能的好坏标记了个体的社会兴趣。对于C而言,在工作方面他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的能力,不敢找工作,毕业两年没有尝试过工作;他在人际交往上有困难,缺乏友谊,无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从未成功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这些角度来看,他缺乏社会兴趣,具有回避型的,无效的生活风格。

3.3 个案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家庭因素

阿德勒认为人格只能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理解,人是在一个具有特定特点的家庭中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中的气氛、家庭的抚养模式、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脱离家庭来看待个人。对于C来讲,一方面,他长期遭受父亲对他和母亲的家庭暴力,这种环境对他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父亲的持续家暴中他理解和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和愤怒,他认为父亲的暴力行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从而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的母亲由于遭受父亲的家暴,自己的心理与生理承受一定的痛苦,因此难以充分满足他的基本需求。这使得他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不信任和不安感,导致他对外界十分敏感多疑,对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因此他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后,母亲对他的过分依赖、父亲的缺席以及与外界的交流的缺乏,使得他没有很好地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个体化。他时常感到抑郁、焦虑与孤独,频繁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困难。

3.3.2 个人因素

阿德勒认为,每个个体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影响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通过这些看法对问题做出的反映,这些相对恒定的部分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良好的生活风格可以发展出社会兴趣,使得人们从自卑转变为自信。当一个人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与他人良好合作为中心时,他们的转变会受到阻碍。从C的角度来看,他的生活风格是不健康的,缺乏社会兴趣的,对于他从自卑到追求优越性的转变来说是无效的。他看待他人和各种事件的角度发生了一定的扭转和偏移,过分地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导致他无法与他人合作,从而加剧了他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不信任,他追求优越和自信的方向发生了错误,导致他没有达成所追求的目标,感到灰心,进一步丧失了社会兴趣。

第4章 阿德勒疗法介入C个案的过程分析

在治疗中,阿德勒注重理解服务对象自身的想法,并且在咨询的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理解自己。阿德勒并不认为个体在精神方面表现出的某些障碍是“疾病”,而应该是应对无助感的一种反应。在咨询中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与服务对象进行积极地交流,在双方之间形成合适的咨询关系;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鼓励和再教育,帮助其形成积极有效的生活风格,从而能够直面生活中的挑战,以此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精神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在咨询的过程中,既要通过交流与分析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了解自己适应不良的生活风格给其生活带来的困扰,也要帮助其分辨自己在为了达成目标所做过的努力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方向错误从而无效的。

4.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C的介入目标及计划

第一阶段: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并定义问题;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