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中国流动青少年的虐待现状及其危险性因素研究毕业论文

 2021-10-12 10:10  

摘 要

在中国,流动青少年遭受父母的虐待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此类案件经常被社会媒体报道。然而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件并没有让流动青少年的虐待问题得到广泛的实证研究关注,为了填补此研究空白,本文致力于研究流动青少年遭受虐待的现状及引发虐待的危险性因素。根据667位流动青少年和496位本地青少年样本,本研究发现流动青少年不论是生理还是生理上,较本地青少年而言,都更容易遭受到虐待,而造成流动青少年虐待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不良的学习表现、学习投入不够、越轨行为、家庭贫困、低程度的父母依恋及依赖及社区风险。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虐待;危险性因素

Abstract

Maltreatment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s a serious and common problem in China. Serious and fatal cases of migrant child abuse are frequently reported by social media. Notwithstanding these shocking cases in mass media, the issue of maltreatment among migrant children has received few empirical attentions. To fill the gaps, the current research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and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igrant adolescent maltreatment.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667 migrant adolescents and 496 local adolescents in China, the study finds that migrant adolescents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both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physical assault.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 delinquent behavior, family economic adversity, low parent attachment a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mong migrant adolescents, whereas delinquent behavior and family poverty put migrant adolescent at high risks of maltreatment. The current findings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s aiming at preventing and intervening child abuse among migrant families in China.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 Abuse; Risk factors

目录

中国流动青少年的虐待现状及其危险性因素研究 1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文献综述 2

第3章 方法 4

3.1数据 4

3.2变量及研究方法 4

3.2.1 个人层面的危险性因素 4

3.2.2 家庭层面的危险性因素 5

3.2.3 社区风险 6

3.2.4 虐待量表 6

第4章 结果 7

4.1 风险性因素的描述统计 7

4.2 虐待普遍性分析和比较 8

4.3 风险因素与虐待的关系 9

第5章 讨论 13

5.1 青少年虐待普遍性差异 13

5.2 研究意义 13

5.3 局限与展望 14

第6章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8

第1章 绪论

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遭受父母虐待是一个严峻并且常见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儿童虐待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青少年碰到任意一种生理虐待的几率为36.6%(95% CI: 30.4–42.7),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和Stoltenborgh(2013)等人对此指标在亚洲范围内的水平,其中轻微程度的生理虐待发生概率为43.1% (95% CI: 36.6–52.5) ,重度生理虐待概率为26.6% (95% CI: 21.4–31.8),极其严重的生理虐待则为7.8% (95% CI: 5.0–10.5) (Kai Ji, David Finkelhor,2014)。

在中国境内,改革开放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很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便流动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安定之后,倾向于把学龄期的子女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在城市接受教育,但由于户口制度,这些青少年没有办法同当地的青少年一样,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及资源,比如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由于家庭的流动化,这些青少年也就成了流动青少年。在很多案例中,青少年们遭到父母残酷的虐待,导致严重的生理伤害,有时甚至致其死亡。根据深圳市的新闻报道,一名八岁的流动女孩因其生母频繁并且残忍的虐待而不幸死亡,但是,女孩的母亲并没有为她女儿的死亡而感到任何的内疚和悔意,甚至焚烧尸体试图隐瞒犯罪行为。这名母亲的虐待行为在互联网上被强烈谴责,这起惊人的事件使得流动青少年遭受父母虐待的问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基于从2008年1月份至2012年6月期间中国媒体报道的429个青少年遭受虐待的案例,有研究发现有47例案件(10.96%)涉及到了流动青少年。在过去五年期间,广东省内大约有80%的青少年虐待事件发生在流动家庭当中(广州日报,2013)。

儿童遭受虐待与其家庭流动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的学术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有很高的风险会被其父母虐待,而这些施虐的父母通常拥有很大的压力,比如贫困、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因流动而遭受的排挤(Larson, Doris, amp; Alvarez, 1990)。虽然中国流动青少年可能比本地青少年遭受虐待的情况更加严峻和普遍,但是鲜少的研究用实证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尤其造成青少年遭受虐待的危险性因素还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为了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基于深圳市667份流动青少年和496当地青少年的数据,本文旨在了解流动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遭受虐待的普遍性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虐待行为的危险性因素进行探索。

第2章 文献综述

本文所涉及的流动青少年指的是与父母一同离开户口所在地,在中国境内的其他地区生活及定居的青少年人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据估计有2亿3000万以上的人口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迁移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与地区以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待遇(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a)。通常情况下,当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家长定居之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倾向把子女从自己的家乡接到工作所在地,进行抚养。据估计,2010年时全国流动儿童人数大约为3500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13)。中国的流动人口有其特殊的社会含义,整个人口迁移流动的过程是紧密与户口制度相关的。我国的户口制度规定中国公民必须在特定的地点登记自己的家庭信息,并且更改户口需要通过非常繁琐复杂的行政程序和满足高门槛的条件。社会的公共福利又以户口为基础,所以许多情况下,公民只能在他们的户口所在地才能享受相应的福利。流动人口通常没有办法更改自己的户口,因此享受不了一些政策优惠、福利和社会服务,比如福利房、公共教育等。因此,当家长在户口所在地较远的地方工作的时候,他们会面临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目前国内关于儿童虐待的定义较为模糊,缺少明确的对虐待的法律定义。广义上的虐待在国内法律里被归类到“家暴”里。同时,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描述的虐待包含以下几个特征:生理或者情感层面上进行歧视、折磨及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通过责骂、击打、威胁、禁食、冻伤等手段伤害家庭成员的一系列行为。于2015年12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这样定义家庭暴力的: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然而,这些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构成虐待的因素(Minli Liao, Alvin Shiulain Lee, Amelia C. Roberts-Lewis et al, 2011)。根据美国第三届国家发生率研究(The third National Incidence Study, NIS-3),一份周期性的研究通过研究儿童虐待及忽视问题,对儿童生理层面的虐待做了如下的定义:非意外的生理攻击,无论是否借助工具(武器或外在物质)进行,包括掌掴、用手拍打、打击、拳打、咬、踢、推、摇、扔等攻击行为,非意外性的丢下、刺、使窒息等,以及半意外性质的损伤,即结果可预见性的一些生理攻击。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