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及建议毕业论文

 2021-10-14 08:10  

摘 要

扶贫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对于一些地区来说,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位于湖北省最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巴东县,是一个集合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武夷山林区、三峡库区于一体的特色区域,同时也属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更是全州乃至全省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本文以巴东县作为研究对象,将以往的国内外经典扶贫模式的扶贫成因,机制,路径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将巴东县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当地风俗相结合,对其贫困状况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指出贫困的原因有贫困人口仍量大面广,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素质仍普遍不高等方面。因此本文对巴东县精准扶贫的模式、路径、机制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并给其他具有相似条件的扶贫地区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综合扶贫;精准扶贫;创新;巴东县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increased to a new level, while poverty problem has still been extrusive in some area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northern part of Enshi, Badong County combines the features of impoverished mountains areas、minority communities、Wuyi forest regions and Three-gorge Reservoir distric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national poverty-stricken county and the main battle field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in Enshi even China. Choosing this special county as research focus, this easy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reasons、mechanism and paths of classic poverty alleviation patterns at home and abroad, but also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large impoverished population、weak economic strength and under-educated farmers give rise to the local poverty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local customs. To sum up, this easy makes advice to the reasons、mechanism and paths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in Badong County and provides experience to the other similar poverty alleviation area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 poverty; innovation; Badong County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状况 2

1.2.2国内研究状况 2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3

1.3.1 本文研究思路 3

第 2章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现状 5

2.1.恩施州巴东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

2.2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5

2.2.1精准识别的农户参与度不足 5

2.2.2精准帮扶缺乏差异性 6

2.2.3精准扶贫财政支撑能力较弱 6

2.3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问题成因 6

第 3章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定位 9

3.1 扶贫尺度的精准定位 9

3.2扶贫产业的精准定位 9

3.3扶贫资金的精准定位 10

第4章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创新 11

4.1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模式创新 11

4.2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路径创新 11

4.3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机制创新 12

第5章 恩施州巴东县精准扶贫的支撑体系 13

5.1 政策支持 13

5.2 资金支持 13

5.3 人才支持 14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做好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全民教育三件大事,把片区攻坚、直接帮扶、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等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都讲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文件中提到,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县为单位、努力将规模控制在一定程度、进行精准识别、分级负责为原则,让每个精准扶贫对象都建档立卡,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建立起扶贫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的统计与反馈了解到区域的实际贫困情况,然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措施的制定,一对一扶贫,逐个、区完成,在扶贫的过程中,对每户、每村、每区的情况进行实施反馈与记录,将其录入到信息网中,分析原因,最终在规定时间完成目标。从此,中国精准扶贫形成了以区,片为域的扶贫骨架的综合扶贫体制。

对巴东县精准扶贫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推进全县本身的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不断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此外,对于有相似条件的精准扶贫工作区的扶贫工作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1)现实意义

巴东县包含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武夷山林区等多重特色,经济水平较低,属于我国的贫困县。巴东县进行精准扶贫有利于全县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可以缩小恩施州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利于州内经济的发展,这些理由都让巴东县的扶贫工作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是从地区本身的反贫困,还是从县内,州内乃至全省城与城之的角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全县、州、省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一个提高。

以巴东县作为扶贫工作的研究范本,深入分析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创新扶贫路径与机制,同时结合了巴东县独有的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武夷山林区的三重特色和当地的经济、人文与自然环境等情况,希望能够通过对巴东县精准扶贫的研究对全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有一个帮助和借鉴作用。

(2)理论意义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坚持扶贫工作,无论是实际的扶贫操作还是相关的理论研究都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尤其是相关的扶贫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等。但就现已出现的一些论文专著中,扶贫研究更多的是从政策,理论角度出发。尽管这些研究能一定程度给现实的扶贫工作以指导,但这种研究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缺少针对性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中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研究过少,缺乏一些详细的研究与经验。所以,文章从巴东县的扶贫工作出发,研究了巴东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了新的模式和路径,创新了扶贫工作的模式,这些结论对全国一些与巴东县相似地区的扶贫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一些中部、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区,贫困山区,自然林区,让其扶贫工作顺利的进行。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在很多西方经济著论中,特别是在哥伦比亚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认为贫困的主要引起原因是因为资本的短缺。该理论认为贫困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低收入导致的储蓄能力低下,因为没有多余的资本来提高生产率,从而又会导致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低下而没有大量的投资,使得国内的生产率低下,从而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资本论》中也有专门的板块讨论资本主义的贫困,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贫困的出现是由本身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而导致的,也就是贫困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吉利斯提到:“在这两个循环中,低收入导致了低水平的资本供给和需求,形成低收入而处于一个贫困循环中”。因此,想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和避免“低收入陷阱”的出现只有靠大量的去引入资本投入,从而使得投资资本的产出速度要超过人口的增速。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这个理论有相似之处,都认为限制国家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另外,经济学家纳尔逊却认为贫困的原因是资本短缺,简单的说人口的迅猛增长。但这类原因多出现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迅猛增长的结果就是人均收入“低收入陷阱”的出现,另外,刘易斯、马尔萨斯、费里德曼各自的贫困文化、土地报酬递减、个体主义贫困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贫困成因进行了探究,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解释了贫困问题的成因,这些理论都为后来的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全世界的贫困问题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2.2国内研究状况

对于我国贫困问题的成因研究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先去研究大众含义下的贫困成因,而是从我国独特的国情,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不同贫困情况下的成因,形成特有的中国特色。从自然资源出发,结合资源要素约束上的贫困分布情况,国内有学者提出,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属于较为封闭的区域,同时地形较为复杂,包括一些山区,高原,谷底,沙漠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较为匮乏,从而在面对地域的贫困时,没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富去使用,和东部区域相比,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在1989年姜德华对全国贫困地区进行了划分包括:“东部丘陵山区贫困、东西部接壤地带贫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蒙新干旱区贫困、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和青藏高原贫困”。这些地区都存在着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贫困,进而导致区域的贫困状况更为严重。根据这种划分方法,又有学者将国内贫困区域的环境类型划分为三类: “东部(平原山丘环境危急贫困区)、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和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环境恶劣贫困区)”。这些观点总结来说就是从自然资源的方面分析,认为导致贫困的原因,一是后天性的,由于当地开发的时间过晚,落后于其他地区,导致当地还有大量自然资源未开发,导致的当地经济落后,二是先天性的,例如位于内陆地区的中西部区域,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缺乏,导致当地无从发展,经济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所以导致的区域性的贫困。所以有些学者开始从一些非自然的角度再分析贫困成因。在2006年和2012年胡平、吴忠等都提出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自身差条件是贫困的历史原因,认为地区贫困的程度是由当地群体的文化素质和自身技能决定的,由于个体的低素质和本身缺乏相应的技能所以贫困人口难以摆脱贫困的身影。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转变角度,从新的侧面深入到区域贫困问题,根据不同的成因,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对于当地群体过于低下的知识文化素养,国家应该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的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同时出台相应的人才保护和鼓励回生源地等措施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林蜜珠、吴能义等人也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素质缺乏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这种现状在一长段时间内很难去改变,所以会使区域的生产力长期水平滞后,不仅很难改变当地贫困的现状更容易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通过对其从贫困产生原因、问题、路径、支撑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并提出创新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贫困成因和解决贫困的研究现状。然后,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查阅巴东县相关的网站收集对应的贫困数据,去采访当地政府扶贫办的人员,走访相关进行精准扶贫项目的村落,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最后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实地收集到的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且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提出创新的路径,机制和支撑体系。

本文以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和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主要有:

  1. 文献研究法

详细查找以往对贫困成因和解决贫困问题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并认真阅读、整理和归纳,一方面可以借用相应的思路运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以往的研究中获得启发,结合本国特色,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和机制,然后将其运用到巴东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在进行论文撰写之前,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资料,报刊杂志等大量查阅以往文献,了解到有关的理论和研究。

(2)定性分析法

通过定性分析法,将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一个整理和归纳,让研究由表面深入到内层,通过想象看到本质,其中定性分析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研究巴东县扶贫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创新路径和模式。

(3)定量分析法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