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理工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正文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7 03:01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

Zhikui HuEducation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课程目标经历了三个重要变化,从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课程目标,到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反映了中国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思考。然而,目前的教育还处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过渡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作用,为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必要澄清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讨论数学课程改革和战略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核心成就,作出有益的探索,中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改革

1 概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的目的是将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传播和发展到下一代,使他们具备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课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定历史社会的产物,也必须反映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对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的变化首先反映在课程目标的变化上。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重要的进步。课程目标从“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再到“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目标转化”。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将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双基”课程(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双基”课程目标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技能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认知表层发展的全面深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双基”课程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初,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阐明了“三维”课程的目标。这是第一次从国家课程改革的宏观视角提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维度。“三维”课程不仅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且强调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三维目标”不能使“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在实施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薄弱。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实施改革落实德育基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作为课程改革的DNA,“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根植于传统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的历史,旨在纠正偏重知识和能力、忽视态度的教育偏见。2016年2月,在中国教育协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对核心素养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学术界定。《征求意见稿》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的教育段落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须具备的性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培养一个包括三个维度的“全面人”。一是自我发展(培养身体、心理和学习素养);二是社会参与(处理个人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三是文化素养,掌握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就。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而且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评价标准的参考依据。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往的课程实施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新的课程实施方案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将检讨课程实施的特点的指导下“双基”的课程目标和“三维目标”,并采取数学学科的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为例,介绍了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的指导下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2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关键能力。具体而言,核心质量定义为中国是“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是全面体现在六个品质:文化背景,科学精神,学习,健康生活,责任,实践和创新。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结合,这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核心素养超越了学科划分的框架,是“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施;但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形成又离不开学科知识,因此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实施。从实施“美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数学的核心成就将成为最重要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并转换的必要性数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前三项素质是数学基本特征的体现,即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广泛性。后三项核心素质分别反映图形与几何、数字与代数、统计与概念三个学习领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三方面内容:一是符合数学规律,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的本质;三是易于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3.1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目标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人是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就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数学课所包含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然而,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反映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它可能涉及学科的多种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核心素质进行梳理,分清轻重。

其次,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抽象的。然而,教学目标除了情感目标外,还应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核心素养转化为显性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需要了解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不是对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整合。三维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路径。总之,核心素养是一个优越的概念,提出核心素养是为了培养新时代信息社会的综合性人才。核心素养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与核心素养相适应。

3.2 以核心质量为基础,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过去,教师更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只注重双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有学者提出,核心素质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四基础”和“四能力”为重点。“四个基本功”是指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四种能力”是指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四个基础”和“四种能力”的要求(严,2019)。例如,当学生学习“距离-速度-时间”这一应用题时,基本知识是三者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当前学习知识建立联系,深入理解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应用题中的“等价关系”思想。“四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根据不同车辆之间的速度差异推断给定地点的旅行时间的能力,并根据运输成本确定哪一种车辆更具有成本效益。

3.3 基于核心素养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在“双基”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要采用教学方法;“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为本”的教育理念依然难以实现。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将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生活导向。

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方法。合作研究性学习优于单独学习。在群体层面,通过培养学生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和批判性提问,促进个体层面的探究学习。然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探索合作与探究合作是分不开的。例如,在学习几何中两点之间最短线段的基本原理时,老师提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河岸上有两个村庄,有必要沿河岸修建一个灌溉水电站。问题是连接两边的最短路径是什么。学生一起绘制施工图,通过讨论制定施工图的计划和原因。学生通过探索制作辅助线,绘制连接点,确定水电站选址,并能更好地了解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段。

3.4 完善核心素养评价机制

学习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测量或不测量的方式收集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Lin, 2016)。学习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评价模式、动态的评价模式和基于课程的评价模式。传统模式以行为主义和早期认知心理学为指导,常采用标准化的规范参照测验。学校职员采用传统评估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特点?他的基本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他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如何?根据传统模式的评估结果,学校官员可以做出相关的教育决策,比如给学生分配课程,确定学生在某些技能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Palinscar等人(1991)提出了一种动态评估,以克服传统评估的僵化趋势。动态评估不仅仅是简单的测试前和测试后,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评价需要与教学相结合,能够直接指导教学。动态评价不是确定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评估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学习能力的水平。结果,标准化考试的重要性下降,非正式评估被提高到重要职位。例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评价的。因此,动态评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连续性。基于课程的评估是基于课程的内容,并使用标准的参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标准参考评价不考虑其他个体完成任务的情况,是一种自我参考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模型的有效补充。它将教学置于最突出的位置,注重课程目标,减少考试和考试的作用。例如,老师计划在一个月内教学生读和写100个汉字。月底,学生们将被评估掌握100个汉字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对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回应。过去三种学习评价模式都不能满足这一要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放教育学院Natoll和Clift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奖惩学习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和概念——发展性学习评价。发展性学习评价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并根据学习者的选择动态生成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学习者的个性化评价。目前,大数据和智慧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发展性评价成为可能,发展性评价是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评价方法。

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转变

4.1 “双主体”教学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和学生同时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指导,需要教师关注重点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认知水平主动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学习计划和学习情境都需要教师的设计。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157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