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理工学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正文

基于EDR的284T/h燃料油冷却器的设计文献综述

 2020-07-01 08:07  

文 献 综 述

1 课题研究背景

伴随着石化行业的飞速发展,管壳式换热器也愈来愈来呈现出大型化的发展趋势[1]。目前在大型化工生产的装置中,各种类型换热设备的数量至少占工艺设备数量30%以上,因此,换热器设计对于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和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有着重要作用[2]。换热器分类有多种,按照其工作原理可化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能式换热器和间壁式换热器三个大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用量最大,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间壁式换热器又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大类[3]。其中管壳式换热器因为其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的资料比较齐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系列化标准。但是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壳程流体流动阻力大,壳侧压降[4-7]大,动力耗损严重;局部换热效果差,导致换热器整体换热率偏低;容易积垢,影响寿命等[8]

2 研究现状

2.1 传热系数的影响

使换热器换热速度的提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传热系数[9],所以在现实中,满足设备传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内部构造,减少材料损耗是我们的设想[10]

由换热器稳态传热方程[11]可得:在热负荷不变和冷热流体换热最终温度确定的情况下,提高传热系数,换热面积会减小:Q=KA△tm。,增大传热系数K,传热面积A以及平均温度差Δtm,都能提高传热速率Q。所以,在大多的工业设计和生产实践中从这三方面来考虑[12]

2.2 管程强化传热

大体来说,管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改变换热管设计以及管内插物。前者如改变换热管的形状大小,增大管程流体的湍流程度,传热面积(波纹管,伸缩管,翅片管等)。后者可以管内绕丝等来增加湍流程度。相比较来说,后者更简单,效果更好[13]

管内插物的种类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静态混合器,纽带,螺旋丝,螺旋片等[14]

2.3 壳程强化传热

在传统的换热器中,介质一般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于壳程中,因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所占比例大,是强化传热的重点。由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介质流动阻力和振动明显,所以损失的能量较多。

壳程强化传热的应用包括螺旋折流板,螺旋杆,花隔板等形式,目前,螺旋折流板技术应用广泛,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介质的流动方式改变使其壳程压力变小,单位压降下,它的传热系数提高等优点[15]

2.4管束强化传热

整体上而言,管束强化传热属于整体传热的范畴,易加工,较容易实现。应用最多的是螺旋扁管和扭曲扁管。

螺旋扁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技术,使介质在螺旋的结构中螺旋运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介质的运动呈周期性变化,增强了介质的湍流程度,强化传热过程[16-19]

而且壳程介质呈纵向流动,极大的降低了管束震动[20]

扭曲扁管出现较早,80年代进入中国后,成为主要的提高传热强化的形式,它的优势在于体积小,节省材料,同时在管壳内形成螺旋流,防止污垢积累。

2.5国内外研究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换热器投资占总设备投资的35%左右,产业规模高达600亿元。近年来,在换热器市场中,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逐步提高,而管壳式换热器依旧以65%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源于高效换热器,新型换热器的列管式换热器成为主要研究对象。管程和壳程强化结构的发展长足[21]

波纹管换热器[22]是我国东北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主要由波纹管和接头组成,由于其管壁薄、波峰,波谷高度差大、换热管伸缩幅度自由和可以自由改变流体的方向,速度等优点而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螺旋扁管换热器,由瑞典某公司生产的换热元件,与其他换热器不一样,它的流体方向为纵向,因此可以增加介质流体脱离管壁后的紊流,进而有效换热。

杆式支撑结构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美国某石油公司设计奠基而成,它是由2个横栏和纵栏组成的若干组折流栏,特点是不仅可以实现传热目的,还能降低壳程压降,比如,我国某大学,某石油化工厂研究的折流杆螺旋槽管再沸器,在无相变和冷凝传热的条件下可以比普一般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1.5倍,并且其抗振能力提高。

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是中国某大学研究而成,在制作材料上,相对于折流板换热器,能节省钢材50%左右。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总体上主要经过了支承形式的发展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强化传热理论的不断发展,换热器的传热综合性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的发展方向,介质流体的流动方式逐渐从横向流变为纵向流。此外,在改变支承结构,低雷诺数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换热器的性能,将成为管壳式换热器研究的方向[23]

3 存在的问题

3.1 污垢问题

换热器的污垢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它不只影响换热器各方面的数值计算与校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给我们带来长足的困扰,它会使换热器性能降低,影响介质的流动,进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因为这些污垢千变万化,不能控制和估计,而且针对不同的换热器,影响又不同,没有规律,影响恶劣,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案[24]

3.2 反温差问题

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使通过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来实现的,不可避免会遇到产生温度差的问题,而反温差是在部分冷热流体并流时产生的,这是一个影响换热系数且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提高换热系数,我们通常会增加流体的流速,除此之外,如何避免,减少反温差的产生也将是我们要攻克的难点[25]

4 设计思路

在设计交换器时,若只简单的估算,或者盲目加大传热面积,那么它的安全系数就会造成浪费。只有进行详细的计算,才能在安全和效率方面使换热器得到保障。因为设计中很多因素相互关联,设计过程复杂,因此设计程序因初始参数和任务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传热计算和阻力计算里,又涉及到结构,所以经常要选初选传热系数,得到预估的传热面积,进而进行结构的设计,最后再传热计算,得到所需要的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预估比算出的具有10%到20%的余量时,方为成功。

若阻力计算,强度校核等出现问题,还要修正某些部分,更甚者,重新选型。

一般的设计程序为:

① 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出的初始资料,选定热交换器的型式。原始资料包括流体的物化性质,流量,压力,温度,压降的限制等。

② 确定定性温度,查找对应的物性参数。

③ 通过热平衡计算热负荷及各流体的流量。

④ 选择壳体和管道的材料。

⑤ 选择流体的运动方式,确定它的流体空间。

⑥ 算出平均温差。

⑦ 初选传热系数,并算出初选传热面积。

⑧ 设计热交换器的结构,比如管径,管程流体的流速;确定每程管数,总官数,管长;管子的排列方式壳体内径,管直径,管间距;折流板数目,尺寸,间距等。

⑨ 阻力计算和管程换热计算。当初选传热系数远远大于预估传热系数,并且在压降范围内,才合格,否则重选K。

⑩ 壳程换热计算。要满足结构要求。

#9322; 校核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要求结构计算获得的传热面积比计算出的余量大10%到20%。

#9323; 校核壁温,要与假定壁温相等。

#9324; 计算壳程阻力,要求小于允许压降。

#9325; 对交换器的各个零件进行强度计算。

#9326; 核算管壳间的拉脱力。

#9327; 绘制正确的图纸,编写材料等。

5 EDR在设计中的应用

本课题除了用传统的换热器设计外,还加入了Aspen Exchange Design amp; Rating 计算软件,主要设计步骤包括:工艺参数,物性参数,计算结果的检查,优化换热器的设计等步骤。

初步设定好基本的流动空间,壳体,封头,换热管,折流板等后,进入到设计模式,然后将单位设置成SI,热流体位置设为管侧,冷热流体均设置为液态等。

输入工艺数据,物性参数,几何参数等,即我们设计的换热器的各个数据。最后运行程序。

该系统会自动帮我们进行设计计算的分析,通过结果来检验我们设计的换热器是否正确。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景玉,黄英,赵石军。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J].压力容器,2015,32(3):36~44,75.

[2] 吴彩,张晶.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注意事项[J].科学中国人,2015,9(1):33~37.

[3] 王元文.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J].广东化工,2005,(3):43~44.

[4] JIJD,GEPQ,BIWB,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n shell-side flow-induced vibration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elastic tube bundle in heat exchanger[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6,107:544~551.

[5] WANGYQ,GUX,JINZL,et al.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for tube banks in crossflow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at in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6,93:584~594.

[6] PALE,KUMARI,JOSHIJB,et al.CFD simulations of shell-side flow in a shell-and-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and without baffle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6,143:314~340.

[7] AMBEKAR AS,SIVAKUMAR R,ANANTHARAMANN,et al.CFD simulation study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with different baffle segment configuration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6,108:999~1007.

[8] 张勇,闫媛媛,杨飞.管壳式换热器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2,39(18):107~109。

[9] YOUYH,FANAW,LAIXJ,et al.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shell-side thermo-hydraulic performances for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trefoil-hole baffles[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3,50(1):950~956.

[10] 郑世龙.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分析[J].化工管理,2016,10(28):122.

[11] 陈忠华,杜明俊,马贵阳,戚积功.寒区地下U型埋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非稳态传热数值模拟[J].当代化工,2014,39(4),442~444.

[12] 郝国永,张莹莹,高磊,于宵航,吴亮.管壳式换热器管束结构优化发展概述[J].当代化工,2014,12(12):2571~2575.

[13] 李兆南.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J].化工管理,2016,(9):91.

[14] 王红玲,钟永昌.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1):93~94.

[15]齐洪洋,高磊,张莹莹,周辰琳.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J].压力容器,2012,29(7):73~78.

[16] 金晓明,高磊 ,张莹莹等.无折流板扭曲扁管热交换器传热与阻流特性试验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2011,40(1) :17~20.

[17] 来诚峰,段兹华.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技术研究[J].化工进展,2006,25(S1):382~386.

[18] 吴金星,耿志强,刘敏珊,董其伍.纵流式管束支撑物的结构及性能对比[J].河南化工,2002,19(3):4~6.

[19] 张杏祥,桑芝富.螺旋扭曲扁管换热器传热与流阻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20] 张轮亭,邱丽灿,王臣.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进展[J].当代化工,2014,43(11),2322~2327.

[21] 刘晓红,徐涛,俞九阳等.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19~21.

[22] 胡津铭.浅谈国内管壳式换热器发展[J].科技视界,2016(15),61~61.

[23] 陈世醒,张振华,易先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25(1):161~163.

[24] 林林.管壳式换热器结垢和泄漏的传热特性及预测研究[D].东北,东北石油大学,2014.

[25] 谢学坚.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发展[J].科技视界,2014,(1):91~9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